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3 中國時報


文/黃俊儒


      所謂的末日強震,果然沒有如預期般地出現。但是,這意外嗎?

      沒錯,空口無憑地預測超級強震的到來,引起民眾的一片恐慌實在不應該。無端地在山區買地、買貨
櫃屋,製造社會的騷動,確實不值得被鼓勵。但是,為什麼突然間,「王老師」與「末日強震」變成是我
們大家被逼迫得去關心的一個議題?「王老師」是誰?他的意見這麼重要嗎?

      昨日的新聞報導中:「有人倒數迎接地震的到來」、「有人要王老師『踹共』」、「有路人對這個預
測嗤之以鼻」…這幾乎都是預想得到的標準戲碼。但是這一系列的新聞究竟想要訴說些什麼?

      如果「科學」與「迷信」是在一條光譜的兩端,其實台灣社會早已對這兩個端點的解讀有一定程度的
共識了。例如,生病時,絕大多數的民眾會選擇看醫生,接受現代醫學知識給予的建議;颱風將至,雖然
氣象預報無法百分百精準,但多數人會將氣象科技的預測做為生活的主要指引;多數人接受手機、電腦、
家電,相信科技會提供某種程度的可靠性及信賴感。相對而言,若有人生病時只相信偏方與鬼神、面對颱
風來襲卻選擇求神問卜、倚賴算命祈求做為生活的主要憑藉,相信多數人會斥之為迷信。因此,判讀「科
學」及「迷信」間的明顯分野,並非台灣社會中的太大難題。

      然而科學與科技的進展之於台灣的社會而言,真正的挑戰,卻是來自於某些「灰色地帶」上。這個地
帶介於這條光譜的中間,既非教科書中的科學理論可以解決,也不是全然的民間信仰所能安置。例如,有
些科學理論尚無法百分之百掌握或確認的議題,或是事涉政治、經濟、文化等複雜因素的議題,好比說
「電磁波會危害健康嗎?」、「核能電廠能有絕對的安全性嗎?」、「石化業應該繼續擴張嗎?」、「工
業區與溼地該如何取捨?」等,這些灰色地帶上的問題,已然讓台灣社會付出了許多的成本,是真正值得
我們花很多精神去面對及因應的。其重要性及迫切性,遠遠高於「王老師」。

      一個多元的社會中,原本就避免不了會有許多的「王老師們」,這個「王老師」不是第一個,也不會
是最後一個。但究竟是誰給足了能量,製造了這次的這個超級「王老師」呢?

      比起政治人物總是想盡各種辦法在媒體中「搏版面」,回想這個過程中,這個「王老師」除了在部落
格中留言預測之外,他開記者會說明這個預言了嗎?他買廣告推銷這個預言了嗎?他強迫大家去囤積糧食、
購買貨櫃屋了嗎?如果沒有人理他,今天會有「王老師」嗎?媒體的操作及推波助瀾,才是這整個事件的
始作俑者。

      當媒體自己製造了一個稻草人,然後再猛對這個稻草人射飛鏢的同時,媒體成功的製造了話題,博取
了「正義」及「科學」的形象,更賺得滿滿的收視率。但是這個過程中,卻得動用許多社會資源去關照這
種幾乎等同於「類戲劇」的假議題。君不見包括行政院、內政部、氣象局、國科會、國防部等,均被迫需
要出面去為這個事件進行相關的說明及澄清。然而台灣,難道沒有其他更重要的問題值得被關注了嗎?

      台灣媒體這種假道學的監督社會方式,隨著王老師所出盡的洋相,說穿了,不過是大家所共謀合演的
一場「便宜行事」的大戲罷了。或有人樂觀地認為,在這一個事件中,可喜的看見台灣民眾其實是理智的,
只是將這件事情當做熱鬧或消遣來看待。但如果我們清算一下這事件背後所付出的社會成本,或許這樣的
觀點會是天真有餘。

    台灣社會若僅滿足於在消費這些「王老師們」之後的沾沾自喜,那麼一個能夠理性面對科技時代中層
出不窮爭議的社會,恐怕距離我們還有一段很遙遠的距離。



(作者為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