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ception Man.jpg 

(不喜理論者慎入喔!)



文/litt1ewind


「你只能死兩次」
——《全面啟動》(Inception)

 1952年,拉岡(Jacques Lacan. 1901-1981)在羅馬所舉行的國際精神分析學研討會上,
發表論文〈精神分析學中語言與言語的作用與領域〉。這篇標題過於拗口的論文,後來被學
圈簡稱為「羅馬報告」。羅馬報告中拉岡隨手引了這句話——「你只能死兩次」。

由於最基本的精神病患者(psychosis)表現出的症狀就是失去真實感(reality),區辨真實感的
存在與喪失,大概是二十世紀初精神分析師最重要的課題。那麼從真實世界存在與否來解釋拉
岡這句話也就沒那麼玄虛複雜了,換言之,你的第一次死亡是死亡本身,而第二次則是意識到
死亡這件事。

後來,拉岡的這個梗,被拿來製作像《靈異第六感》或《出竅情人》這一類、死者渾然未覺的
電影中,又是好幾十年之後的事了。

「夢」被關注的年代更早,佛洛伊德論述他的意識潛意識或自我本我,其實不僅僅以夢境為例,
他也談詼諧或反諷這一類語言中的潛意識,只是他談夢境的那部分最有名,也最有趣。我們在
夢境中會有幾種反射,最重要的兩種叫做「置換」(displacement) 與「凝縮」(condensation)。
由於不願意承認或意識到的記憶,被擠壓進入潛意識,但白日建構起的道德倫理與價值觀,又
不輕易放過這些經過改寫、偽造的原欲,所以夢境開始行「稽查作用」(censorship)。

關於夢境與其真實性,佛洛伊德有個說法叫「燃燒的嬰孩」(burning child )。爸爸夢到嬰孩
啼哭,他趕去嬰兒房,眼見嬰兒全身燃燒起來,於是他驚醒。佛洛伊德解析這個夢境,告訴我們,
這可憐的父親並不是驚醒,而是無以接受夢境中的真實(Real),只好躲回現實世界。

說到這裡,我們還不用談《全面啟動》幾個關鍵設定,它們就已昭然若揭。只是配合電影的緊湊
與動感,夢境的兩種變形方法:「置換」與「凝縮」,就變成了真實存在的投射人物、偽造者、
保險箱、庫房、曲折的心靈秘道。原本隨著分析師引導深入夢境、躺在長椅接受治療的患者,陷
身槍林彈雨的超現實冒險,進退維谷,騎虎難下。而「稽查作用」也成了更刺激的實戰傭兵,窮
追猛打,以帶出好萊塢設定好的——主角不滅,飛車不毀。

雖然說起來有點酸,但我壓根沒有否定這電影的企圖。怎麼說他都比那種掉書袋大扯時光隧道蟲
洞,或暖化危機導致的大滅絕,要來的可親很多。

如果更深層來談拉岡的理論,他將鏡像三階段落實於現實之中。符號界(the Symbolic),想像界
(the Imaginary),以及最後最深層、最不能言說難以描敘的實在界(the Real)。在他的描述中,
真實界總是灰濛濛,到處是廢墟、斷垣殘壁。它是堅硬的、無法被符號化的存在,它堆棧了人們
過剩的無意識殘餘。剩餘快感,剩餘執爽,以及剩餘恐懼。

上一次在電影中實在界被描述出來,大概就是1999年的《駭客任務》。人們被豢養在人造子宮膜
衣之內,而整個世界像是一片荒涼沙漠。我很感動於《全面啟動》中的實在界被勾勒地那麼唯美,
有愛,有戀人,一切諾言和語音似乎都還能勉強奏效。

從理論指導電影的角度來說,電影中把拉岡的「你只能死兩次」發揚光大,順著層層夢境,盜夢者
得以一死再死,置之死地而後生。但更多的時候,理論是對於現象的詮釋。不消說,那種插敘補敘、
顛顛倒倒的敘事法,夢境和電影幾乎如初一轍。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的電影學者往往都深諳精神
分析理論。那麼從電影啟發理論的角度來說,《全面啟動》幾乎把觀眾的敘事與集體夢境的恐慌與
詭譎感,帶向了一個新的顛峰。

要以理論分析解讀,當然還有很多施力點。或許大家已經覺得有些饒舌,但這已經把理論拆分的非
常草率而簡略了。看完之前我以為自己是拉岡迷,看完之後好像稍微往李奧納多迷轉向。

所以我推。

 

 

*想到可以補充一點,那個不斷上樓的樓梯我看過M.C. Escher有一幅畫是這樣。

http://www.lewism.org/2010/03/15/ascending-and-descendi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