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6316  

(影像來源:Sabah by TK)

2015-03-02

文/張佳瑋(羅輯思維)


拉永德·穆蘭寫過《藝術、工業與市場》。她說道1980年,法國有藝術家大大小小
大約一萬八,其中大概170個人聲名顯赫,1%而已,倒有71%的藝術家頗潦倒。
倘若追根溯源,這一萬八藝術家裡,有80%都一度紅過,但抵不過時間流逝。

娜塔莉·穆羅的另一份報告裡則說,1965年,她跟蹤了165位著名藝術家;二十年
後,這些人裡頭,只有17位還保有著聲名,其他基本湮沒無聞了——創作少了,
創作出來也賣不了錢。如是,藝術家不保護不行啊:從整個職業生涯而言,他們
太脆弱了。

每當這時,我們便有大堆話題可說:36歲之前走紅阿姆斯特丹,之後27年人生慘
淡不堪的倫勃朗;39歲那年只好看妻子病重死去,到46歲才紅的莫奈;沒等到自
己聲名大顯便自盡的梵高;52歲才真正有名的柯羅……大體而言,除了少數例外
如魯本斯和畢加索,孜孜不倦、創作不停、到晚年都靈感和性欲齊飛的常青樹,
其他藝術家們多半只有那麽幾年巔峰歲月,耗幹用盡,便即熄滅。

但是再想遠一點,這定律,怕還不局限於藝術家。

朱生豪先生25歲始譯《暴風雨》,32歲上的冬天,譯完莎士比亞全集,肺結核病
去世,前後不過七年。

美國人寫古典樂評聊歐洲大師,一向不大恭敬。比如菲爾-古爾丁老實不客氣的說:
莫扎特35歲過世,舒伯特更不過活了31歲,少年夭亡。而海頓先生,幸虧活到七十
歲開外,如果在三十來歲過了世,就沒有如今的聲名啦。

義大利史上最偉大的歌劇家之一羅西尼,18歲到37歲寫了上帝賜予他的39部歌劇,
然後把剩下的四十年時光拿來享樂。

莫里埃先生37歲之前生活平淡,開始創作戲劇,然後把生命裡最後的14年都搭進去,
死後被葬入聖地。

隋朝最後的支柱大將張須陀,活了51歲,人生前49年,也就是個縣級幹部。如今他
的傳記裡,全是他人生最後兩年四處平寇、支撐隋朝末代江山的傳奇。

巴頓將軍在54歲之前,就是個脾氣頗臭、才華橫溢的美國軍人;54到60歲,趕上了
二戰,於是成了傳說。

最後,我們熟悉的山德士上校,人生前三分之二都不太得意,簡直處處布滿失敗痕
跡;66歲到90歲這24年人生裡,這個領社會救濟金的老爺爺,創立了肯德基,後來
就是歷史了。

所以你看:命運這東西,就是沒什麽道理可講。你不知道歡欣、災厄與傳奇,會在
你什麽歲數時急速降臨,然後忽然離去。比這更令人難過的是,你不知道自己是不
是還有那麽一段巔峰歲月可以享用——甚至可能,你的最好時光已經過去,遠遠拋
諸身後,而你還如豬八戒吃了人參果,吃到肚裡,卻沒嘗出味道,偶爾想起以往,
覺得「那也不錯,但明天會更好」,沒有意識到最好的一切,已經過去了。

怎麽對付呢?沒什麽法子。法國人學藝術法規的,也只有寬慰:藝術家的產品不能
按流水線產品對待;須當給予時間,並在漫長職業生涯中對他們呵護……這種思想
可以歸納為:

耐心溫和的等待並接受一切——每個人的命運是不同的,別看他人的跑道,你有你
自己的生活。他人的黃金時代也許在三十歲來臨,你的黃金時代也許在二十歲,也
許在七十歲,天曉得,但你總得準備好:當命運把球拋過來時,你得接得住。

也許最好的已經或即將過去,而考慮到概率——對大多數還沒活過人生一半的人而
言——更可能的是,最好的時刻,還沒到來。

 

 

文章作者張佳瑋,文章摘選自《人生裡,總有一段傳奇在等你》。

非常感謝大家創作或推薦好文供大家分享學習,有關稿費支付及知識產權事宜請發
郵件至dushuren@luojilab.com


來源:http://tinyurl.com/nyvtwgz

--

(羅胖回應)

在閱讀選題中,我最愛看傳記。我閑聊話題中,我最愛討論商業。
但是,人生也好,商業也罷,其實是沒有規律可循的。
所以,即使閱讀和討論得不亦樂乎,其實也得不到任何答案。
那為什麽還樂此不疲?
因為僅僅是其中的豐富性、偶然性、戲劇性,就已經足夠迷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