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Milestone (11)
- Oct 28 Sat 2017 09:38
[逗號] 寫在員旅最後
- May 31 Wed 2017 12:09
[剪影] 倒帶:喜劇演員
(影像來源:哲維)
文/TK
- Jun 07 Tue 2016 16:56
[照償] 欠什麼,都不要欠人情
(影像來源:TK)
文 | 晚情(十點讀書)
01
我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離家有點遠,公司提供宿舍。女孩子東西多,足足收拾出了
兩箱衣物和一堆在我媽眼裡屬於亂七八糟的東西。
這麽多東西,自然需要車,那時我家家境普通,沒有私家車,我想叫出租車,我媽想也
不想地說:「叫什麽出租車,我去問問隔壁你童源哥哥有沒有空,讓他送你一下,打的
要百來塊錢呢,還沒賺錢就這麽不知道節省。」
- Dec 12 Fri 2014 04:35
[掘私] 把私領域放上桌的島國
(影像來源:TK@ Santorini, Greece)
文/TK
「你結婚了沒?」
不論是我周圍遇過的德國人還是英國人,在我與他們有限的交談經驗,印象中他們從來
沒冒出過這些問題。可能是我幸運,也可能這真的是一種常態。頂多最接近這個領域的
一次,是了解國情的:「Tony 啊,臺灣人現在大概是幾歲結婚呢?我們_______人,
是 blahblahblah.......」
他們很常問我的,就是我昨天在幹嘛。或是我上週在幹嘛。然後那件事情好不好玩,我
的感受如何。同樣的,我的回問也大概是這個方向,這是一種默契。任何想挖個人私領
域的問題,他們視為「人際的地雷」。
- May 07 Wed 2014 14:48
[異國] 再美,都不是自己的家鄉。
(影像來源:Hallstatt, Austria by TK)
文/呂秋遠
在國外留學、旅遊、工作,跟在國外生活,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情。
前者,就像是在欣賞一幅畫,可以近距離的觀察,跟我們長相截然不同、性格完全迥異
的人。這幅畫,就是「他者」,無論怎麼親近,總是有距離。我們可以比較捷運的乾淨
程度、公共廁所的便利程度、文化種族的思考模式等等,但是比較的基礎在於我們過去
的生活經驗,我們還想回去,所以有「比較」。不論是長是短,可能一年,或許二十年,
終究我們還是可能想落葉歸根。
- Aug 02 Fri 2013 09:50
[父子] 文件袋的二三事
文/TK
我漸漸體會,為什麼人有時候真的需要停下腳步,心靜神定,回首來時路,
用一段時間緩緩沈澱,達成某種程度對於過去的感念,才知道如何獲取力量,走出下一步。
既然,書寫本身就是一種治療,我也想在這個特別的時刻,記錄下些什麼。
--
前幾天,我在你的文件袋裡,找到關於你的點點滴滴。有照片,也有書信。
- Apr 16 Tue 2013 08:53
[語夢] 昨夜我們去兜個風
(影像來源:TK @Edinburgh, UK)
療癒不是遺忘,不必非有終點不可。
療癒是持續受痛並且知道自己為何受痛,因而受得了痛。
療癒不是無動於衷。
......每個孩子都是她父母的病。愛是殘疾。
各人以各人的殘疾去愛,愛我們傷痕累累的父母。
─ 胡淑雯《太陽的血是黑色的》
- Aug 07 Tue 2012 10:36
[對談] 黑暗也是一種力量
非常人語 黑暗也是一種力量 王浩威、鄧惠文對談
台灣壹週刊407期
也許你也經歷過這些症狀:失眠、沮喪、無故流淚、逃避陽光、逃避人群…,彷彿有一
種病毒冥頑地躲在身體裡,只要靜下來,它便擄獲整顆心,你隱約猜測那病毒名叫憂鬱。
隨著台灣政經環境惡化,憂鬱無所不在。在憂鬱的年代裡,誰能講得清憂鬱呢?我們邀
請王浩威、鄧惠文兩位心理醫師對談。媒體知名度都高、同樣擅長寫作的兩人其實是舊
識,十幾年前,王浩威在台大醫院擔任精神科主治醫師時,鄧惠文正好是住院醫師。這
一次,亦師亦友的兩人從社會、病人,一路聊到醫師自身的幽微心境。
- Aug 05 Sun 2012 07:14
[省愛] 愛情是一種互相需要
(影像來源:TK @Whole Food, Chicago, USA)
(本文轉錄自凱莉國境)
文/Kelly Chen
我最近時常思考一些愛情裡無解的問題,例如:
「他帥氣聰明幽默,為什麼找不到真愛?」
「她這麼迷人,為什麼都留不住男人?」
「她認真體貼善良,為什麼沒有男友跟她求婚?」
「他是一個爛王八,為什麼總有女人要愛他?」
- Jun 06 Wed 2012 17:17
[天鵝] 這一切,並非「懷才不遇」。
(影像來源:TK@Union Station, LA)
我最近對於「懷才不遇」這件事情,有了更深一層的體認和思考。
一個人,從小到大,很執著於「認真努力」是一回事,
而當別人給的回應或評語,不如預期,
卻只會自怨自艾內心小劇場大崩潰,這是另外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