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14_001  

中國歌唱節目《我是歌手》在台創下高收視率,讓國內電視界瞬間矮了好幾截。湖南衛視提供

--

小弟簡短寫一下內心的有感而發。

這件事情,我們可以把眼光放在NCC對於某新聞台在總決賽當天,
幾乎全程轉播搶收視率,現在持續檢討「報告書何時交」,
或「電視台主管什麼時候前往NCC當面作說明」,又或「要不要開罰」?「罰多少」?

也或許,你可以再把焦點放另外一件更為搧動的事:
比如,當晚一心等著再出一個「_____之光」,殷切期待的本地觀眾,守候整夜,
結果後來頓時醒悟,似乎被操作,親眼目睹了_____如何追上,
翻盤,竄起,揮大刀,狠狠海電台灣歌手。

然,這兩篇文章,於我而言最大的亮點卻是這一段:

「她╱他們告訴我,十年前最崇拜及模仿的都是台灣綜藝節目。
在取得省級成功、上衛星到全國打開知名度並獲利後,
湖南電視台開始每年一批批地送工作人員到英國進修,
跟國際級製作公司學習創作可賣版權的大型節目創意,
也同時開展有版權買賣的國際合作,就此拋開模仿台灣的階段,開創新局。」

我想起,可容納500人觀眾,33機同時運作,
一集新台幣2500萬的總成本,話題操作的高段手法,
強度感染力的鏡位選擇,總決賽當日創造3.5億產值的這個攝影棚,
這一場震撼教育,我經歷到的,不是最終端的輸或贏。

於我而言,其實冠軍可以頒給任何人,楊某或林某,確實沒差。
因為搶先幾年有視野的人,早已成了今日全盤最大的贏家。

而你我,皆成為了這齣大戲,最心甘情願的見證者。

--



誰做電視產業的火車頭

文/簡妙如(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

2013年04月15日


中國湖南衛視歌唱節目《我是歌手》。超高製作費、冠名權收益、天價唱酬下,讓台灣電視
界及演藝人員瞬間矮了好幾截。大家無法反駁的共同殘念卻是:台灣好節目哪裡去了?

台灣電視界在90年代發展頂峰過後20年來,逐漸衰頹成一窩蜂只能賺小錢的夕陽產業。說
實在的,電視仍是最簡便有力的大眾文化,若有好電視,誰願意守著網路小方格辛苦的搜尋
能安慰自己、說服自己、提升自己的娛樂、訊息或文藝內容呢?而如果台灣有好的演出環境,
又有誰願意離鄉背井到異地孤單求發展呢?歸根究柢,台灣電視業的最大病症就是缺乏引領
方向、帶頭前進的「電視產業火車頭」。

電視產業火車頭,是一個社會中能將電視文化商品不斷革新、引領市場潮流、又同時能創造
社會共感的開創者。這樣的電視火車頭,既是內容創新、科技領先、培育創意人才的產業先
鋒,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將台灣多元社會文化輸出到其他國家、開拓國際關係及文化合作的
國家級文化戰略。但環顧現今只能守住老舊棚內布景苦撐的戲劇,鼓動廉價口水的低成本談
話節目,不採訪、沒查證只轉載渲染的新聞台,低成本的進口節目......有誰能說自己是在做
火車頭?又有誰有魄力、有能力做這樣的火車頭呢?


失去公信力向心力

接連打造《超級女聲》、《我是歌手》熱潮的湖南衛視,在五年前筆者造訪研究時就已看到
這個省級政府電視台不同於中央電視台的開創性作法。嶄新大樓裡,正在研發節目的一線工
作人員平均年齡不到30歲,面容年輕、氣度積極老練。她╱他們告訴我,十年前最崇拜及
模仿的都是台灣綜藝節目。在取得省級成功、上衛星到全國打開知名度並獲利後,湖南電視
台開始每年一批批地送工作人員到英國進修,跟國際級製作公司學習創作可賣版權的大型節
目創意,也同時開展有版權買賣的國際合作,就此拋開模仿台灣的階段,開創新局。

然而台灣電視產業的問題,卻是另一極端:自由過頭下的市場失靈。老三台寡佔時期,建立
電視台的黃金地位,但卻也開始惡質的外包代工模式:電視台只作房東,將時段外包給製作
公司,製作公司在基本製作費下,就又開始 cost-down、快速廉價的製作方式。有線電視開
放後,僧多粥少,情況更形惡劣,終於走到從A級產業,變成B咖充斥的廉價紅海。台灣電視
產業喪失了昔日之於台灣民眾的公信力與向心力光環,挫折了所有過往電視從業人員的理想、
熱情與收益,更阻斷未來人才的投入。所有製作公司還是那幾家,每個老闆都已憔悴神傷說
日子難過,開放冠名、置入性行銷、申請政府補助,都只能成為求生浮木。

那麼回到核心問題,誰來做台灣電視業的火車頭?筆者以為,只有擴大公共廣電集團一途。
過去小小預算下,公視有大格局的《痞子英雄》,讓老演員、新演員及老中青影視工作者都
能有多元發揮的人生劇展、紀錄觀點......;重視公共議題、展現公民意識的真正政論節目
《有話好說》,關心青少年想法及生活的《我們這一班》,HD 頻道轉播經典賽,終於讓我們
有與世界科技同步的高畫質。在開創、永續及國際級的文化戰略下,政府有責任擴大一個可
當火車頭的公共廣播電視集團,挹注預算、制度及視野。在對《我是歌手》觀望或唏噓之餘,
重建有公信力、有向心力的電視,不只是台灣電視從業人員,也是所有民眾的權利及想望。


--

2013年04月15日

中國好節目與台灣好歌手

文/王乾任(文化觀察家 )

湖南衛視的綜藝節目《我是歌手》播出最後總決賽,台灣幾家新聞媒體沒有取得授權逕自以
新聞轉播方式全程播出,引發輿論責難,據說就連湖南衛視都表示不排除跨海提告。

撇開輿論對新聞專業沉淪的批判不談,更值得憂慮的是創意、人才與產業的問題。因為,就
連文化部長龍應台都認為,《我是歌手》中台灣的創意與音樂表現佔重要比率,其他中國歌
手演唱的歌曲都是台灣創作,顯見台灣在創意方面仍有許多累積,在華人流行音樂創意這一
端仍是最好的,警訊是30年後台灣如何繼續保持領先?言下之意,彷彿台灣只要能繼續源源
不斷地創造出優秀的創意和人才,就不須擔心。

我認為,「中國節目(平台),台灣選手(人才)」才是此一事件的問題所在。如今的電視
新聞節目只關心收視率。新聞頻道選擇抬轎與直播《我是歌手》,看準觀眾愛看(實際上某
新聞台的收視率就破紀錄)。觀眾愛看的原因,毋寧是好看的綜藝節目上有台灣選手發光發
熱,引發共鳴。

淪偷渡直播令人憂

這和王建民在洋基投球後台灣引入大聯盟轉播、林書豪打NBA後台灣人開始瘋美國職籃轉播,
收視率都紛紛傳出捷報,是同樣的道理。對觀眾來說,很簡單,只是想關心、支持世界舞台
上有好表現的台灣人才。

問題是,政府與產業界卻不能也只想默默支持台灣人才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就好。

絕對不是某些人所說,台灣的內需市場小,支撐不起產業發展。韓國人口雖是台灣兩倍,但
也長期受內需市場太小所苦,卻沒有因此而縮減製作費用,反而加碼擴大。韓國的電視劇,
聽說光靠播出時的廣告收入根本不足以支撐,得靠販售海外版權DVD等加總才能賺錢。

但韓國敢於投資投入國際行銷,躍上國際舞台,稱霸亞洲的韓流明星,替國家帶來巨大經濟
效益,形成良性循環(電子產業如今也受惠)。

台灣擁有優秀的文創產業人才,可惜政府推不出能讓民間資金願意投資台灣發展文創產業鏈
的獎勵與補貼措施。產業鏈發展不起來,人才只好自力救濟,出國謀生路。試想,中華職棒
因為經典賽的好表現而受惠時,政府在強化職棒產業平台發展上有什麼更積極的動作嗎?

如果文創產業是台灣下一個世代的核心產業,政府該思考的不是繼續培養大量人才而已,更
重要的是發展出能讓文創人才以台灣為根據地,進軍全世界的成熟產業鏈。

如果台灣只能培養人才,卻沒有產業(就業機會)可以留住人才,人才外流問題只會越來越
嚴重,經濟產值也出不來。「台灣平台,世界人才」,讓全世界的人才與資金願意在台灣匯
集,創造就業機會與經濟產值,才是台灣未來產業真正能夠升級發展與留住好人才的方法。

文創產業平台的建構與人才培育,韓國早已深耕多年,中國大陸也急起直追,反觀台灣,則
從製作熱門節目淪為偷渡直播,實在令人憂心!

 

 

 

來源:

http://tinyurl.com/czjx7tq

http://tinyurl.com/dyy7tk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