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時報 2007.10.17 

藍綠都不願面對的真相

文/沈富雄

謝長廷出關後,立即以「公投入聯」出招,邀請馬英九進行辯論,
馬英九雖以「笨蛋,問題在經濟」虛應,但這一場老戲碼的統獨口
水戰,顯然不會就此休兵。統獨議題係攸關台灣命脈之大是大非,
原可藉由四年一次的大選愈辯愈明。問題是主導大選議題的兩個政
黨,不是畫地自限,就是暴虎馮河。
台海情勢縱使錯綜複雜,詭譎多變,然而,真相畢竟只有一個。筆
者涉足政壇多年,在氣憤與不忍之餘,謹把我多年的心得,試將台
海情勢與統獨困境,以自認為客觀、公正、平實的文字,分成八點
陳述於下,以就教於國人:

     一,讓我們的國家和正常國家一樣,成為聯合國的一員,充分
享有國際空間,這是絕大多數國人的共同願望,無須透過民調或公
投來驗證。

     二,前項事實為國際社會多數國家普遍認知,包括美國、日
本、歐盟諸國,當然充分了解,內心尤其同情。我方立場既為眾所
週知,自無進一步宣達之必要。

     三,就國際法的角度,任何政治實體若成為聯合國的一員,無
啻為對其國格之確認。因此,對於台灣「入聯」或「返聯」問題,
美、日等國在公開場合儘可能選擇噤聲,但如果被迫發言表態,也
只好反對了。

     四,所謂「入聯」與「返聯」的差別,多數國人不甚了解,但
如果能夠成功「入聯」或「返聯」,藍綠支持者都能欣然接受;如
果未能成功,則口舌之辯流為願景的表達及選戰的策略運用。

     五,不論「入聯」或「返聯」,都會因為中國的堅決反對而未
竟全功。就中國而言,「入聯」代表「一中一台」,「返聯」象徵
「兩個中國」,二者都指涉現狀的改變,以及中國內戰的正式終
結。惟相較於一刀兩斷的「入聯」,以「雙重承認」、「雙重會
籍」(即東西德模式)為基礎的「返聯」,則尚有藕斷絲連、情感
層次上的微小差別。

     六,近年來獨派大力推動的「正名」,若在政策上宣示將國名
改為「台灣」,等於釋出「中國內戰已經落幕」的訊息,屆時,
「統」、「獨」兩股力量必須攤牌。然以目前情勢而論,「獨」方
顯然居於劣勢。「獨」的力量不足,若要強渡關山,反而讓中共師
出有名。求「獨」反而促「統」,這是台灣人民和美國強權舉步維
艱的無奈。

     七,在台澎金馬地區繼續沿用「中華民國」,這是美國力挺台
灣人民,和中國勉強忍受的妥協結果。一方面,這代表中國內戰的
勝負底定,所以「中華民國」之名不能行諸於國際社會與中國境
內;另一方面,它也代表中國內戰尚未落幕,所以「中華民國」之
名必須在台澎金馬地區繼續使用,而且非使用不可,任何替代名稱
均象徵著現狀的改變、紅線的碰觸,以及統獨攤牌時刻的提前到
來。

     八,從感性的角度來看,「中華民國」是台灣多數人民的共同
生活經驗,是一部分人民情感之所寄託。從理性的面向分析,「中
華民國」是台獨的障礙,是中共的委屈,是暫時避開統獨攤牌的權
宜工具,卻也是中國最終賴以兼併台灣的法理依據。「中華民國」
固然具有如此多元之意義,卻不應該被圖騰化,這是國民黨的思考
盲點。如果說「中華民國」是中美列強妥協的結果,那麼,國民黨
只是這個妥協結果的「遵行者」,無須動輒熱淚盈眶地以「捍衛
者」自居。因為真正捍衛「中華民國」者,非美國莫屬也。

以上論述,唯一尚有爭議者,在於「台海現狀是否為中國內戰之餘
緒」。泛綠支持者及獨派學者,習慣以波茨坦宣言、舊金山和約及
各種學理來否定這種結論,惟美國「不否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但主權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來看,美、中似已就此達成
默契,我們可以發揮的空間是相當有限的。

在電影《不願面對的真相》裡,高爾引述了馬克吐溫的一席名言:
「不知道,其實不是問題;觀念錯誤,卻又自以為是,這才是最大
的麻煩」。這句話,套在藍綠對台海現狀的認知與主張上,亦頗為
貼切。

(作者為前立法委員)  


--

來源:http://blog.xuite.net/anarch/new/1392763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