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影像來源:林墾)
訪問對象簡介:
林墾,生於1986年,2009年畢業於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
即將就讀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本次參與高屏地區的八八水災救災行動。
訪問、整理:TK
(本文收錄於犢報2009年九月號)
--
TK:
請問一下林墾,你覺得以一個「自發參與救災」的學生─如此的身份,這一趟路最讓你有感觸
的部份(與我們需要進一步省思的地方)能不能提出來和大家一同分享呢?
林墾:
我覺得這趟路讓我體驗到台灣防災與救災體系的不健全。處在一個容易受到天災重創的國家,
我們應該要有一個針對救災的整合系統(這個部份我暫且不確定是不是存在同時更是運作成熟
的)。所謂的系統,應該包括救災需要用到的資源、人力(不論是職業性還是自願性的人員調
動)和一些制度面的健全;想「救災」卻「救不了」,那種感覺是無力的。這次的災情重大,
和這個多少有些關係。
另外,我覺得我們非常欠缺一個完整的國土與水利規劃。當我們缺乏對這片土地的徹底了解,
對於鄉鎮、山區沒有真實的了解以前就進行開發,這是非常危險的。說實話,有時候「官方」
的地圖卻不及「民間」自己的資訊來得準確。想來諷刺,但是如果總是這樣對待我們自己的國
土,許多重要且美麗的地方,我們往往要等到一些「災難」,這些地名才有機會「曝光」,這
是何等悲哀啊!
對於比較內心省思的部份,我覺得這一趟路,我看到許多受災戶都是原住民。這幾天下來,我
深刻感受到原住民的「弱勢」是遠遠超越我們想像的。比如,其實最初他們並不是住在這麼高
且偏僻的山區(對一些族群不一定,因為也有可能他們的祖靈地就在那邊),而這些年來的開
發,卻漸漸將他們被逼到易達性越來越低的地方苟活、謀生。同時他們也正面對另一方面的弱
勢,使得他們不容易在平地找工作。如此一來,我們整個社會貧富差距的日益嚴重與權力之下
爭鬥的結果,受害者就只能一直是那群最需要「獲得幫助」的人。
--
TK:
那我也想請問一下林墾,對於你所觀察到的媒體,這次採用的報導角度,有沒有什麼想法想要
提出跟大家分享的呢?
林墾:
我覺得媒體很容易有「一頭熱」的現象,這是很殘酷的事實。請釐清,並不是說我認為這些重
創的消息不重要或是沒有報導價值,而是媒體工作者處理新聞的心態有待商榷與查驗。所謂的
「一頭熱」,就是全部新聞台在同一時間都出動一切的資源和採訪車,瘋狂地二十四小時追逐
新聞,然後等到熱潮過了後,全部撤回,再也沒有任何音訊(或是變成久久才報導一次)。為
何營造出一種好像這些災民與地區受到的重創都已經完全復原似的呢?災難當下報導的同理心
為何僅僅幾週後就完全消散呢?
從以前台灣颱風後肆虐的水災到近代的九二一大地震,事情一過,媒體工作者好像就不再關心
了。今天若站在那群災民的角度,他們看到了又會有什麼感想呢?「持續的關懷」只是一句話,
而究竟龐大的媒體系統能不能做到?我覺得這些都是身為媒體工作者非常需要捫心自問的重要
課題。災區需要的是「援手」,而不是一種「變相消費」或是「廉價眼淚」。救災不是趕流行,
愛心不能停。
--
以下所有照片只要將滑鼠游標移上去過個幾秒,都會顯示拍攝者親自寫下的圖片說明。
--
部落格延伸閱讀:
[轉錄] 面對天災,網路還能做什麼?
[新聞] 學者:台灣社會,濫情又理盲
[轉錄] 親愛的災民,對不起
[轉錄] 弱者的滅頂與強者的生還
[晨禱] 斥責國家上空的絕望之靈
[新聞] 好茶部落要做自己的主人
[轉錄] 關於直昇機的一些知識 (2.0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