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1872  

(影像來源:Istanbul, Turkey by TK)

「人們慣以動機開脫自己,以行為評判他人。」

--

2016-09-24

文/何萬青(羅輯思維)


01 隱藏的變量


無論互聯網上傳播的事件,組織結構內的人際關係和國際政治,人和人的親疏遠近,
一個組織或公司的能力界限,種種種種,背後都有一個隱藏的變量 ——

信任。


我們這個社會的病,大抵也可以歸結到這個變量的缺失。有人提出過一個公式:

結果 =(策略執行)× 信任



信任這個隱含的變量,常常被忽略。

拿公司為例。總有一些公司在創業的時候,戰鬥力爆棚。變大以後,做什麽事都變
得難以推進。

老板就奇怪了:我這麽聰明,戰略沒有錯,人人都誇我犀利;若論執行力,下面的
兄弟也都是業界翹楚,大價錢挖過來的,怎麽聚在一起就成不了事呢?

他很有可能沒有注意到信任這個隱含的變量。缺乏信任的組織,機構運作如同生銹
的齒輪。跨部門之間的合作溝壑林立,還美其名曰「靠刷臉」 。

隨著組織日漸臃腫,自我感覺良好的老板會奇怪地問:「為什麽你們都不能像我這樣?」

他不曉得自己的任性對信任的破壞起到的標桿作用,還在那裡奇怪,為什麽我們回
不到剛創業時候了。

能夠做大的企業,都懂得用制度和文化去彌補人性的曲木。而企業帶頭人能夠身體
力行,則是對「信任」的最大維護。



「我設立的這套制度,對自己是例外的」,抱著這樣想法的老板很難理解甘地那句
話—— 「My life is my message(我的生涯就是我的訊息)」 。

甘地早年的追隨者尼赫魯,因為在帶領印度走向現代化的理念和甘地不合而分道揚
鑣。但尼赫魯說,甘地說過的,他都會要求自己先做到,他是永遠可以信賴的。


信任有一個漣漪效應。

首先對自己的能力是信任的,對自己然諾守信,然後才可能培養互信,再一環環擴
展到組織的信任、社會的信任。每一次漣漪外擴,等同於光子的躍遷,需要相當的
能量,需要必要導致信任和「預先給予的信任」的行為。

--

02 好人不一定就能獲得信任


信任的破壞,是一個熱力學不可逆過程。這就像公牛闖進了瓷器店。信任被傷害的
感覺相信人人都有。

那麽,有些人天生就被人信任嗎?或者誠信的人、好人想當然地容易被人信任,是
這麽簡單嗎?

事實上,不是的。《信任的速度》的作者 Stephen M.R Covey 在書中指出,產生
信任需要具備四個要素:

其中兩個要素屬於品德:誠信,動機;
還有兩個屬於能力範疇:才能,業績。

舉個例子。當你得的是感冒發燒一類小病的時候,你信任的是那種特別有醫德的平
凡醫生 —— 不要給我開死貴的藥、做死貴的檢查,用平常的藥解決是最好的 ——
這時候你看的是誠信和善意的動機。

而在需要做難度很大的心血管類手術的時候,你會打聽誰的手術水平最高,你希望
他最好收禮物和紅包,因為如果能事先收取紅包的話,這個手術八九不離十就有把
握了 —— 現在你信任的是能力,至於這個醫生的品德,已經退居其次了。

所以你看,信任並不會因為你是值得信賴的好人就可以輕易獲取。

--

03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想要在競爭的世界裡活下去,你得有能力,還得有值得信賴的歷史。

這就是為什麽諸葛亮說「勿以惡小而為之」。

因為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個人或者企業在幼小初創的時候就要重視底線,抱著等發達了再洗白白的心態,
定會失敗。因為人性對信任,是要算舊賬的。

為什麽德國總理勃蘭特為二戰時德國犯下的罪行下跪,如此震撼人心?因為他為
德國重獲信任做了關鍵的切割。

如果一個人在過去有意做了危害他人的事,過後從未為此反思和道歉,以為今日
的發達能夠扭轉過去的「不得已」 ,大約都是癡人說夢。

心理學指出:「人們慣以動機開脫自己,以行為評判他人。」你所謂的不得已,
是他人根本無意了解的動機。人們看的是你的行為,做過什麽,是否認過賬。

現實中,互聯網上抹黑對手的慣常手段,就是在對方的動機上做文章 ——  「哎
呀呀,她哪裡是為了做慈善,她是為了邀功出名啊」、「哎呀呀,他絕對是為了
炒作才這樣做的 」 —— 這都是從質疑動機來破壞信任。

理清和坦白自己的動機,會讓更多的人信賴你。

--

04 我們或許正處在危險的邊緣


《信任的速度》一書裡,列出了能夠獲取和鞏固信任的十三種行為。要全記住並
不容易,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慎施於人」,就差不多了。

曾經讀到過一篇文章,講某公司用水印技術查證員工是否違反信息安全條例。當
越來越多的人從事安全行業,或者炒作安全行業的就業形勢和喜人前景的時候,
這個社會的信任成本就到了危險的邊緣。

信任的最大秘密是,它首先是無私給予的。想要贏得信任,你要先給予。就像一
個小故事中講的那樣:

小女孩和他父親一起過獨木橋,父親有些擔心孩子的安全,他跟女兒說:

「來抓住我的手,這樣你就不會掉河裡了。」

「不,爸爸,你拉緊我的手才對」,小女孩說。

「有什麽區別嗎?」迷惑的老爸問道。

「區別好大的,」小女孩回答,「如果是我抓你的手,要是有什麽事情發生了,
很可能我就會突然放手。但如果是你抓我的手,我可以保證,無論發生了什麽,
你都不會鬆開我。」

在任何關係中,信任的本質不在於這個關係綁定了什麽,而在於它粘連了什麽。
所以,你要抓住愛你之人的手,而不是期望他們抓住你的。因為牽手不僅僅表達
關心,也表示你對那個人的信任和愛。





本文由作者 何萬青 授權羅輯思維發布。

--


本文文眼——

「人們慣以動機開脫自己,以行為評判他人。」

看穿這兩層之後,知人、論事、正己,就都有了根基。



來源:http://h5.sao.cn/magazine/detail?alias=52hfzvq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