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記得我唸國小的時候,有一位歌手叫黎明。

他有一首歌叫「口不對心」,這首歌的開頭這麼唱:

我們都憧憬  美麗的愛情  熱鬧的光陰  永恆的溫馨
我們都相信  美麗的事情  幸福的縮影  永遠不凋零


身為人,是否都有類似的情緒?

我們活在同樣的一個世界,面對來自各方不同的壓力,而外面越來越進步,我們的裡面呢?

在拜讀龍應台的《面對大海的時候》,讀到後面,看到一則七年級生的回應,特別有感而發;
有時候,描寫自我的文字雖然赤裸、悲傷,至少在本文中,我確認,那些是很誠實的經歷。

--

包袱太沉重,七年級的悲哀。

文/Lemon


我是被貼上草莓標籤的七年級高中生。

正常的一天我的作息是清晨六點起床,七點多鐘匆匆忙忙趕到學校開始一天的學習,不,應該說
學習是考試的同義詞,下課時間除了用來考試,就是趴在桌上小睡補前一天不足的睡眠,筋疲力
竭地渡過八節課,再像政客趕場作秀似的一群一群蜂湧赴在坐在補習班連續上數小時的課,大家
都是一樣,拼命的填塞自己深恐落後。試卷紙上的排名就像一場生存競爭,弱者淘汰,中劍落馬
的人永無翻身的機會。
競爭、競爭,每天就這麼反覆進行,看起來永無休止,大家都害怕,下一
個被擠下去的人是自己。我真的不敢想像,也不敢質問,為什麼我要過這樣的日子。

爸媽的成長背景,是在台灣經濟尚未起飛的五零年代,小時候家裡窮,靠著教育拼命唸書翻身成
為現在社會上的中產階級。「當學生,」他們說著,「哪能有什麼假日。」他們認為當學生是最
幸福的,但他們似乎沒有體會到當台灣的學生幸不幸福。當時的台灣很有理想,為了未來更好的
幸福而打拼。我們七年級末尾出生不久,恰好是股市破萬的榮景,我們在上一代的汗水中被滋養,
於是許多人看不慣「你們這些草莓族!抗壓性這麼低,亂花錢,也不懂得父母工作的辛苦。」我
們何嘗不懂?他們又何嘗懂?每個世代有各自的苦啊。

所謂七年級,就是在他們眼中嬌生慣養的一代,回頭想想,七年級的我們,與六年級在年輕的時
候,輕狂年少,又有什麼差別,我們想要所謂的青春,竟然是一種奢侈。

我們所承受的重量,少於當年的他們嗎?他們不懂被迫提早長大,被迫提早認識這個世界的殘酷,
是一件多麼辛苦的事。每個人都有夢,童年的夢想被迫提早結束,陪伴我們童年的是電視,是鋼
琴,是小提琴,是作文,是圍棋,是繪畫,是各式各樣的才藝班,我們必須使盡力氣,拼命讓自
己跑在別的小孩前面,站在看似優先的位置,每個爸媽都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長大了一點,
生活就是補習班和學校。我們在夢想和幻滅的夾縫裡掙扎,我們難道不想有個正常的童年嗎,我
們難道不想有一群兒時一起探險,一起望著天空的雲發呆,一起大聲喊出未來夢想的朋友嗎?

不要問我什麼是兩小無猜,我不太懂,因為我的小時候,只是知道,考第一名,把別人踩下去,
可以得到老師與父母讚賞的眼光。

我們目前為止的生命,都被無義的觀念定義。小學的時候,當鄰居的叔叔伯伯阿姨對父母說,你
的小孩好棒好優秀,考第一名,又會好多才藝。當時還小,可是我的心只有不斷往下沉,我不認
為我優秀,我只覺得自己陰險,算計別人,算計分數,我知道我犧牲了我要的童年,來換取這些
對我自身根本毫無意義的讚美,我們就像古文明祭典的犧牲品一樣,被上一輩的虛榮豢養。

在虛榮裡,我根本看不到什麼是理想,什麼是光明的未來。我只看到我被競爭和壓力不斷往下推
擠,我越是奮力掙扎,逆流的力量就越大,對於未來我只感到無力,再有理想也被現實消磨得乾
乾淨淨,於是在黑暗中我看不到一絲光明。我到底在做什麼,我到底為何而戰,我到底何要拼了
命去完成別人期望中的我,好沉重,真的好沉重。有位我的同學有感而發地說著:「贏在起跑點,
累死在中途,輸在終點。」

有天,和好幾個同學聊起來,大家不約而同地嘆了口氣,「我一直以為,在我們這種年齡是可以
無憂無慮的,盡情去揮灑我們想要的人生,但是,我們的人生好像很灰白。」

我不悲觀,可是我常常想對蔚藍晴天放聲大喊「我的童年,我的童年在哪裡!」

這不是誰的錯。

空虛的我們只好與日日與電腦,與網路打交道,玩線上遊戲,藉著線上遊戲與網路來滿足我們心靈
空缺的那一部份。你是否相信,在網路上,竟然有著現實找不到的溫暖,因此,線上遊戲的風行,
是出於一種必然。

在現實世界裡,學歷、金錢、權力代表了一切,我們只能啞口無言。然而我們都有那麼一點焦急,
那麼一點焦慮,總覺得是這世界出了什麼問題,少了一點什麼東西。

又是個被社會炒作之後遺忘的例子,已經忘記是多久以前,有位建中學生自殺,我想了好久,也難
過了好久。他書包裡那張化學99分的考卷,是他用了多少的努力才換來的,身為學生這點我再清楚
不過。

然而他這麼輕易地就把那些努力拋棄,他想告訴我們什麼?想到這裡我更覺得難過,同樣是高中生,
同樣背負著對未來沉重的壓力,我知道,他一定有他的夢想,可是我們都看不到未來,理想?幸福?
好像太遙遠了。

聽到這個新聞之後我心裡消沉了一陣子,讀書讀到夜闌人靜時我經常陷入恍惚的思考。我們這一代,
又失去了一位有自覺,企圖挑戰這個不合理而龐大價值觀的朋友了,雖然我並不認識這位建中同學。

而後,又有一位附中高三同學自殺了,我看了,真的五味雜陳,我一直以為我們應該勇敢一點,繼
續在懸崖夾縫中挑戰這個世界,這個企圖主宰我們這一代視聽價值的世界。

在這個晦暗不明的畫面,意義不應該用學術用詞來解釋,我們直觀,我們憑賴直覺找尋最真實最原
始最混沌的意義,竟然又在找尋的過程裡恍然迷失,這是何等諷刺。

前陣子有部電影「藍色大門」,以附中學子作為背景,述說高中生的青春記事。這部電影上映不久,
我在報紙、網路上看了無數篇影評,這些評論者大多是五、六年級,他們評述這部電影時,不約而
同拋下了他們所受的專業訓練,不論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他們以最直覺貼近自己的心
情,寫出那些影評,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曾經有過這段歷程。

當我看完這些影評,我卻對自己的反應感到有些不可思議。我激烈地忌妒,我極度、極度不平衡,
怎麼會?因為我什麼都沒有。明明正值青春年少,電影寫的那些,影評人寫的那些,寫「年輕人」,
而我今年十七歲,似水年華,除了我也擔心我能不能考上大學,但是電影裡的男女主角不用像我從
小時候就得去上一大堆才藝班來贏在起跑點,電影裡的男女主角好像也不用補習,電影裡的男女主
角單純得好像不食人間煙火的小孩。

事實上,現在的高中生並不完全是這麼單純的,你怎麼知道當成績單發下時,有多少人是在算計你
的分數,你又怎麼知道,別人處心積慮想要把你幹掉自己戴上大人虛情假意製造的桂冠。

人啊人,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在這個世界上呢?

我們還要犧牲多少,才能換取得到那些所謂幸福與所謂快樂?這算不算是一種精神分裂症?

我沒有答案,因為前方,那好像是我們都曾經仰望的未來,就像不透光的無底黑洞一樣那麼黯淡,
那麼深沉。






來源:http://www.igotmail.com.tw/home/1440

arrow
arrow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