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  

從「表態模式」走向「解決模式」

【聯合報╱社論】2012.05.08 02:48 am

《台灣政治文化省思系列四》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共有七名委員,其中三人對某項媒體購併案有不同意見而申
請「迴避審查」,另四名委員又有兩人近日因不堪壓力請辭,已影響委員會的正常運作。作
為全國通訊傳播產業的主管機關,NCC運作如此乖違,台灣電視傳媒品質江河日下也就可
想而知。
 

值得注意的,其實不是個別委員對不同審查案的意見如何,而是一個區區七人的獨立委員會,
卻無法透過思辨激盪依法作出共同決議,而陷入程序操作的杯葛及拖延。但這也並非NCC
特有的問題,這是台灣政治被切割成「非藍即綠」後,逐漸形成的一種「表態文化」;人們
常常被迫要在衝突的意見中「選邊」,宣示自己的類別與立場。包括前兩年公廣領導階層的
對立互控,日前行政院美牛技術諮詢小組成員揚言退出,都是這類表態文化的產物。

相對於「表態文化」的流行,也意味著我們的「討論文化」在退化。原因是,強調表態,在
某種程度上就是企圖以類別立場來引導討論,甚至壓抑其他的不同意見。其結果,可能使不
同的意見無法充分表達,致最終無法作出最合理的選擇。

尤其惡劣的是,這種類別表態者往往也自視為道德表態,通常在凸顯「是」或「非」的單面
價值,對於面向比較複雜的議題,就很容易造成觀點的簡化,而無法在不同的縱深或廣袤上
作綜合考量。試想,這就好像用解答「是非題」的方式來處理「選擇題」或「問答題」,不
僅妨礙思考,又如何能得到好答案?就過程而言,這更不合乎民主精神;就結果而言,這不
合乎理性選擇原則。

以瘦肉精議題為例,選擇堅持「捍衛全民健康」,當然是最安全而討巧的道德立場;但若要
堅持零檢出,此事由政治人物拍板即可,何需邀集專家提供意見?再以媒體購併案為例,三
名委員若不支持,大可提出反對意見;但採取拒審,無異把責任完全推到另四名委員身上,
自己卻迴避了事,這對另四人又豈公平?試想,若連七個人的獨立委員會都無法取得共識,
那麼,以台灣動不動就扣帽子、貼標籤的氣氛,若說兩千三百萬人要凝聚「台灣共識」,豈
非癡人說夢?

大家應不難注意到,近年台灣流失的不止是理性討論的氣氛,同時也大量流失了公共知識分
子及中立的專家學者。這並不是說專家學者分別投效了藍綠陣營,而是台灣政治上那種「非
友即敵」的肅殺氣氛,一直在對意見領袖進行潑漆染色,曾在某一議題上支持過藍營的人,
立即被綠營貼上藍色標籤,列為拒絕往來戶,反之亦然。久而久之,專家學者都被政治標籤
釘死,或者只能遠遠站在外圍保持旁觀,以免遭到池魚之殃。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大眾再也
不知道該相信誰是客觀、誰是中立,一遇上重大爭議,只能聽憑民粹政客在那裡信口雌黃了。

台灣走過廿多年的民主道路,如今陷入「非藍即綠」的泥淖,這是民主的一大挫折。在這種
情況下,若民眾的思辨模式再被拘限於粗糙濫情的表態文化,那麼連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
「公民社會」,恐怕也將一敗塗地。如果留意網路新聞的留言,各種偏激、仇恨、自大、卻
不知所云的意見,充斥到令人驚訝的地步;政治若只能留給新世代網民這種嫉憤情緒,台灣
如何走向更好的未來?

要重新建立台灣的「討論文化」,其實不難;揚棄表態文化,回到「公民初步」的常軌就事
論事,便庶幾乎不遠矣。有過廿多年的民主經驗,大家都知道人間沒有一步登天的事,眼前
的問題若找不到「完美方案」,就一步一步來,一次解決一些問題,只要今天比昨天更好一
點,就算進步。這絕對比在那裡唱道德高調、卻寸步難移的好。

台灣的民主,早已過了斬妖除魔階段;政治如果要再進化,有些事必須從神桌上拿下來,用
人間的智慧來解決。「表態模式」已經圖窮匕現,請向「解決模式」進化吧!

 

 

全文網址: 從「表態模式」走向「解決模式」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078090.shtml#ixzz1uEn8lA77

Power By 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