文/焦雄屏

《海角七號》證明了台灣本土市場有四億台幣的潛質,
打破了《色.戒》,打破了《功夫》,也打破了《侏儸
紀公園》。多少年來,大家都在說,電影只有受本土觀
眾歡迎才有意義,《海角七號》的熱潮對那些自詡寧可
為國外觀眾拍片的創作者無疑是當頭棒喝!

然而,台灣近七十年影史也只出了一部《海角七號》,
我們能只靠台灣市場生存嗎?

1967年代台灣電影賴瓊瑤愛情魔力之賜,大量出口東南
亞,在香港星馬造就了林青霞、林鳳嬌等超級巨星。
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浪潮席捲歐洲各大影展,高舉藝
術旗幟,載入世界影史。然而,韓國大導演姜帝圭說:
「台灣電影退步了!因為商業價值已經崩潰。」

1960年代末,香港新派武俠電影崛起,《龍門客棧》、
《大刺客》風靡高麗國,一位韓國僑民曾操著山東口音
說:「王羽在我們那裡去吃拉麵都不要錢!」

1970年代李小龍連環三腳,七腳出口世界,隻手打出「功
夫」電影類型,乃至波士比亞-小城市中心還建了他的雕
像。

1980年代港片商業再領風騷,王祖賢掛牌,在韓國賣片花
就值一百萬美元。曾幾何時,盛世不在,韓國另一位導演
林順禮說:「港片不再受歡迎。」

正當台灣坐困愁城,觀眾與市場大量流失之際,另一市場
卻悄悄崛起。中國身為金磚四國之一,在二十一世紀正以
辦奧運辦世博,外匯存底一兆八千億美元驚人之姿傲視全
球。一部《英雄》在中國市場回收三千萬美元震撼了世界
影壇,之後大片崛起,《十面埋伏》、《天下無賊》、
《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部部破億(人民幣)。

跑得最快,求生意志超強的香港電影界迅速以CEPA(更緊密
經貿夥伴關係協定)嘗試與大陸電影界合而為一。港星張曼
玉、劉德華、梁朝偉、周潤發前仆後繼投進了大陸市場,
香港導演過去不擅國語,如今個個在上「正音班」,徐克、
陳可辛、王家衛個個在京滬置產,兩地通勤,儼然成了半個
大陸人。

強力磨合的結果,港片節奏慢了,類型少了(黑幫出局,只剩
歷史宮闈),資金大了,外景多了。而大陸呢?拉拔港星,拉
高製作成本,膜拜武指袁和平、程小東,再加上美國游資與
電腦特效在裡面攪和,出現了新混血電影:《長江七號》、
《赤壁》、《無極》、《霍元甲》、《江山美人》、《三國之
見龍卸甲》,題材窄,花俏的電腦特技與紛亂之剪接,令人看
得頭昏腦脹。

老實說,型式大於內涵,人味少,花樣多,看完出得場來記
不著情節,倒讓人深深懷念起如已故謝晉那些人文基礎深層
之《芙蓉鎮》、《牧馬人》了。

好萊塢也嚇壞了,過去市場(美國)國內與國外約一比一之均
勢,如今美國市場近年成長僅七倍,海外成長了46倍,國外
儼然已是國內市場的三倍,由是他們開始傾力投資國際製
作,尤其鎖定四大全球,設分公司,偽裝國片(如《神鬼傳
奇3》竟是合作片,不是進口片),華納直接為中影橫店合作,
成立中華橫發行渠道。CAA、William Morris等跨國經紀公司
在華之戰略部署,迪士尼、福斯、Weinstein之一再扣關,帶
動了法國、德國、韓國、日本爭相前往大陸佈局之淘金熱。

台灣呢?有拜於二十年來的藍綠惡鬥,政府每由把「愛台灣」
掛在嘴上實施「反中」策略,硬是把台灣電影在華語世界邊緣
化,對外界矇然無知,高舉本土大旗將電影鎖國。於是台灣電
影越拍越小,資本十年不漲反降,題材只剩恐怖,鬼怪,同性
戀等加重辣之聳動手段。每部片上片要衝破100萬台幣票房都
費盡心力,台灣片成了紙上電影,媒體偶而有報導,可正片誰
也沒看過。出口更是乏善可陳,香港、新馬、日韓、中國全不
給面子,台灣片成了不折不扣的自娛自樂。

往後,中國必然是兵家必爭之地,如何跨地域讓別人接受我們
的口味?如何吸引中國游資與發行管道?如何打破新聞局對主
創及外景之重重限制,都是台灣片要努力的方向。據此再航向
日韓,不放棄東南亞,我們固不需像韓國一樣硬拼亞洲霸權,
然而自保與求生,在法令和行銷上都得加強。

千萬別忘記,《海角七號》不是常態,真正的規律還有待我們
建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