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0-04-08 21:50:03
  
記者/作者:社論

最新一期(444)的天下雜誌在〈大學危機〉專文裡,震撼性地報導了人們「不願面對的真相」。
該報導寫到,台灣過去十餘年的大學擴張潮已經面臨到不得不正視的生產過剩危機,這股為數龐大
的畢業生未來何去何從,令人不敢想像。

在這波高等教育的總體危機裡,博士身分的重新定位特別值得一書。在過去,若選擇攻讀博士,大
概在生涯選擇裡,少不了大學教職一項。如今,期望依舊,但圓夢的機會之窗卻已不再。據該雜誌
的訪問內容,未來光是社會學界消化庫存博士,便需20年;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噩耗,舉凡教育、政
治學門,都有更失衡的供需比。

在這個逐夢的博士大軍裡頭,最尷尬的當屬國內土博士。土博士當然也有過風光時刻,例如在前一
波高等教育擴張潮裡,「五年級」拿到博士文憑者,即便是土產,也能相對輕易取得教職。不過,
由於少子化、大學(系所)退場壓力逼近,現在與未來的土博士只能感嘆時不我予,每況愈下似乎
難以避免。

教職競爭,土不如洋,究竟是技不如人?還是形式主義作祟?這個問題,我們從來沒有好好地公開
檢討,遑論對症下藥。但就結果論,如果土博士真有衝關瓶頸,那麼不妨作下列改變。

首先、也是上策,打造「貨真價實」的土博士。如果土、洋博士文憑不等值,則意味我們的高等教
育仍不夠精緻,品質還不夠好。如果教育部都可以花5年5百億,追求(論文)卓越,為何(果真)
擠進百大的名校、名師無法打造一流的土博士?

然而,形式主義的藩籬未必因此被突破。故退而求其次的第二個選項是:國內大學的輔導工作應該
擴大功能。過去大學的輔導工作大多是處理大學生的食衣住行與感情,以及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生涯
規劃。但鑑於研究生日多,實在有必要依據其需要,提供協助與輔導。想出去深造的就提供資訊與
諮詢;不想或無法留洋者,「因材輔導」。

最後的斧底抽薪之計是,減招,甚至停招國內博士班,實施土洋分流,比照國內過去的高教與技職
兩軌制,訊息愈明確愈好,畢竟青春有價。此外,教育部也應該提供誘因,例如優惠性的低利貸款,
讓日後有志往學界的國內碩士能往國外就讀博士。

總之,博士教育在台灣的意義、功能已經到了必須重新定位的地步了:台灣的博士班,如果還存在,
究竟是想訓練什麼樣的人?以及,他們還可以作些什麼?既然傳統的老說詞行不通,那就該面對現
實談談何去何從。




來源: http://tinyurl.com/yamn3y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