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hreath (St.)

之前看到國外的一篇文章,天才是如何思考的(How Geniuses Think)。裡面討論到,像是
愛因斯坦、費曼、愛迪生這類大眾所認同的天才,他們到底是如何發明出劃世代的發明和理
論?這些所謂的「天才」智商沒有特別高,像是費曼(近代量子物理的大師)的IQ只有122,
只大約等於世界上最高智商(IQ228)的一半,但是那位智商高到像外星人一樣的人,並沒有
對科學和藝術有任何顯著的貢獻。其中的差別到底是什麼?



個人很贊同這篇文章中的一些看法,但為了驗證這個文章的可信度,所以就稍為上網
google 了一下文章的作者是誰:

Michael Michalko:享譽全球的頂尖創造力專家。

Creative Thinkering:Putting your imagination to work 的作者,
為《財星》500大企業,例如杜邦、家樂氏、奇異電氣、柯達、微軟、艾克森美孚、
通用汽車、福特汽車、AT&T、沃爾瑪、吉列等公司,舉辦創意思考主題演講、工作
坊和研討會。
 

看起來是個可信的來源。Anyway,文章裡面提到了很多天才們的思考方式,包含反向思考、
擅長使用比喻、使用圖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感覺都很正確,但其中最打到我內心的一個觀
點就是─針對一個問題,普通人會去想出一個最合理的答案,就收工去做別的事情,而天才
則會窮盡所能去想出各種不同可能的答案(解法)
,即使這個問題已經有一個顯而易見的
答案了。

愛因斯坦有一次被別人問說:『你覺得自己和平常人有什麼不同?』他說:『如果你要求一個
普通人在一堆草堆中找到一根針,那麼他們會在找到一根針之後就認為任務完成了。而我會把
那堆草堆翻遍找盡,直到把裡面的每根針都找出來。』


文章中提到,當天才們對一個問題提出不同解法的過程中,他們會經歷幾個階段:

以過去所學解出問題(Reproduce,常人停止之處)->
嘗試以全新觀點觀察問題(Rethinking)->
提出新的解法(Innovating)


這些步驟中,一般人會認為最難的部份是提出新的解法(Innovating),但其實最難的部分
會是 Rethinking


因為人腦是一個能夠記住各種模式(Pattern),並能夠 自動重複思考邏輯和動作 的結構,所以
一旦我們「學會了」,之後大腦只要辨認出這樣的 Pattern,我們就可以不用思考的自然行動。
要拋棄已經「學會」(不是「記住」是「學會」)的東西,如果不是很努力而刻意的去慢慢修
正、重新學習、研究改正,那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體育教練寧願自己要訓練
的選手沒有亂學過一些東西,因為改壞習慣比重新鍛鍊還要困難得多)

同樣的道理,假如我們不刻意去改變自己看問題的觀點,那麼我們永遠(是永遠)只會有一
個觀點
,而解法也永遠只會有一個─別人教你的那個。那麼我們就只會是那最平平凡凡,跟每
個人的想法都一樣的傢伙。


這樣的人可以用別人期待的方式,解決別人定義好的問題,可以用微積分算出某個圓錐的體積
有多大、可以遵循守則做出合格的設計、可以用 Excel 算出損益表和畫出各式各樣的圖表...
可以完成任務(別人定義好,過去你也被教導過怎麼做),但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別人定義
好,但沒有被教導怎麼解決)
,更沒有辦法去發明(發現需求並定義問題,進而去解決它)

假如我們可以選擇,我們一定會想要選擇成為一個能夠解決問題、發明產品的天才,而不是一個
只能夠接受任務,只會重複執行、運算以知解法和程序的人。但有趣的是,從小到大的學校教
育都是在訓練我們如何重複運算、如何背誦填空,並且用有限時間的考試
,將大家的思考
模式統一為『用最短時間,運算填寫入正確性最高的唯一解』─ 這樣的思考方式和天才的
思考方式恰好是完全相反的


個人認為,教育的內容應該是要隨時空背景而推移的。

我們現在(著重技能運算)的教育方式,目的上還是放在培育出好的技術人員、好的員工、好的
代工人才,這在過去二、三十年是非常需要的,那時候人民需要這類型的教育,由文盲或是勞力
人員,轉變為技術或是文書的白領,帶動基礎建設的進步。

但現在新的一代出生,大家並不單純只想靠技術與技能,花費時間生命做重複的工作,大家期待
自己能夠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用新的思維發明新的制度或產品,改變世界並從中獲取足夠的報
酬。也就是說,我們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改變世界的天才 ─ 但我們的教育卻只想把我們變成
技工
。如果美國教育真的如這篇文章說的一樣開放,那麼他們較多思想狂放的創業家、發明家和
藝術家,我想也不是件讓人驚訝的事情。

台大教授張文亮,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描述自己的經歷,叫從教室逃走的天才。文中提到一段話,
描述現代教育體系下的問題:

「天才有四種,第一種很會記憶,考試可以考得很好。第二種很會分析,考試也可以考
得很好。第三種天才,很會整合,他就『完蛋』了。第四種,他有藝術跳躍的思維,
覺類型
的天才,他也會『完蛋』了。」
 

前兩種天才可以成為很棒的員工,假如夠幸運加上自己稍微會行銷自己一點的話,可能還可以成
為那個領域的專家。但第三種和第四種天才是創業和創造價值的最佳人選,而我們的教育沒有辦
法幫到這樣的人,讓他們進步、輔助他們創造價值,只有辦法讓他們『完蛋』
,進而造成我們的
產業型態也『完蛋』,這就是我們國家的困境

(大家也可以看看 mmdays 寫的 台灣菁英人才的困境,個人認為 mmdays 寫的比較像是要前
兩種人出來創業或是到小公司,因為他們是這個世代大家所謂的「菁英」,可是他們到底適不適
合? 那就見仁見智了。)

...有點離題了,其實上面想要說的是,很不幸的,我們現在的教育並不是設計來幫助我們成為改
變世界的天才、領導者、創業家,它是設計成讓我們成為各領域的技師、專家用的。

如果我們是第一、二類型的天才(善於分析和記憶,並不是指能改變世界的天才),然後想要成
為愛因斯坦或是費曼那樣類型的科學天才,那麼我們要重新學會怎麼思考問題,因為學校教
給我們的思考方式是錯的
如果要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或發明家,一定要反覆咀嚼問題,並窮
盡各種解答,
而不是快速的用既有的想法去求得一個答案,並把這個解當成是唯一解。

如果我們是第三、四類型的天才(善於整合和跳躍思考),那麼不要理會學校教育給予我們的
挫折
,因為身為這兩類型的天才,是很幸運的,因為我們其實是發現價值和創造價值的天
生好手,
Just do it & keep going!!


最後附上愛因斯坦的一段話:

The intuitive mind is a sacred gift and the rational mind

is a faithful servant. We have created a society that

honors the servant and has forgotten the gift.”


Don't forget your gif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