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直以來,我常認為台灣對於好像不發生在附近的事情就當作沒有發生過,

媒體使然,民族性使然,也可以說是社會視聽使然,

隔壁的孫子被阿媽打,纏著政務官員挖新聞、等出糗,「鹹濕」為人生在世第一職業要務,

我們太以今生為自傲了,卻不知「從台北看天下」,最後絕對是付不起的代價。

Before you yell, come and see what you've done.

地球在發燒 台灣媒體溫度計失靈?

http://e-info.org.tw/node/22154
                                                                               
作者:莫聞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全球暖化的議題在全球各地發燒,台灣的媒體卻視若無睹。(攝影:陳怡萱)地球在暖化,
這是近日經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確認的一項事實,基於全球暖化是攸關生
態、環境、人類生存與永續發展的重要現象,當地球在發燒,身為第四權的大眾媒體,理
應扮演民眾感知全球暖化趨勢的「溫度計」,滿足閱聽人知的權利。
                                                                               
然而,台灣媒體這支溫度計對全球暖化議題失靈了嗎?還是有充分盡到媒體責任?
                                                                               
一、仰賴畫面提供的台灣媒體
                                                                               
媒體報導全球暖化相關新聞,著重於畫面的可看性,而畫面又多仰賴民間機構提供:最常
見的就是民間團體抗議行動,如《京都議定書》生效之際,環保團體裸體抗議;又或者有
外電提供的畫面,如聯合國、NASA發布了最新報告,才跟進外電作編譯報導;又或者好萊
塢推出相關電影,如《明天過後》上映,趁著電影公司行銷宣傳之便,順勢報導。少有自
主性、主動挖掘內容的深度內容。
                                                                               
二、漠視國際趨勢的台灣媒體
                                                                                        
孫燕姿在埃及拍外景發生「金錢糾紛」及疑似「綁架事件」,可以連續多天大篇幅追蹤。
然而,當攸關溫室氣體減量、跟產業與經濟結構息息相關的《京都議定書》生效之際,媒
體渾然不覺此一關鍵進展的重要性,非得要環保團體帶領學生脫了褲子,才「發現」這項
協議是國際上首度攜手合作對抗環境災難的重大里程碑,並且與台灣、台灣的邦交國都有
深遠影響。
                                                                               
為了對抗全球暖化與研究可能的衝擊,聯合國1988年設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1992年,里約熱內盧地球
高峰會議上,各國簽署「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簡稱UNFCCC),此後每年召開締約方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簡稱COP),研提相關報告,作成各國行動方針的決議,今年底將在印尼峇里島
舉行第13屆會議(COP 13)。
                                                                               
試問,歷屆COP的會議現場,可曾看過台灣媒體的現場傳真報導?
                                                                               
三、不深度探究的台灣媒體
                                                                               
今年2月3日,聯合國IPCC作出結論,確定人類活動是導致1950年來全球氣溫上升、暖化的
主因。當天,紐約時報以頭條來報導這個消息,並附上令人怵目驚心的圖片:冰帽大面積
的溶化,使得以此為棲息地的北極熊受到嚴重威脅,那張由加拿大極冰署(Canadian
Ice Service)提供的照片中,北極熊被困在四周的冰都溶化的孤島上動彈不得。
                                                                                        
紐約時報願意花費大量篇幅探討氣候暖化對生態、水資源及人類生存的影響,相關消息自
然有資格登上頭版。
                                                                               
反觀台灣媒體,全球暖化是「外電」,是「國際消息」,是他國、他處的「他山之石」,
與我無關,與生活無關。登頭條不吸引人,從來都只是國際版的一則消息,好一點的,能
翻譯國外研究機構的圖表,來篇圖文並茂的綜合編譯就算不錯。
                                                                               
其實,真不夠格上頭條嗎?是沒有去挖掘吧。
                                                                               
四、停在二元論的台灣媒體
                                                                               
全球暖化乃高度專業知識性的議題,憑空瞎掰不容易,因此,這方面至今尚未看過惡質媒
體常見的「假新聞」與「烏龍新聞」。但也因為專業,少見用功的媒體剖析全球暖化相關
術語的意義,擔負起「普羅化」的責任。
                                                                               
專業,還是專業;民眾呢,生澀,還是生澀。
                                                                                   
以《京都議定書》為例,大部分民眾只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然對於該協議所衍生的兩套
緩衝機制──「碳排放交易」與「清潔發展機制」卻渾然不知。至今,大多數人都知實施
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會衝擊部分產業,導致輿論停留於「環保與經濟孰輕孰重」的二元論
辯。殊不知,京都議定書設計了這兩套緩衝機制供先進工業國家選擇實施,以避免立即衝
擊,而這也正是「台灣地球日網站」2007年以「全球暖化賺錢術」作為主題的用意。
                                                                               
「碳排放交易」,意指在京都議定書架構下,每個工業國都有其減量額度。達不到怎麼辦?
沒關係,可以向其他國家買。假設甲乙兩國各需減量100萬噸,甲減了120萬噸,乙只減
了80萬噸,甲多出的20萬噸便可經由「碳交易市場」,將此額度賣給乙。多減的賺到了,
少減的也可避免立即的經濟衝擊與制裁。甲乙兩者相加,該減的量不變,便達到總體減量
的目標。
                                                                               
這樣的機制不只存在於國與國間,企業與企業間也可行,相關的商機包括:減量認證業、
交易仲介業、以及交易平台建立衍生的相關利潤等。
                                                                               
「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用意與碳交易相同。假設
甲國需減量100萬噸,但只減少了80萬噸,沒關係,甲國可至第三世界丙國投資乾淨能源,
如太陽能、風力發電,投資專案可換算成相應的碳排放額度,若能達到20萬噸,甲國的目
標就算達到了。
                                                                                           
主流媒體在這兩方面的著墨太少,大眾沒有看到京都議定書所創造的「機會」,只看到
「缺點」,導致輿論停留在環境與經濟二元對立的層次。
                                                                               
五、媒體在全球暖化議題上的任務
                                                                               
到現在為止,全球暖化好像還是「國外的事」,台灣人沒有感受到切身關係,其實,全球
暖化跟台灣大大相關!筆者淺見認為,主流媒體往後在全球暖化議題上扮演的角色,可以
朝幾項任務發掘:
                                                                               
‧ 京都議定書所設計的碳交易與清潔發展機制,台灣可能的機會為何,有無他國實際案
例可參照與依詢?
                                                                               
‧ 全球暖化海平面升高地圖的探索:聯合國報告說,本世紀末海平面恐將升高60公分。
對照台灣地圖,具體指出將受淹沒的地方為何?淹沒地區有多少住民?損及多少公共建設?
公共安全危害程度?例如高鐵安全?喚起危機感與迫切性。
                                                                               
‧ 向政府機關問責:有無計算全球暖化的經濟損失?有無應變措施與計畫?編列多少研
究與教育宣導經費?形成輿論壓力,迫使政府部門採取具體行動。
                                                                                            
‧ 企業方面,為避免企業主對暖化議題仍不痛不癢,應探討氣候變遷的環境成本,指出
氣候風險對投資人的危機,報導國際間幾家揭露氣候風險資訊的示範企業,引發國內企業
重視與跟進。
                                                                               
‧ 一般閱聽大眾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普羅化」工作了。像京都議定書、清潔發展機制
、碳中和、碳交易、溫室氣體盤查等術語,應盡可能附上淺易說明,久而久之,術語變成
一般民眾一見即懂的語言,容易與政策對話,也更輕易與國際接軌。
                                                                               
雖然地球已經在燒了,只要扮演大眾吸收新知窗口的媒體別冷下來,地球,你我,還是有
希望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