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emy Lin  

撰文者:Joey Chung (鍾子偉)


幾週前我商週的編輯邀我寫篇關於林書豪的稿子。他們說林書豪念哈佛,我也是,
我們甚至算是同時在那邊,我應該會有些特別的觀點可以跟他們分享吧。

並沒有。

我個人很討厭台灣媒體這種心態:突然間因為某人或某個事件很熱,所以每個人都
需要對此有點什麼意見。不管你去哪,每個人都想要談這個,每一台都不斷播放。
我對於「林來瘋」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要分享?
 

沒有。而且老實說,我一點都不急著寫關於這件事的文章。我就跟一般正常人一樣,
我很高興看到他贏球,很興奮能在電視上看他的比賽,但我一點都不覺得我對他的
觀點有什麼特別之處。

但我的編輯很堅持。他們說這是台灣最火熱的事件,而且找另外一個同世代的哈佛
畢業生來談並很罕見。

OK,如果我真的想要寫跟林書豪有關係的東西的話,我想確定這和僅是描述這個
現象或是重申其他人觀點有所不同。

我想了幾天,讀了最近林書豪的新聞,以及多數媒體怎樣談論他,決定聚焦在這點:
 

那些我們不想知道的關於林書豪的事實
 

一、他是美國人

我們不要再對自欺欺人。他是美國人。

他的家庭來自台灣沒錯,但就像許多美國公民一樣,他來自一個移民家庭,但在美國
出生和長大。我們內心都知道,雖然他的祖父母依然住在台灣,但台灣社會、台灣教
育體系和台灣政府對他的成功幾乎沒有任何幫助。

出於種族自豪和某種在國際舞台上缺乏自信的原因,台灣人驕傲的巴著他好像他昨天
才剛離開台灣。這就算了,但台灣政客或是媒體如此自在的稱他為「台灣之光」?
們可以不要對自己這麼大方嗎?台灣對他現在的成就沒什麼幫助,所以我們也不應該
那麼快速自在的去分享他的成功。


二、他在台灣不可能有這樣的成功

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點。

台灣家長會用林書豪來給他們孩子當做努力認真的範例。台灣學校會用他來說明努力
認真的回報的好例子。但我們都知道事實是,如果他的父母依然留在臺灣並遵守嚴格
的台灣教育規則的話,他不可能達到現在的成就。

死板的教育體系會強迫他在國中一年級就要在籃球和功課中做個選擇。但在亞洲教育
心態中,這兩者並不相容。如果你選擇運動,那幾乎你自動就被貼上了「不會念書」
的標籤。你的整個人生就被定位了,而很有可能,林書豪在運動方面的成就會受限,
而在他成為高中體育老師前也賺不到什麼錢。

如果他選擇念書,那從13歲到22歲,台灣教育體系會勸阻他不要追逐他的熱情和稀
有的天賦,反之會跟一直跟他說「好好念書,考高分」。世界將不會看到他的天份,
而幾年後,這許多粉絲、球隊、或是幫他做球衣和周邊產品的廠商也無法從他的成功
中獲得好處。

哈佛是很特別的,因為在這方面,就跟其他常春藤盟校一樣,他們對於體育學生的成
績要求跟其他哈佛學生是一致的。不像其他美國大學會因為美式足球或籃球能力而提
供入學資格和全額獎學金,哈佛運動員需要完全達到哈佛入學要求,這也是為什麼常
春藤盟校的體育校隊傳統上都不強,無法真正跟其他學校競爭。

從這個方面來說,林書豪來自於一個亞洲家庭、能從哈佛畢業並且依然在NBA中有優
秀表現這個事實就真的非常驚人。他從沒有被強迫要放棄他其中一方面的天份,並且
成功證明念書跟運動是可以相容的。

此外,台灣父母喜歡用他來當典範。我們面對現實吧,一般台灣家長當聽到他們兒子
說「我想當職業籃球選手」時通常會立刻皺起眉頭,特別是如果他從哈佛畢業的話。
在台灣社會,這樣的選擇會被認為瘋了,並會讓其他家長和親戚笑話。

但在美國,他的父母身處在一個思想更開放的社會,成功的定義並非完全是看成績或
校名,這讓他的父母公開支持並培養他們兒子的天份。這可能是一個悲哀的的事實:

作為一個台灣人,我們能最為林書豪感到高興的事是他成功的離開了台灣,不然他永
遠不可能有資源和環境能實現這麼多。


三、停止和林書豪建立毫無邏輯的關連

當林書豪第一波連勝時,我週末剛好在台北。我去的每個地方,從報紙、財經雜誌到
電視上的政論節目全都是在談論如:「找到你組織中的林書豪」、「如何成為你的產
業中的林書豪」或「台灣教育體系如何從林書豪身上學習。」

這些有什麼意義嗎?很多句子甚至根本沒有邏輯,只是政客媒體用簡單、偷懶,有時
甚至是不負責任的方式來消費林書毫的現象。利用你的不安全感,並抓住你的注意力,
不管是要賣更多的報紙、雜誌或是讓政客看來更酷一點。比如說「找到你組織中的林
書豪」這句話只是不過就是「找到你組織中被低估但有潛力的組員。」

如果你是一個醫療供應製造商,林書豪跟這個標題有任何關係嗎?你真的認為花一小
時讀一篇談「如何成為你的產業中的林書豪」文章真的會突然讓我們變成明星,並在
一夜之間做到200%的業績成長嗎?不去討論或思考他的童年、家庭、教育環境和什
麼是真正讓他成功的原因?作為社會的一份子,不要被唬弄了而輕易點頭,只因為某
人把林書豪放上了封面或是放到演講中就掏出了辛苦賺來的錢。

知名電影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有次說過:

「當拍戰爭片時,導演有義務要讓戰爭場面越血腥越好。」

我年輕時,不能理解他想表達的意思。為什麼戰爭片應該要越血腥越好?為什麼片子
的導演該對社會有義務?

當我慢慢長大,我開始理解他後面一句話,,以及他話語之後的智慧。

「如果導演歌詠戰爭但從不拍出血腥,以及戰爭本質中的恐怖,那整個年輕世代將看
這些電影長大,想著戰爭沒什麼,不過是個人倒地但不流血的遊戲,整個年輕世代會
沒有任何真正痛苦或後果而死去。」

別誤會我的意思,每次看到林書豪出現在體育台上真的棒也很令人興奮,而作為一個
亞洲人,我們為看到另外一個亞洲人向世界證明亞洲人不只是在IT、工程和學術研究
方面,還有很多其他方面值得尊敬而歡呼。

但當比賽結束,當歡呼聲落幕而我們回到現實生活時,如果能夠延長多點時間,想想
在大夥都在討論「林來瘋」表象以外的東西,我們可以真正了解他成功的哪個部分真
正對我們有價值,並且當做一面鏡子,讓我們承認日常生活中的哪個部分可以被改進。

每個人都知道:想進步,首先要承認某些我們不想面對的痛苦事實。

為什麼他可以在美國成功而不是在台灣?為什麼他的父母可以培育他的天份並支持他
的熱情,不像其他的亞洲家長?亞洲教育和社會思想有什麼可以改進或改變,讓未來
的林書豪們也可以逐漸令人驕傲的出現在其他產業的國際舞台上?

但這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如果我們想要把他在球場上的成功轉換到我們日常生活中,
這是我們一定要做的。

現在關掉電腦,出去外面打球吧。

 


原文來源: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blog/article.php?id=1230&p=3

--

作者簡介 Joey

出生於台灣,在美國長大。12歲回到台灣,20歲出版第一本書,23歲於瑞士銀行證券
研究部門工作,24歲進入哈佛商學院,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台灣人。25歲在紐約
Ralph Lauren 實習,26歲畢業。

現年28歲,是中國三麗鷗總經理和台灣模擬聯合國推展協會創會理事長,時常旅行於
香港、台北、東京和美國之間,閒暇時刻喜歡寫作、運動和玩帆船。最新著作《人生
不是只有步驟一二三:一個年輕外商總經理的職涯經驗談》甫於二月一日出版。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