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TK
 

印象中幾週前曾經看完某部影片(不是超級歪的),滑到下方的留言,看到某些人的心得使我驚訝。
 
「所以呢?」
「然後呢?」
「分析完了好棒棒,所以你有解決方案嗎?」


 
蠻慶幸的是,這類族群在這部下方的影片留言沒有出現太多。(因為我一看完,直覺就是「這部片很有潛力吸引這類人前來」)
 
這種指責在網路時代蠻普遍的,從影片到文章不難找到這樣的讀者留言。有些人認為作者沒有提出更好的解答,或是理想的解決方案,因此以酸諷的話,對原作者表達憤怒與不耐,因為他們沒有等到「答案」。
 
他們失望了。覺得被浪費時間了。
 
而我的感覺是: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答案經常不是最重要的。反之,是找尋答案的過程中,有沒有問對問題,或是想出一個更好的問題。
 
提問是很珍貴的過程。比起終於拿到一個看似成立的答案,喜孜孜抱著離開,更有價值。保持觀察時事評論或全球趨勢的習慣,不難發現,答案是會失靈的:今天有效,明年可不一定。
 
東亞教育的過程,偏好用標準化測驗檢定學員。要他們從四個選項中,選出一個最正確的。但想活好這一生,經常被人生主考官拋出來的是「開放性問題」。
 
「這題50分。問題就一句話,然後下方處空白,告訴我這個狀況從頭到尾你怎麼想。」
 
小至一次兩分鐘的自我介紹,大至一場攸關幾十萬、幾百萬的商務簡報。
 
給出答案以前,首先需要先定義問題的邊界。而定義問題,站的位置有時候需要不斷轉換:自己、觀眾,或是現象全知者。提問是一門藝術,沒有經過訓練、思辨,很難問出好問題,或是有價值的問題。(參加講座,特別喜歡觀察QA時間,人們怎麼問問題,還有他們關注哪些問題)
 
在政治議題上,某些臺灣人不斷忙於尋找下一個政治明星,下一位救世主。這種「責任外部化」的習慣,在面對議題時就可以避免去直視:究竟一個怎樣的自己,每天用如此信念生活的自己,可以讓這個島嶼變得更好。
 
找救世主,找一個牢不可破的真理,這是答案在別人身上,答案由別人提供的思維模式;如果今天我們轉換視角:責任在自己身上,答案也在自己身上。我們提問的方式,思維的方式,更有可能進化,終於某一天問出更該被問的問題。
 
王爾德說:「當諸神想懲罰我們,就會回應我們的禱告。 」(When the gods wish to punish us, they answer our prayers.)
 
不閱讀,不專注,不理解歷史,迷信不斷重複禱告,今後就可以住進太平盛世。這種「佛系談轉化」的教徒時代,已遠矣。
 
超級歪的這部影片,提出了不少好問題。有些很深刻,有些特別困難。
 
我們不斷尋覓的,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政治模式與生活方式?
 
相信對你我皆有啟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