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盈勛

軟體公司 Adobe 在去年底無預警結束臺灣分公司營運,改由香港辦公室接手經營台灣市場,
讓許多業內人士頗感驚訝。那些不感到驚訝的,並非覺得這事不重要,而是深知此事不過是
跨國資訊廠商一連串撤守台灣市場行動中的一環而已。

這個趨勢最容易給的解釋自然是:台灣市場太小,在整個華人市場中被邊緣化了。誰能說不
是呢,十三億對上兩千三百萬,高速成長對上停滯不前,不需要什麼產業分析,也知道應
該要前進大陸,撤守台灣。

但是這樣的現象,真的是必然的嗎?那我們設想一下,你是否會認為荷蘭市場是法國市場的
一部份,葡萄牙市場是西班牙市場的一部份,奧地利市場是德國市場的一部份呢?通常我們
並不這樣想,而且也視為理所當然。但是荷蘭、奧地利跟葡萄牙人口其實都比台灣少,除了
葡萄牙以外,兩個國家其實也都跟鄰近的大國同一語言,這些國家的國境,甚至還不存在台
灣海峽一樣的鴻溝。

台灣當前的產業處境,我們當然不能很天真地說,只要我們主觀想法不同,這一切就會有所
改變。但是毫無疑問的,台灣會陷入這樣的境地,有很大的一部份,也要歸因於台灣自我實
現的預言:我們相信我們被邊緣了,我們也就真的被邊緣了;我們相信小國的命運就是這樣,
我們的命運也就真的是這樣了。

有一度,台灣還是有爭奪發言權與領導權的企圖心的。我們想當華語流行音樂的領導者、偶
像劇的大宗輸出國、亞太營運中心、亞太航運中心等等,這些概念有些有點眉目,有些有點
瞎,但在那樣的年代,我們還相信這是可能的。

如今我們卻開始相信,成為經濟大國的附庸體是唯一的可能。日前我邀請一位去了中國大陸
超過十五年時間,目前擔任外資企業CEO的朋友到學校來演講。他說,台灣人看待中國市場
與工作機會,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初期他剛去時,很多人質疑他幹嘛去這樣的國家;中間中
國經濟開始起飛,還在台灣的開始問他如何進入中國;現在呢,中國躍居經濟大國,台灣人
開始問他還來不來得及、還能不能去中國。

追求獨立之精神,過去在台灣總是被窄化為政治問題,但是欠缺主體性的的思考,正是台灣
當前經濟與產業的病灶之所在。我們相信產業鏈不依附美國,市場不依靠中國,我們就不可
能生存。這樣的信念讓我們的法律規章、政策走向、產業規格、乃至職業選擇都是以這樣的
思考邏輯為依歸。如果我們的市場與中國市場確無差別,台灣市場是中國市場的一部份,那
麼外商撤守台灣不也只是個順理成章的決策而已?

讓經濟歸經濟,政治歸政治,文化歸文化,從來就只是個沒有根據的幻想。只有我們自己先
很有自信的不以邊緣自居,台灣才有可能不被邊緣化,不管是經濟、政治或是文化上的。

因此,台灣要脫困,一定要先擺脫自信上上的衰尾主義,我們只有先想像一個我們想要的社
會,那樣的社會才有可能實現。

 

來源:http://tinyurl.com/awnxxg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