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短短幾段,說得實在是透徹到讓人打冷顫。
我不得不承認,以一個過來人而言,作文要拿高分,我也的確發現有「潛規則」的存在。

如果有那麼一天,誠實、不過度修飾的美感與情緒,不再是青年學子所熱烈追求的目標,
試問我們這些身為大人的批改者,這真是我們要的社會樣貌嗎?

社會學所謂「階級的複製」,我們是不是也只願意肯定某種狀態的人?
而不符合這種狀態的人,也將永不得翻身呢?

這些問題,透過一次的作文批改,我們真的也可以好好想想。


--

文/陳遠



緣起

一年一度的大學指考早已結束,國文作文佳作也已公開在大學考試中心的網站上。由於今年作文
題目「寬與深」有一定程度的挑戰性,因此個人在臉書上轉貼之後,引起了一番討論,也觸發了
我對此留下評論。必須先聲明的是,我的專長背景是社會科學,並不熟悉、也不適用國文教育中
的作文評審標準。因此對這十四篇優秀作品的評論只能說是個嘗試,若有任何國文教學者參與討
論,還請不吝賜教。

參考網址:大學指考作文佳作(http://tinyurl.com/3btfark) (可點網址過去)


評論觀點

我沒有忘記,自己也曾是如此走來,因此我對十四位新鮮人的生花妙筆,感到非常佩服,相信都
是一時之選。這其中雖然仍有些參差不齊,但我仍然要說:我會給予掌聲,並寄予厚望。就算有
何可再挑剔之處,命題者應該有其責任─從測驗學的角度觀之,這則試題的語義過廣,要求太過
模糊。過來人(尤其是已有其他格式化經驗者)會覺得不滿意,那是意料之事。

至於我拋此文的興趣本來是完全和作文品質無關,只是很好奇地在反思:腦袋沒有被格式化的人
類如何思考(實證典範的興趣)?以及,我們自己的腦袋被格式化成什麼樣子(詮釋典範的興趣)?
還有,除了狹義的學術意義上的格式化,常民已被現有體制格式化的現狀又是什麼?改變的可能
何在(批判典範)?
因此,我對作文品質,真的並無興趣。
 

一、主題的模糊性

稍加觀察這十四篇文章,我的雜感如下。首先是作文命題的模糊性,這是為何在大學受過某些專
業的格式化經驗者,反而感到很難反過頭與這一時期的孩子比較「純作文」,這讓作文的非專業
性,本身成為一種專業;而且通常是只有這一階段的國文老師、或是在這一階段的優等生,才有
這種不靠專業格式化也能寫文章的奇特能力。這感覺,好像是國小合唱團的男孩,一旦變音之後,
就會失去那種海豚音。


二、文化資本的差異性

作文題目的模糊性原本是希望不要侷限學生的想像力,不過,這會在無形中突顯孩子們在「課外
學習」上的差異,說穿了,就是暴露不同階級背景的家長,在家庭教育上所能給予的氣質素養。
這14篇中,有好幾位提到國外旅遊、小提琴比賽、深刻的宗教經驗、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積極
的公民意識(對,這絕不是下層階級的品味)、甚至是商管勵志書籍的事例。這使我更憂心、且
更想看的,是那幾十萬份沒有入選的孩子,她們所能引用的框架及事例,到底有多麼不利。
 

三、道德推論的必要性

這14篇中的每一篇,都不是純粹討論學理,而是試圖從事例的引用中,呈現一段看似有說服力的
道德推論過程。然而,成年的我們應當明白,對與錯是多麼難以一刀二切;因此,學生們往往只
能從周遭很有限的零碎事例中,以「最安全的」大道理,迎合目前的主流道德。即使這些主流道
德可能根本走不出校門,或是夾雜著矛盾而未調和的意識型態,但進行道德推論已成為中學生
「純作文」的潛規則。(可能是因為我個人始終對道德判斷感到很有壓力,因此特別關切這個現
象。)


四、美學的不存在

除了本串所轉貼的第7篇(也是最短的一篇)有透露一定程度的意境之外,其餘的文章較重視文字
技巧(尤其是第11篇),而非意境的勾畫。莫非,除了「講道理」之外,我們的孩子、大家的未
來,已失去了那些對生命情調的參悟?

論及道理,我最偏好第12篇;但是,公共性絕不能取消私人性,否則遲早走向法西斯式的極權主
義。然而,私人性是什麼?那不必然是反公共,而是能在公共性那令人窒息的普遍性之外,對人
類的各種特殊處境,感到由衷而深刻的同理與共鳴。那些希臘化時期慎獨其身的辯士學派思想
(現今的浪頭之士總以戲謔犬儒為樂,其實是很刻薄的傲慢),或是中國南北朝放浪形骸的佛老
清談,何時能出現在孩子們的作文裏?而不是,只有論理(真)、只有道德(善)、卻是全然反
美學的論述訓練。恐怕只有美學,是人性的底限;那些透過說服的、壓制的力量,絕不能取消美。





來源:http://powershutg3.pixnet.net/blog/post/35604917

arrow
arrow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