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拿什麼東西來教我的小孩.jpg  

家長們,該是你們站出來的時候了。

--

作者/關啟文(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

2011.05.15

葛蘿絲曼醫生(Dr. Miriam Grossman)住在洛杉磯,她的專業是精神科,在加州大學洛
杉磯分校(UCLA)的學生心理服務處工作逾十年,幫助學生的經驗超過二十年,對學生的
情緒和心理問題有第一手的資料和深刻的認識。2006年她出版了一本書震動一時:《不受
保護——一個校園精神科醫生揭示:政治正確思想如何在她的專業範圍中,危害每一個學
生》(Unprotected: A Campus Psychiatrist Reveals How Political Correctness
in Her Profession Endangers Every Student, New York: Sentinel, 2006)。

基於實質治療和輔導學生的經驗,她揭露現時美國主流的性教育,其實充斥了性解放的意識
形態,而這種政治正確的思想只會危害學生的性健康和心理健康。
2009年,葛蘿絲曼再接
再勵,出版了《請問你在教我的孩子甚麼?——醫生披露性教育的謊言和它們如何傷害你的
孩子》(You're Teaching My Child What? A Physician Exposes the Lies of Sex
Education and How They Harm Your Child, Washington, DC: Regnery, 2009)。

性教育還是性解放?

葛蘿絲曼曾認真地閱讀主流性教育的材料和網頁,如實披露當中的「精采」內容,令人大開
眼界。這些材料聲稱是全面的性資訊,卻避而不談最新的醫學研究(如有關 oxytocin 在女
性產生人際紐帶的研究),有時對學生的建議更有違已知的醫學資料(如性探索、多元性伴
侶和肛交不會有特別風險)。簡而言之,這些性教育材料充斥著政治正確的謊言。

葛蘿絲曼指出,因著性開放而來的傷害真實而且嚴重,在美國性活躍的年輕人當中,二十五
歲前每兩個就會有一個罹患性病(p.4),但今日主導美國性教育的機構(如 Planned
Parenthood、Advocates for Youth 和 SIECUS- Sexuality Information &
Education Council)所提供的所謂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 education)卻
是火上加油。如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性教育網頁(Go Ask Alice)
上,在回答學生的問題時竟然推介3P(三人性愛)和SM(性虐待)!(p.9)根本的問題
是:現時的性教育最關心的其實不是學生的性健康,而是推廣一種性解放/性開放的意識形
態;它其實是一種改造年輕人的社會運動!
(p.15)

這運動的創始人是金賽博士,今天的性教育其實與金賽的思想一脈相承。然而這位備受尊崇
的性學先鋒不單思想激進,行為更有變態之嫌,如他喜愛把鉛筆和牙刷等物插進自己的陽具,
曾用小刀把自己的包皮割掉,並把繩索繫於陰囊將自己倒吊起來。(p.21) 他的研究大有
問題,最終的目的可能就是要向世界證明所謂「變態」其實都是正常的。

青少年性行為的風險

美國的主流性教育鼓勵青少年(甚至是十二歲的少女)作性探索和性實驗,只要「安全」就
可以了,根本不用聽父母那些性節制的「過時」言論。葛蘿絲曼指出就算不討論道德與否,
這種「教育」其實也與當代醫學不吻合。
首先,女性腦部分泌的生產素(oxytocin)會幫助
女性與別人建立關係和信任,這在母親與孩子的關係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女性與異性有
親密接觸(如擁抱、接吻和做愛)時,生產素也會大量分泌,這顯示性是用來建立親密和長
期關係的,這並不只是「道德」的要求,也有生理基礎。(p.52)奈何主流性教育對這些研
究隻字不提。

有一次一個大學女生找葛蘿絲曼面談,說她感到憂鬱,但她就是說不出甚麼原因。醫生問到
她各方面的情況,發覺她學業、健康和家庭等狀況良好,都不是憂鬱的成因。最後提到人際
關係時,那女生開始時也說沒有問題,但慢慢她揭露有一個男生是她的 “friend with
benefit”,這美國名詞指一些朋友之間有發生性關係(benefit),但雙方都同意不把對方
視作男女朋友。簡而言之,大家都預先協議有性無愛。葛蘿絲曼深入與她探討,那女生才慢
慢釋放內心的不愉快,因為她感到她付出了一些 benefit 給男生,但男生對她一點關愛之情
也沒有;雖然雙方早有協議,她還是感到受傷,這就是她憂鬱的深層成因。看來無論我們主
觀想法如何,生產素還是會發揮作用的。

鼓勵性探索的觀點,基本上把青少年完全當作成人,然而近期的研究顯示大腦中負責理性抉
擇的部分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PFC),其實在青少年期還在發育,只有到二十
五歲後,才完全成熟。(p.72)這反映我們若高估青少年的判斷能力,是有風險的。(不過
在表達這點時,我們也要小心過度家長主義的陷阱。)

此外,女孩的子宮頸有一個移形區(transformation zone,位於子宮外頸與子宮內頸交
接處),只有一層細胞,特別容易受細菌和病毒侵害。這移形區的面積是會隨著年紀的增長
而縮小的(pp.77ff),在少女期移形區相當大,感染性病的機會特別高,日後可能會發生
癌變而導致子宮頸癌。近期的醫學研究讓我們更深刻明白,為何過早發生性行為的女孩更易
患子宮頸癌。
事實上這種關聯的數據,我們已知道多年,然而何春蕤早些時還是強辯相關性
不等於因果關係,(註1)

現在她這種強辯也被證明是不能成立的了。總而言之,勸導年輕人不要過早發生性行為,並
不過時,反而與最新的研究吻合。

然而美國的性解放文化,使性教育工作者不敢強調青少年性行為的風險,因為這會給人反動
的印象,甚至招來性解放人士的攻擊。
葛蘿絲曼提到 Dr. Ruth Jacobs 的故事:她是馬里
蘭州 Montgomery County 的傳染科醫生,有一次看到學校給小學生的性教育錄影帶中說,
保險套能為懷孕和性病提供98%有效的保護,她發現當中的一些資料錯誤且帶有誤導性,
便嘗試向學校指出那些錯誤,學校卻充耳不聞。這顯示主流性教育為了鼓吹性開放,對各種
性交的風險低調處理,特別是肛交的風險(pp.94ff),卻誇大安全性行為的有效程度,根本
不願正視性病在美國青少年中已非常嚴重,有如瘟疫;主流性教育為了性開放的意識形態,
卻粉飾這場性瘟疫。

他們對很多性病的基本事實避而不提,如口交與口腔癌的關聯,衣原體感染的危險,性病如
何產生嚴重憂鬱和終身不育等。他們甚至這樣告訴青少年:「性病基本上是難以避免的(除
非你打算終生禁慾),所以患性病不是不正常的!」但葛蘿絲曼醫生指出「性病難以避免」
的說法根本是謊言——除了終生禁慾外,還有一個百分百預防性病的方法,就是雙方都婚前
貞潔,和婚後忠誠。這只是傳統智慧,但可歎的是美國主流性教育已徹底摒棄這智慧,最終
受害的是青少年。

同性戀與性別議題

主流性教育鼓吹對性傾向不斷探索,完全忽略建立穩定自我身分的重要性。更甚的是,為了
貫徹不同性傾向都是完全「平等」的意識形態,他們沒有提到一個事實,就是在新感染愛滋
病的人中,二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佔一半,而他們當中最大機會「中招」的,就是男女同性
戀者和雙性戀者。(p.141)其他性病的情況也相仿,例如MSM(男男性交)群組中大多有
HPV的性病。(p.143)

主流性教育又說男和女大體上是一樣的,這說法與當代醫學研究其實是衝突的,例如賓州大
學的近期研究顯示,男性腋下所產生的費洛蒙(pheromone)只要透過嗅覺,就能對女性
的排卵期和心理產生影響(pp.41-44)。男性和女性的腦部結構也有差異,可參考加州大
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生理學家 Louann Brizendine 的《女性的大腦》(The Female Brain,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6)。如果男女本來就一樣,那男女的性別當然是社會
建構的,所以有些性教育材料給學生一個表格,讓學生按心意選擇自己的性屬!(p.163)
然而,葛蘿絲曼醫生指出這種性別建構論過時了,因為有愈來愈多的科學證據顯示性別是有
生理基礎的(pp.164ff),並非我們可以隨意建構或選擇。

有些人提倡更激進的思想,如心理學家 John Money 認為基本上每個人都首先是陰陽人,
只是後天的安排使我們成為男性或女性。他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創立性別指定和變性手術
的診所,最有名的病人叫 Bruce Reimer。他生下來是男孩,有一雙胞兄弟 Brian,然而八
個月大時,一起意外使他的陰莖被毀,他的父母向 John Money 求助。於是當 Bruce 二十
二個月大時,Money 為他進行閹割手術。之後他被稱為Brenda,從此穿上女性服裝,當
Brian 收到小貨車作玩具時,Brenda 則拿到芭比娃娃。Money 一直把這手術當作自己的
傑作,經常引述這案例去證明他的「陰陽人」理論。

Money已有二十年沒有見過 Brenda,1997年 Brenda 現身,揭示「她」現在是 David,
已婚,並且是三個養子的父親。那時公眾才知道 Money 的所謂成功實驗其實是「吹牛」,
David 從一開始就頑強抗拒女性的身分,他不願和洋娃娃玩耍,喜愛摔角而不是烹飪,盡量
要站著小便。Bruce/Brenda/David 一直都活在痛苦和混亂中,這一切要拜 Money 所賜、
早期 Money 每年探訪他時,卻要他與兄弟 Brian 脫去衣服,望著彼此的下體,並扮演性交!
(p.161)整過家庭經過多年的痛苦和夢魘,終於“Brenda”十四歲那年被父母告知他本是男
兒身,那一刻他才感到如釋重負,突然明白為何他多年來有如許掙扎,也知道自己並非精神
失常。雖然如此,傷害已經造成,到最後,Bruce/David 和兄弟 Brian 都以自殺終結這場
悲劇。(註2)

家長對性教育的承擔

我閱讀時一直留意書中的參考資料,發覺葛蘿絲曼醫生對自由主義性教育的批評不是無的放
矢,而是建基於最新的當代醫學發現(不少論文都是2000年後的),她自己在研究上也下了
扎實的功夫。她強調:「我以醫生的身分寫作,我的進路植根於堅實的科學。」 (p.11)
本書非常值得閱讀,特別是對醫生、輔導員和老師等關心青少年的人士。

世界各地的性教育,越來越趨向美國那種被性解放意識形態操控的地步,台灣和香港的教育
界和媒體已經被廣泛滲透,影響力與日俱增。

葛蘿絲曼醫生的著作好像暮鼓晨鐘,使我們從盲目追隨西方前衛思想的迷思中驚醒過來。當
我閱讀此書時,有點慶幸華人文化中,傳統智慧在性教育中還有一定地位;但另一方面也憂
慮,這幾年我在前線文化爭論的經驗告訴我,在香港、台灣有不少性解放組織,都打著性教
育的旗幟成功地對政府、傳媒甚或學校發揮影響力。我認為家長們實在不能忽略對性教育的
承擔。我們不去好好教育我們的孩子,別的「有心人」會迫不及待為我們承擔這責任!我們
究竟希望孩子接受怎樣的性教育呢?




附註:

1.鄭丞傑醫師曾這樣批評何春蕤:「至於子宮頸癌……全世界的醫學研究都指出,其成因和
太早開始性行為,以及多重性伴侶有重大關係。……何春蕤不信這一套,她鼓勵少年男女早
早開始上床交媾,並且多多益善,愈多愈爽。」(鄭丞傑,〈好坑鬥相報?——抑是詛咒乎
別人死?〉,載何春蕤主編,《呼喚台灣新女性——豪爽女人誰不爽?》,台北:元尊文化,
1997,頁161。) 何春蕤回應:「有關只是相關係數的表現,並無『因果關係』的暗示......
性與疾病之間的因果關聯尚有待證明,不過,即使某種情慾生活方式有可能導致疾病,這
並不表示這種情慾生活方式是不道德的……每個人都應該有權利選擇她想要的生活方式。」
(〈親愛的,你把情慾變成消毒水了!〉,載《呼喚台灣新女性》,頁190。) 為了提倡
情慾自主,何春蕤把子宮頸癌的風險也一筆抹殺,真不愧為「豪爽女人」,但正如鄭醫師指
出,恐怕「最大的輸家……將是盲目跟進想做『豪爽女人』,而奮勇跳入情慾大池,卻不會
游泳,也沒有救生圈,而不幸慘遭滅頂的基層女子——和少女。」

2.約翰.科,《性別天生》(經典傳訊,2002)有此個案的詳細講述,

另參 http://tinyurl.com/3uqscoj


--


本專欄與《校園雜誌》、《海外校園》合作

來源:http://tinyurl.com/3fu9mp6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性教育 性別教育 混淆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