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要問畫畫中的孩子「你在畫什麼?」

文/宋嘉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課程與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孩子到了3、4歲的年紀,漸漸開始懂得用各種象徵形式與符號來表徵這個世界,其中一個方式是
繪畫。當孩子畫畫時,不知您有沒有留意到自己對他說話的內容呢?


成人的介入

當我在學校附屬的幼稚園實習時,有一件這方面的「小事」讓我記憶深刻。

有一天,我看到3歲多快4歲的 Nathan 正在用色筆畫畫,很自然地就順口問他一個幾乎每個旁
觀者都會問創作者的問題:「嘿!你在畫什麼?」結果得到的是小畫家無言的回應。為了打破這
沈默的尷尬,我接著問他「要不要看看我畫的?」然後我就去拿了一些紙和畫筆,秀給他看一些
我畫的東西。

沒想到,我的一舉一動都被班上的 Fati 老師看在眼裡。她趕快跑過來阻止我,叫我不要幫他們
畫畫,因為他們會模仿我的畫法。讓孩子可以自由自在表達自己是最重要的,成人好意的示範往
往是造成孩子失去創造力及否定自我的原因之一。
聽完她的理由,我有點愣住。有這麼嚴重嗎?
成人的「介入」真的都是壞事嗎?將孩子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劃分得這樣清楚,一定對嗎?還有,
孩子難道沒有判斷力?在這種情況下,他一定會模仿大人,然後告訴自己:「我是笨蛋?」這裡
其實涉及到我們如何看待成人與兒童這兩種本質的假設,也牽涉到成人與兒童間關係本質的假設,
本來就各有立場、公婆都有理,不容易爭辯出結論,我也就不多說什麼。


成人的問題

經驗老到的她,接著指出我在與 Nathan 互動時所犯的第二個錯。她說,當我們在看孩子畫畫
時,要避免問 "What are you drawing?" 這樣的問題。因為這對他們來講有時是個很難回答
的問題,3、4歲的孩子不見得時時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做的每件事「是什麼」。更何況畫畫這種
偏向抽象與藝術創造方面的活動,她們更不容易確定她們在畫什麼,或一定要畫什麼。換言之,
「是什麼」、「畫什麼」、「做什麼」……等這種種指涉行為目標內容的問題,是屬於成人式的
問題。孩子的世界往往是重視過程更甚於目的的。
先設想好一個目標、然後按部就班去達成,是
成人(科學)世界的理性邏輯。孩子隨性之所致的天馬行空,當然對不上成人的思維方式,也就
不會給我想要的答案。因此,問小朋友這樣的問題,很容易造成溝通的無效與中止。

而且,問這種問題還有另一個缺點,就是很容易將答案侷限在固定的一對一(也就是一個符號指
稱一個被指)答案模式。這種問題不容易引發有彈性的對話。比如他一定要回答:「這是……」。
假設他回答:「這是蝴蝶」,或「我在畫蝴蝶」,觀者很自然地就會在心中將他畫的蝴蝶與真實
世界的做對比,而這一比就很容易做出一種以真實世界的蝴蝶為「標準答案」的評論,特別是相
像與否的評論。而以孩子有限的技巧,當然獲得「好像不太像喔」這樣的評論。這樣一來,就很
容易就結束對話,因為一方面孩子被否定了,一方面以她有限的思考與辭彙,她也不知該如何辯
駁。即便畫得很好、很像,妳相反地給她讚美,通常小孩也不會對妳的讚美做出太多回應。溝通
還是很有限。


「談談妳的畫」

那麼,該怎麼樣引導繪畫中的孩子多說一點話呢?Fati 老師告訴我,「談談妳的畫」
("Tell me about your picture")是一句很有用的開場白。聽到大人問這樣的問題,孩子多
半會比較願意與妳談。此外,我們還可以試著對孩子畫中的形狀、線條、顏色等做出鑑賞。
例如,
「你的畫裡有好多又紅又大的圓圈圈喔」,或者「你用了好多藍色呀……」再者,多使用「妳認
為……」、「妳想……」或「妳覺得……」這樣的句子。用這樣的提問法,通常預設並暗示「你一
定有東西要說」或「這作品一定有什麼故事性(story)」的立場。即便孩子原本作畫時根本沒
想這麼多,卻會因為受到問題裡的暗示,而自然引發思考與回答。而這回答當然就包涵各種千奇
百怪的可能性了。

如果,當妳不能避免一定要問她她在畫什麼時,也不要直接問「這是什麼?」,而可以試著拐個
彎,加一個「認為」在問題裡,變成「你認為這是什麼?」這樣的問句,在心理上會拉開孩子與
作品的距離,幫助她退後一步,站在高一階的視野去審視自己的畫,讓她從創作者主觀的角度換
成觀賞者客觀的角度,這樣轉換心理視角的小暗示,對孩子的思考和語言來說是較具難度的訓練,
能幫助她抽象概念的發展。


申論題的對談方式

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在3、4歲時已經略具成人式的常民思考的雛形,這段時間是抽象思考與
豐富心靈世界將大幅進步的開始。然而,她們知道的遠比她們所能表達的多。因此,與她們對
談時,多使用「認為」(think)、「想像」(imagine)、「相信」(believe)等指涉內在
心理狀態的字眼,也能促使她認知到自己複雜的內在世界,更有受大人尊重的感覺。將這些容
易引起對談的小技巧用畢後,最後才是記得要去讚美孩子的創作:「太棒了」、「妳畫得很好」、
「我很喜歡」等等,然後結束交談,讓她繼續自由發揮。這一切其實說穿了很簡單,就是多用
申論題的方式去與孩子說話,而不是用簡答題,甚至是非題的方式,扼殺孩子練習表達的機會。

我這才進一步了解,Fati 老師並不是不願意與孩子互動,而是希望我們大人在與孩子說話時,
能時時刻刻注意到自己的言行,提醒自己對孩子具有的無形影響力和權力。在沒有標準答案與
正確答案的藝術活動上,成人更要謹記,用對等的立場,理解孩子獨特的思惟方式,用有效的
溝通方式去引出(elicit)孩子活潑豐富的言語和思考,這才是幫助孩子發展的真諦。至於,將
孩子的畫與真實世界做「比較」,或者將孩子的畫與老師的畫做「比較」,然後讓她向真實世
界趨同,向大人老師看齊,除了只能讓她增進「繪畫技巧」之外,並無助於人格與心靈的全面
發展。

在天馬行空的想像國度裡,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或「妳在畫什麼?」其實是很
煞風景的一件事,讓人完全沈浸不到創作的樂趣裡頭去。管她畫的是什麼東西呢?孩子有沒有
因此得到樂趣、有沒有學到抒發情志,好像是更值得我們關心的問題。

 


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matrimony/post/124032676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