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重點都提到了,下一步是「怎麼辦」?

--

【經濟日報/社論】 2011.08.15 01:41 am
 
 
全球股災引發的金融動盪及信心危機,一周以來似逐漸緩和,馬政府股市護盤成果受到普遍肯定,
但對後續經濟情勢的判斷似過於樂觀,因而在護盤之外迄無有力的政策作為,這也反映出馬政府三
年來經濟施政的根本弱點。

這一波信心危機,其實是各國為因應金融海嘯所製造的財政及金融兩大泡沫崩解所引發的後續效應。
各國投入規模空前的財政支出對抗金融海嘯帶來的經濟大衰退,雖然產生一時效果,但也因財政赤
字擴大引爆主權債務危機。儘管歐盟、歐洲央行(ECB)及國際貨幣基金(IMF)聯手介入援助歐
債國家,但目前援助基金的規模尚不足支應希臘、葡萄牙、愛爾蘭的紓困需求,遑論經濟規模大好
幾倍的西班牙及義大利。在各國財政空虛、央行信用擴張的負面效應日增下,歐債國家違約恐難以
避免,銀行將蒙受鉅額損失。上周歐盟各國祭出禁止放空銀行股的限令,顯示危機已逐漸危及歐洲
金融業。

各國央行為平息金融海嘯挹注的大量流動性,尤其是美國聯準會量化寬鬆措施釋出的鉅額美元,在
全球製造新的金融泡沫。一周多來的全球股災即是金融泡沫開始崩解的徵兆,實不容輕忽。現在很
多投資機構及專家期待聯準會再推出QE3,冀望的就是以新泡沫蓋過舊泡沫,但QE2對振興美國經
濟效果有限,卻引發貨幣競貶、通貨膨脹、資產泡沫等後遺症,聯準會即使無懼國際壓力而再推
QE3,頂多也只是拖延金融泡沫的崩解。

眼前最大的危機是美歐政府對解決根本問題顯得束手無策。因應財政與金融兩大泡沫崩解,緊縮政
府支出及停止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是理性的選擇,但兩者皆會導致經濟緊縮效應。在美歐經濟漸失
動能之際,美歐政府既無力再動用擴張財政手段,再祭寬鬆貨幣政策又弊多於利,兩大強權目前只
能以拖待變。美債評等降級引發股災,正是反映美歐經濟疲弱且無解的核心問題。

中國大陸上半年經濟成長率雖仍維持9%以上,但硬著陸徵兆已經顯現。高度依賴大陸經濟輸血的
香港第二季國內生產毛額(GDP)較前季萎縮0.5%,是金融海嘯後首見,顯示大陸經濟恐已自顧
不暇。

美歐中三大經濟體同時發生問題,全球金融市場信心日趨薄弱,股市向下修正隨時可能再發生,台
股也很難倖免。依過去經驗,政府護盤多僅有短期心理安慰的效果,如果全球股市大勢走跌,台股
無法獨善其身。

因此,比護盤更重要的事,是政府須認知台灣經濟深受國際景氣影響,主力出口產業資通訊業更以
大陸為零組件出口市場、美歐為終端產品出口市場,在美歐經濟進入長期調整期下,資通訊業不僅
短期出口將受衝擊,景氣寒冬還可能拉長,從而對國內投資及消費也有負面影響。

在金融海嘯後,台灣經濟成長過度依賴出口、出口又過度集中在資通訊業的失衡結構受到很多檢討,
呼籲擴大內需、改善產業結構的聲音不絕於耳,但馬政府對此檢討雷大雨小;而且隨著資通訊業出
口快速復甦,並為台灣經濟衝出10.88%的24年成長新高,政府早已將結構性問題拋到九霄雲外。
拚經濟的政策核心幾乎只剩下推動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擴大陸客自由行等少數兩岸
經貿措施;發展六大新興產業、四項新興智慧型產業及十項重點服務業亦徒具虛表,實質效果有限。

現在問題再次浮現,台灣經濟的結構性失衡不容政府一再忽視及拖延。政府財經部會對國際情勢的
研判須符合現實,對問題的檢討須切中核心。內閣不能只是以護盤為施政重心,拿出務實可行方案
因應經濟的不利變化,才是當務之急,也是舒緩股市下修壓力的根本之道。
 


來源: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526516.shtml#ixzz1V33y2OuD

Power By 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