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3610    

(影像來源:Cesky Krumlov by TK)

試想,你是台灣的當權者,網路、報紙、電視、廣播、雜誌這五項媒體,
若只能擇一,完全控制其中一種,你認為誰是對你最有利、最高效率的選擇?



--

文/TK

Aldous Huxley 在1932年發表的作品 《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是我最近入睡前
常常會想到的畫面。由於正在寫台灣媒體相關的專題,對這個現象也有些感觸。稍微分享一
下最近的心得,當個拋磚引玉:為什麼控制_____總是對取得政權者最有利的選擇-直到今天
的網路時代,這個真理也不變。


為何如此?因為有效


世新大學的新聞學院,多年來一直在觀察台灣閱聽眾的媒體使用習慣,從2004年直到今天,
正式邁入第十年。每年都按照台灣的人口結構,依地區、性別、年齡層抽樣一千人,詢問
固定的問題,並且從中找到趨勢,分析全國的使用習慣。(而2013年,執行單位第一次將
取樣的N,擴大到兩千人)

根據2013年傳播資料庫的資料,論到媒體平台,若受訪者可以「複選三項媒體」,「電視」
依舊持續以97.9%的總使用率稱
霸所有媒介。第二名「網路」以74.9%居次,第三名則是
「報紙」,只剩61.4%(今年再度衰退6.3%,連續第三年衰退)。順道一提,這也是追蹤
研究的連續第十年,電視以超過91%
的比例拿下使用率王座。

而問到受訪者:「主要的新聞來源」,這個題型是單選,等於是受訪者只能回答一個選項:
這一題「電視」再以 66.6% 傲視群雄,亞軍「網路」以 20.9% 次之,第三名的「報紙」
只剩 9.1%。回顧歷史,2010年起,網路正式超越報紙,成為這幾年的第二名,但是再怎麼
衝,現在網路平台已經超強,也只是電視所占比例的三分之一不到。我們想像中的媒體革
命,依然沒有發生在以電視為主要來源的受眾身上。而且根據使用比例,更是距離我們所
想像、想像得非常遙遠。

從這幾個非常概略的數據,不難做一個初步推論與歸因:為何馬金江政權需要繼續控制電視
新聞,而相關的財團為何想要市場主導性地介入、併購。若是積極面一點地說,我們也能夠
理解:為何網路世代的公共論述,在這個電視新聞業者願意無線上綱出賣專業、良知的年代,
會更顯重要。


中天  

(圖片來源:http://tinyurl.com/n7t3gkg

只敢說「一切合法」,背後意謂著什麼樣的價值?


台灣讀者熟悉的美國學者 Michael Sandel 在哈佛大學以畢生時間分析、省思「市場性的經
濟」(market of economic),變成一個「市場性的社會」(market of society)的現象。
他在臺大體育館的演講,先談論現金獎勵(cash incentive)對在場的同學挑戰,把一些看
似日常、自主活動的動機,用獎金來鼓勵、刺激。暖身完畢,熱絡以後,他漸漸將討論重心
切入核心要點。

他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很有錢的人,若把全部的媒體都買下來,合乎市場規則,但是是否
合乎道德」?(香港的朋友們,台灣的朋友們,這個問題,熟悉嗎?)有同學回答他說那符
合商業機制,就算我們認為有問題,但是你又奈他何?在訴諸法律的前提之下,財團並沒有
違規。Sandel 指出,這是我們居住在市場性社會最容易有的反應。(註:「市場性的社
會」market of society 意謂:一切事物都可以標上價格,進行商業行為)因為過去三十年,
市場的這些就是顯學 (market logic and market thinking......market gather before us
and gain prestige)。

從政治人物或財團大佬出差錯後的定調,我們也看到他們的思維邏輯:只需要強調一切合法,
但是不過問道不道德。被人指責道德問題,也傾向扭曲成自己遭人抹黑或造謠,但是在西方
世界,公共利益的開放辯論、正反質疑,都只是最基本的功課。但是道德問題訴諸公眾的討
論是痛苦的、複雜的,因此我們全盤放棄。其實這似乎是全球潮流,但是它的最終結果,真
的是我們所要,我們這個社會終極目標下所竭力追求的嗎?


michael-sandel  

(圖片來源:http://www.bbc.co.uk/radio4/img/features/michael-sandel.jpg

在最後作結時,Sandel 指出:「經濟推論和倫理推論並不能分開。Adam Smith 提出經濟學
理論的時候,這個學門被視為道德和政治哲學的一個分支。......因為論辯太複雜、太疼痛,
我們總是希望讓市場決定,讓他釐清一切,相信的它是中立的,它不要求我們做一些道德倫
理的辯證。但我認為這是一個錯誤,而這個錯誤,在全世界各地社會中,已經掏空了公共論
述(public discourse),使它失去更深刻的內涵。我想難怪在今天幾乎所有社會中,都會有
一種深深的挫折感,對政治,及政黨皆然。我們一直有一種挫折感,對於存在許多國家,非
常強烈的,根深蒂固的政黨分裂以及那種空洞的公共論述,完全不去討論重大的倫理道德問
題,不討論正義、商品的意義,以及美好社會的本質。」


黃國昌  

(圖片來源:http://tinyurl.com/p6rwfx9

社會的鏡子

回到台灣,談到媒體控制我們當「作何反應」,其實對於一個社會的進步,非常關鍵。若我
們總是只敢討論是否合法,拒絕進一步討論公共利益,深掘其行為是否合乎道德的多方論證,
那我們其實難以建立一個更好的社會。再多的願景,再多的理想,在真正實踐者的眼中看來,
只是妄念,只是奢求。或說,我們在陷入拉扯的泥濘中,再次選擇了那條好走的路,我們最
熟悉的路:繼續讓市場決定,而人,繼續降格。媒體只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一個出了大問題
的社會與價值體系,無法擁有具有專業權威性的媒體,而帶著理想的媒體工作者,只要懷著
越多理想,就越會成為這個運作工廠的犧牲品。

為什麼反媒體壟斷?為什麼成天罵電視新聞糟糕透頂的閱聽眾,更需要去支持艱辛經營的優
質媒體,並且改變使用習慣,移除問題媒體介入你的生活的權力?為什麼除了消極性的譴責,
我們更急迫的是對於我們差勁的電視新聞採取積極行動?

答案已然明顯。




參考資料:

世新傳播資料庫(2004到2013)媒體風雲排行榜

2012.12.26 Michael Sandel 臺大體育館演講


中天02  

(圖片來源:http://tinyurl.com/n6pxrs5

--

Manufacturing Consent  

(圖片來源:http://www.newvideo.com/wp-content/uploads/boxart/NNVG8866.jpg


後記:【製造共識:有些事,你必須要知道】


Manufacturing Consent: Noam Chomsky and the Media (1992)(中譯:製造共識 -
喬姆斯基論媒體)這部160分鐘的紀錄片,是西方媒體相關專業學生、媒體從業人員的指定
參考資料。台灣傳播學院的學生,會聽說過公視的《有怪獸》;西方學術界,Chomsky 的
媒體批判,也同樣列為學生的必讀素材。

今天,它會是台灣知識分子面對媒體的「自保利器」。

Noam Chomsky 自1955年起便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他不只是一位語言學教授,更是當代
影響力最大的社會人文學者之一。本片中,他列舉了大量證據、文獻,來分析美國政府和其
政商集團,如何精善於操縱、製造資訊,影響整個國家,在這個民主社會,取得合法、正當
的管道,做他們想做的事情,並且鞏固既有利益、權力結構。

我認為今天這部紀錄片若在台灣放映,會比幾年前更有力道,也會有更多人對這個題材有興
趣。 這部我個人有收藏,只是目前找不到有中文字幕的 source,而本片的英文難度算是中上,
有興趣挑戰的人,更歡迎直攻原典,當第一手觀眾。

--


補充閱讀:台灣中天新聞台的經驗,見證香港今日傳媒。

http://thehousenews.com/politics/白日陽謀-愈混亂愈快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