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人文學者呼籲研究所教育改革

洪聖斐/編譯報導

大學畢業後結構性失業的現象不是臺灣獨有的,在美國亦然。長期針對高等教育問題撰寫專欄
文章的美國密西根州希望學院副教授帕納派克(William Pannapacker)昨日投書網路雜誌
《頁岩》(Slate),呼籲研究所教育改革。

帕納派克認為,現在的人文學科的研究所教育存在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要生產廉價而欠缺經驗
的大學部教師,好讓具有終身聘用資格的教授們能應付要求越來越嚴苛的專業研究。大部分的
課程設計根本不關心學生畢業後會如何。結果,1個人文學科畢業的博士可能得和22歲的大學
畢業生搶那些只要高中學歷就可以勝任的工作。這些具有高學歷的求職者在跟後進搶工作時,
可能還得隱瞞自己曾經花了10年攻讀博士學位,好像那段歲月是在牢獄裡度過那樣見不得人似
的。

帕納派克針對人文類科的研究所教育提出6項建議,期待能使這些研究所能夠對得起他們招收
的研究生,以及推薦這些研究生的老師們。

建議1:要有組織。

人文類科的高等教育欠缺類似美國醫學協會那種可以整合起來集體行動爭取利益的組織。因此,
帕納派克建議各大學院校和基金會派代表組成全國性組織,針對學生的困難等問題發展出共同
的策略。

建議2:清楚說明哪些老師負責大學部課程。
 
各校應該清楚地告訴學生和家長,他們在大學部的老師是長期任教的終身聘用教師,還是一群
短暫任用、薪資可憐的助手和新手。

建議3:告訴學生研究所的真相。
 
大學生取得研究所資訊的最佳管道就是他們的老師。許多學者會鼓勵學生走自己的老路,因為
他們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自己欠缺高等教育以外的工作經驗,又覺得唸研究所很有成就感。
他們把學生留在學術界,而不是鼓勵他們就業。然而,大學生需要的是正確、實際而且最新的
資訊。老師應該從學生本身利益為出發點,而不是以學術界廉價勞力的角度切入來提供建議。

建議4:提供相關資訊。
 
每個研究所應該上網公告自己接受申請的比例、可以提供給學生哪些財務上的支持、要花多久
的時間可以畢業、學生流失的比例,以及畢業生的就業現況。這些資訊必須每年更新。

建議5:訓練學生就業。 

有鑑於各大學院校實際需求的教師職缺遠低於研究所畢業生的數目,各研究所應該提供學生實
習和培養人脈的機會,與其他的研究機關、提供獎助的機構、官署和企業界合作,共同培養出
兼具研究、諮商、募款、出版能力又有倫理觀的領導人才。各研究所應該在傳統的學術訓練之
外,為具有人文精神背景者開路,要認為他們換跑道進職場是正常的,而不是丟臉的。

建議6:老師們應該離開教職一陣子。 

帕納派克呼籲人文類科的教師們,要勇於去面對外面的世界,累積工作經驗,培養在職場上的
人脈。為了要改革高等教育,許多老師應該離開教職,至少離開一陣子,要相信我們所珍視的
領域—諸如歷史、文學、哲學、語言、宗教和藝術—在外面的世界上比在學院裡更能吸引人學
習。唯有讓更多人有學習的機會,大學才不會成為壟斷知識的場域





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164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