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胡晴舫(文化評論者)


      扁案迄今儼然一場公開的社會儀式。

      誠然,陳水扁是第一位中華民國卸任元首遭貪汙起訴,具歷史指標,但在一個
正常的現代法治社會,司法審理強調低調理性。一場審判若透過媒體與判決書文字
過度激情演出,看起來不像伸張社會正義,卻更像在「表演」社會正義。

      愛也好,恨也好,「陳水扁」對台灣來說不祇是一任總統名字而已。他的存在,
深深糾結於台灣人的社會記憶裡。

      當說台灣國語的民選陳水扁取代了說浙江國語的軍人蔣中正站在十月慶典接受
閱兵那一刻,就像黑皮膚的歐巴馬去華盛頓宣誓,除了民主,台灣還多跨過了一道
門檻。那枚意象已是一場社會儀式,暗示了沉潛而未顯的文化次意義,且的確馬上
顯現於扁政府的諸多政策,如台灣主體的本土歷史觀取代蔣式政權的流亡歷史觀、
南北資源重整、本省鄉土與外省眷村的書寫勢力消長等。

      社會儀式塑造社會記憶,社會記憶塑造社會身分。

      扁執政時,對蔣氏政權遷台後苦心經營的舊社會記憶開戰,強勢更改社會圖騰,
扳轉社會記憶,匾額「大中至正」改成「民主廣場」,「中華郵政」改成「台灣郵
政」,台北新公園變成二二八紀念公園,引起諸界不安,族群失和,國際緊張。

      當他沉淪,又撼動了新的社會記憶。這份新記憶裡,台灣擁有亞洲少見的民主
制度,高倡人權,尤其熱愛本土。陳家的貪汙崩毀了台灣人的民主信心,隨之,對
扁政府大力鼓吹的那部分文化記憶也感到疑懼。其實,與其說本土自覺是扁政府為
台灣社會注入的文化性格,還不如說台灣先有了本土自覺,才選他上台。至於他的
墮落,應回歸官員個人操守的討論。

      然而,扁案審理脫離一貫司法冷靜,眼見成了一場社會儀式,除了彰顯總統犯
罪與庶民同罪以滿足民粹欲,多少代表了台灣正掙扎於陳水扁這個人所增添或減去
的社會記憶。伴隨而來的是掛回「中正紀念堂」匾牌,景美人權園區變成文化園
區,坊間大量再現國民政權流亡史觀的書籍,彷彿要將台灣心靈再度軟體更新。

      即使台灣一廂情願想以「失敗者的女兒」身分去銜接中國歷史,這種「東京鐵
塔」式的懷舊情緒對當今中國的社會現實恐怕並不具太大意義,然而,這股懷舊風
卻吹得時機微妙。扁政府時代懷舊,馬政府也懷舊,雖然懷舊的內容與對象很不相
同,情調手法卻大同小異,政治主觀果真影響社會風氣,繼而細調台灣社會記憶
體,灌入他們認為「正確」的歷史、故事、真相或所謂的「記憶」。

      記憶,是社會維繫的根本。我們之所以為同一族群,因為分享同一記憶,形成
同一價值,對事物同一判斷,氣質於是一致,情感因此相親,這是為何社會記憶如
此重要,也是為何這麼多人都想將手伸入台灣社會記憶。

      現今網路時代,誰還有能力控制所有人的記憶,然而,如同美國學者保羅康納
頓所闡述,社會記憶牽涉了世系傳承與依賴機構有系統流傳下去的權力,從十九世
紀民族國家概念出現,社會記憶的戰爭就從來沒有停止。

      記憶,也包括遺忘。社會如何記憶又如何遺忘,均有講究。台灣過去二十年,
一場儀式取代一場儀式,一套記憶取代一套記憶,一遍又一遍,當共同記憶不斷遭
到撕裂,台灣人身心也跟著不斷撕裂。我們一再被告知我們的社會記憶必須開機重
來,一次次,反反覆覆,再好的硬體也禁不起這般折磨,終有一日,我們的歷史感
將完全當機,失去方向,缺乏道德參考座標,全部人將被迫活得無情且現實,社會
決策將短視而功利,所以我們的橋會斷,山會崩,路會垮,捷運會停擺。

      當社會失去興趣去用心耕耘一個五歲孩童的未來,所謂的社會記憶究竟要來
何用? 

 

2009-09-18 中國時報



--


部落格延伸閱讀:


[回文] 紀錄片的刻板印象成了評論魔障

[轉錄] 當紀錄片成為新的教堂

[轉錄] 紀錄片的政治 ― 反思與對話

[新聞] 收視率調查不客觀?

[國省] 郭書瑤與缺德媒體

[轉錄] 媒體是什麼玩意,你了解嗎?

[轉錄] 遭閹割的天王◎胡晴舫

[轉錄] 觀眾真的愛看嗎?

[轉錄] 親愛的災民,對不起

[連文] 有隻大怪獸─政府買新聞!

[轉錄] 體制 周俊勳突圍了 施懿宸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