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eeding Bale.JPG  

本好雷文,算是我覺得最詳盡描寫兩者(殖民者/被殖民者)的運作。
觀影至今,數一數二的好文。

以下有雷,在此先警告,如果不想誤觸地雷,請先不要點閱喔,
如果覺得沒有關係,則歡迎觀賞這篇不賣弄、誠懇分享的好文章!

--


ptt作者: cardriver (轉錄自ptt movie板)

『好萊塢規格的非好萊塢電影』

看完這部電影,走出電影院時,我在想今天若是一部好萊塢電影,會怎麼演呢?一定會把主角
莫那魯道給極度美化,出草、最後事件發生時連日本女人小孩都不能倖免的橋段能免則免,至
於壞人─日本人,則是能多壞就有多壞,主角一定是在忍無可忍下起義,用智慧跟勇敢連續打
敗邪惡的敵人,對於敵人的老弱婦孺則是毫髮不傷,然後最後英雄很悲劇的、在寡不敵眾下被
打敗,但是他的精神鼓舞了後人,最後造成了台灣光復……。說實話 如果這樣拍,我覺得國際
間的接受度會更高,但片名可能要改成『魏德聖之賽德克巴萊本色』XD。

但是魏導並沒有這樣做,他選擇了一條比較辛苦的路,企圖忠實呈現出當時的人們真正的文化
態樣
(我並沒有說是歷史,我想電影就是電影,不是紀錄片,沒必要完全忠於歷史,只要能表
達出作者要表達的東西就好),如當時的生活、那些人在那樣環境下有怎樣的想法,甚至連當
時漢人或日本人難以難以理解的出草文化也忠實呈現。也因為這樣,這部片才能成功的討論了
強、弱勢文化(這裡的強、弱勢並不是指文化的優劣,單單只是指武力強弱,不用『殖民』,
是因為『殖民』感覺太狹隘,現在很多是透過其他不同類型來進行文化的壓迫,例如經濟或宗
教等)衝突的各個面向,而不是成為了好萊塢般的英雄特效片。

是的─『強勢文化與或弱勢文化的衝突』,我認為這是這整部片想要表達的主題。強勢文化與
弱勢文化的衝突,從古自今,不知道發生過多少次。西班牙入侵南美;歐洲人殖民北美、非洲;
美國人介入越南、中東;日本人入侵亞洲。衝突的結果大部分是強勢文化大獲全勝,南美的印
加帝國滅亡、文化滅絕;北美印地安人文化幾近失傳;被強制遷徙到美國的非洲人現在還是在
為自己的經濟地位而奮鬥…等。

而這些被壓迫、被欺壓的人是怎麼想的呢?他們要怎樣面對自己地位低落的事實?反過來說,
那些壓迫別人的人是怎樣想的?他們怎樣面對自己奴役別人這件事?這樣的衝突可以有個完美
的解決方案嗎。導演用發生在這個島上的強弱勢文化衝突─日本人與賽德族之間的故事,從日
本與賽德族兩方來描寫、討論這些問題,沒有隱瞞、沒有美化、甚至沒有給個答案。

『強勢文化的策略─計畫性的將人變成奴才』

電影一開始就明白告訴我們,日本要台灣這塊土地就是為了資源,包含礦產、木材、樟腦等,
台灣有豐富的蘊藏量,對於國內資源有限的日本來說,佔領台灣是有其戰略價值的。至於在執
行上,可以分為三大策略。那就是武力鎮壓、建設殖民、文化教育。

首先,在武力鎮壓上,基本上就是就是由海至陸,由平地至山地,先漢人後原住民。雖然在進
入山地時,由於地形的不熟悉與險惡,曾經遇到挫敗,但是透過原住民部落之間的仇隙、成功
策反後,也逐步將山地這塊給收下來。而在武力鎮壓之後,為了讓這些當地居民不敢再未來舉
旗叛變,日本人很大方的『邀請』當地住民的首領旅遊日本,藉以展現其強大、銳不可檔的武
力,讓這些當地居民在瞭解彼此差距之大後,死了反叛的心,這招相當有效,讓本片個性驕傲、
死不認輸的主角撤徹底底的將復仇的心放在心中達二十年之久。

第二就是殖民與建設,將軍隊與警察組織緊密的遍佈於整塊土地上,並透過交通建設、郵政系
統、電報與電話系統加強其聯繫能力。透過此完整的組織,日本便可以開始開發其所需要的資
源,而便宜勞動力的來源,就是當地的原住民了,於是電影裡賽德族人每天要辛苦的扛木頭走
遍山林,賺取那少到除了喝酒外啥都幹不了的薪資。此外,為了安定統治當地的軍隊與組織,
日本也將管理當地的日本人的家人移居至台灣,而由於其是由日本外派至這『荒夷之地』,理
所當然的要保證其生活優渥,於是電影裡面的家眷都過著舒適的生活,原住民幫傭是一定要有
的,甚至在學校也是要高人一等,保證其獲得高水準的教育。

第三就是文化教育,由於相對於日本人,漢人與原住民的數量實在太過於龐大,若是完全用日
本人來管理,不但要投入的成本太高,而且還要隨時擔心當地人起異心反叛,所以最好的方式
就是透過文化教育,取得當地人的認同。當然,這裡的文化教育不是把賽德族變成日本人,而
是把賽德族變成日本人的奴才。
所以在語言教育上要教會賽德族日文,以方便未來管理溝通;
在醫學、或其他教育上,可以選出賽德族中較有天分的學生,給予較高的教育機會,訓練成未
來的中級幹部,幫助其管理賽德族,例如電影中的一郎、二郎就是一例,這叫『以夷制夷』
最重要的是,在生活與道德教育方面,要教會當地人『你就是比日本人低一等』,所以在學校
時,老師告訴學生跑步不能跑贏日本人,否則就是一頓毒打(最後老師在被賽德族學生殺死那
邊,還不斷強調:『我是在教你阿』);在工作時,日本管理者對於賽德族有任何不滿就是一
頓毒打,電影裡面有一幕是說,日本警察吉川因為一點小事毒打賽德族人後,同事問他幹嘛要
這樣?他回答說,我是在教他阿,你別管,可見這教育執行之撤底。

透過這三大策略,雖然中間有零星反抗(例如本電影的霧社事件),日本逐步將台灣變成其殖
民地,甚至很多台灣人最後認為自己是日本人而非台灣人。而這三個策略,將其放到全世界,
雖然執行的方向可能要因地制宜,但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說先隨便說你國家藏有毀滅性
武器,找個莫名其妙的理由打下來,然後駐軍、建設,藉由民主化這個好聽到不行的理由,控
制政府,對人民進行教育,實際上要的不過是人家的石油(我只是舉例,沒說是哪個國家...XD)。

『強勢文化的人民─以俯視45度的角度看當地居民』

以上所言,乃是以整體宏觀的角度來看強勢文化入侵的行為,但這部電影關心的其實還是人。
在強勢文化裡的人是怎樣看待自己的角色呢?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不會自己覺得自己是壞人,
只是受限於文化與當時的環境,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歷史、國家的工具。例如前面提到的警察吉
川,他有意識到他在幫助政府教育奴化賽德族嗎?我想他的笨蛋頭腦根本沒這想法,可能只是
覺得這樣比較好管理吧,但在不知不覺中,他已經成為了整體策略的一環而已。

基於這樣的想法,當時的日本人對於原住民,也就是賽德族是怎樣想的呢?電影裡面大概有下
幾種想法:

首先,賽德族人很落後,我們來這建郵局、道路,教育他們,對他們是好的,以帶著一種優越
感來的角度來看賽德族,電影裡日本警察就很自豪的比較20年前賽德族村的荒蕪與20年後建
設的進步。

其次,賽德族很笨、懶惰,所以我們要嚴格管理他們,給他們太多自由,他們只會亂搞,所以
電影裡面的吉川以動輒打罵的方式管理這些賽德族或是電影裡的日本婦人對於賽德族幫傭不懈
地嫌笨的情節。

第三則是一些比較『好人』的日本人,願意跟賽德族交往,但是這樣的交往也還是隱含著兩者
之間的不平等存在。例如電影裡日本警察父親帶兒子出去打獵那段,遇上莫那魯道,由於其帶
他族人入侵賽德族獵場的行為引起莫那魯道不滿,一開始還是以朋友立場希望給個面子,在不
成之後,還是擺出日本人的強硬態度來強使莫那魯道接受。
而這些想法也在耳濡目染下傳於下
一代,前述打獵那段,日本小孩子就在兩方僵持不下之時,大喊「啥獵場還不是全都是日本人
的」。

總之,以上各類想法都是基於一樣的基礎,那就是強勢文化的一方缺乏、也不願意對於當地文
化進行理解,畢竟,他們來這是為了利益,不是為了交朋友。電影裡面有一個橋段我很喜歡,
那就是日本人在抱怨他們蓋的堅固大橋賽德族沒人要走,寧願走以前蓋的爛竹橋,旁邊人點醒
他說,或許是因為賽德族人在打水時走那個橋比較方便。
是啊!強勢文化一方在沒有對於當地
文化進行足夠瞭解的情形下,一些自以為『對你好』的行為,往往當地人卻不領情。民主比專
制好,所以要廢棄專制;打獵的生活實在太沒保障,所以還是要發展工業….等,這樣的例子實
在是太多了。

當然,我不是說弱勢文化的一切都是好的,以現在普世的價值觀來說,出草這行為是不被接受的,
但是在那個時間點、那個環境裡,這就是賽德人的文化,在不尊重當地文化下,以一個自以為
優越的四十五度角俯視當地人民,強自對於該地進行改變,恐怕是任何一個有自尊的民族都不能
接受的,何況是驕傲的賽德克巴萊呢?

『弱勢文化─體制內尋求出路或打破體制』

回到賽德族本身,電影從一開始的出草、宴會、唱歌、跳舞,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勇敢、自由、
驕傲、樂天的民族。而在被日本人擊敗,經過日本人有系統、有策略的進行奴化後,這個民族
變成了怎樣呢?在生活上,他們從獨立的一個民族變成了日本人統治管理下的一個管理單位。男
人每天要做辛苦的勞力工作,原本賴以維生的打獵變成休閒娛樂或宴會時加菜的方法;女人要幫
傭,甚至陪酒,更慘的可能還要陪睡。原本如同獅子群中的獅王一般的驕傲的族長莫那魯道變成
了在門口悶悶不樂喝酒的中年失意男子。

而在心態上呢?大概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類,就如同最後拒絕加入戰鬥的部落一般,認清、接受自己已經沒辦法與強勢文化的日本抗
衡,為了活下去,只好將這一些不平等全吞下去,這應該也是絕大部分人的選擇。

第二類,就如同一郎、二郎,他們接受了日本的教育,努力的在日本人給的框架下往上爬,雖然
還是要接受日本人的不平等對待以及冷嘲熱諷,但是由於認清了日本的強大,他只能接受,並期
望在體制內能做出改變,可以改善自己的族人地位,例如一郎嚴格要求賽德族的學生要有好的表
現,希望賽德族的學生不要被人看不起。這樣的選擇,大概是溫和派的知識階層會有的選擇,只
是這樣的選擇也很危險,畢竟整個體制太龐大了,一不小心就會被同化、整個吞下去,最後變成
強勢文化的買辦階級,幫助強勢文化傷害、奴役自己人。

第三,也就是本片主角莫那魯道以及其族年輕族人的方法,也就是挺身而起,選擇戰鬥。由於第
二類人的方式太過於緩慢,甚至不知道有沒有效果,於是性子較急、不能忍受族人為強勢文化所
欺的人,便會選擇這條路,但這不是說選擇這條路的人在知識水準上就不如選擇第二條路的人。
在清末時,中國面臨類似困境時,很多高知識份子選擇在體制內進行改變,推動君主立憲;但同
樣的,很多高知識份子選擇革命,認為這才是解決唯一的方法。
所以在一樣的目的下,只是手段
的差別罷了。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段就是莫那魯道與二郎的辯論。

代表第二條道路的二郎認為日本人雖然很可惡,但是他們帶來了郵局、醫院等現在化設備,的確
改善了族人的生活,只要在假以時日,如果賽德族人夠爭氣,或許整個情況會改善,而不用需要
動用武力,畢竟二者之間實力差距實在過於強大。而莫那魯道則認為,二者之間的不平等是永遠
沒辦法改變的,就如同一郎明明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是在工作上卻仍然必須接受那些不如他的日
本人待遇比他高的現實。

由於體制是日本人建立的,所以日本人永遠沒有誘因改變這現實,而日本人建立的郵局、醫院,
也只是為了日本人服務,對於族人其實沒有太大的幫助,只是讓他們更認清自己矮人一截的現實。
為了打破這個不平等,唯一一條路就是打破這個體制,也就是以武力的方式進行改變,即使他知
道彼此武力的差距實在過大,很可能只是白白犧牲而已,但是他仍然選擇了戰鬥這條路。

這部電影上映適逢九一一,當然我不是贊同恐怖份子,無論如何造成平民百姓傷害在道德上都是
錯的,只是事出必有因,是怎樣的原因會造成一個人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戰鬥,一定有他戰
鬥的理由。過往帝國主義強勢文化因為利益,對於弱勢文化的侵入,造成了現在世界的政治版圖
與生態,然而我記得中國古代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即使弱小的人,一旦有決心,仍然可以讓比
他強大許多的人受傷,再強的帝國面對再弱小的國家,弱小的國家仍然有造成強悍帝國重傷的可
能。強勢文化國家對於較弱勢的國家必須更多的尊重與瞭解。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wghome 的頭像
    twghome

    The Chosen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