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賽德克巴萊.jpg  


最近看了一些報導,對這部電影更有「不得失敗」的起許。
(一次推出兩集,間隔兩週上映,也算是台灣電影史上的一個新紀錄)

其實《賽》片的預算,比起好萊塢的工業,還只算是低成本製作,
但是我覺得很夠了,台灣和美國文化本來就大相逕庭。
(如果賽德克能成功,表示說魏導成功用了另一種方式重新包裝台灣電影,沒有風險?怎麼可能?!)

以往台灣電影出現的問題,經常是大格局卻搭配一個次等劇本,或是一個非常優的劇本,遇上資金不足。

賽德克巴萊是魏導創作,獲該年度優勝獎的電影劇本,
至少品質和進行上已經掛了保證,不只言之有物,還得把娛樂性顧到。
只是,當時根本沒有人覺得這種電影台灣人真的可以拍出來。
(搬了獎是因為這個故事真的寫得太好,其餘的,沒有人真的敢期待太多)

這一份堅持,魏導熬了十二年。

終於台灣電影可能「第一次」,用史詩的大格局,要重現一個關於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痕跡。

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電影片名既不叫作「霧社事件」,更不直稱「莫那魯道」,
而用原住民自己的語言「賽德克‧巴萊」(意謂:人,真正的=真正的人)

目前看到的第一步,這是我覺得非常好的作法。
(敘事者盡量擺脫漢人中心本位主義,這份企圖心我以為很可貴)

接下來就等故事進行再來繼續感受了。

魏導在選角時極為嚴格,只挑選會講該母語的原住民(意謂他們也用這種語言來思考、生活)
片中對白完全採用他們自己的發音,不因一個「中文口說者的立場」兼顧「商業市場」加以更動。
全片幾乎沒有中文,全部只有原住民母語和日語,所以字幕對我們來說將會非常重要。

在誠意、籌備、劇本上,這部電影已經是跨時代的記號了,
台灣電影能不能在好萊塢電影林立的嚴格考驗下,用我們自己的方式站起來,全台灣都在看。

8/19,先是九把刀的作品,對台灣電影的暑期強檔殊死戰鳴槍起跑。

所謂「觀眾」,只管兩件事情:好看,或是不好看,就這麼簡單。

而我祝福這部電影可以大大成功,如果真的好看,台北票房破個兩億更好!





--



2011台灣電影IN起來   魏德聖、李烈看好錢景


記者鄒念祖/專訪

2008年,魏德聖導演的「海角七號」以全台5.3億的驚人票房,讓以往被好萊塢電影打趴的台灣電影重新
站起來。2010年,李烈製片的「艋舺」躍上農曆新年檔的一線戰場,攻下2.6億的全台票房,確立台灣電
影可以從此挺直腰桿。

2011年,已可預見是台灣電影遍地開花,凌空翻滾的一年。農曆年檔就有「雞排英雄」攻下灘頭堡,以全
台1.3億的票房打敗「青蜂俠」。暑假開始,又有多部台片接連上映,魏德聖將推出兩集「賽德克.巴萊」,
李烈也有新片「翻滾吧!阿信」。本報特別邀請這兩位刷新台灣電影票房冠亞軍紀錄的大功臣,展開一場
高峰對談,分析台灣電影的未來展望。

--

為台片閃檔期 令人開心

問:

多部台灣電影在今年暑假上映,與好萊塢電影正面對決,讓人興奮也讓人擔心,究竟這幾部台片會一起把市
場大餅做大,還是彼此瓜分票房?「賽德克.巴萊」製片黃志明認為今年台灣電影的市佔率上看30%,以
全台每年50億元票房計算,就是要賣15億元,你怎麼看?

李:

我認為台片市場的空間很大,台片在2008年曾創下12%的市佔率,表示我們還有88%的努力空間。我認為
可以做到好萊塢60%,台片40%的市場分配。重點是台片要給觀眾更多的選擇,以往的台灣電影並沒有提供
選擇給觀眾。

魏:

我不認為台片會互搶市場,現在電影充滿喜怒哀樂等各種元素,都是人的基本情緒。以前的製作品質比較低落,
都必需省錢拍,現在10部有9部都有標準格局,應該用2000萬就用2000萬拍。

李:

電影市場就是消費市場,要讓觀眾獲得滿足,他就會來看,不論那是娛樂的滿足,感官的滿足,還是情緒的滿
足。其實國片擠在暑假檔,還不都是為了避開9月上片的「賽德克.巴萊」,但我們有多久沒有為了避開台灣片
而「閃」檔期了,就算要閃也都閃得很開心。

--

台灣人拍戲 情義相挺

問:

台灣電影百花齊放,類型多元,你們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李:

所謂「一分錢、一分貨」,以前台片成本低、票房也不好,500萬能拍什麼?導演只能拍自己身邊的故事,
導致台片走向死路。但台灣電影人卻依然打不死,打不跑,鍥而不捨的繼續拍,讓台片沒有真的死掉,就是
這種在夾縫裡求生存的精神,讓台灣電影能有今天的局面。

魏:

香港導演對於我們要借錢拍電影,都感到不可思議。但對台灣導演來說,沒借錢拍片才是不可思議,只是借
多借少而已。
有別於好萊塢的工業體制,台灣的工作人員都是情義相挺。我希望台灣能建立工業體制,但仍
能保有感情,或許用紅利制,願意相挺的就先少拿點錢,之後再分紅利。

李:

真的只有台灣人會情義相挺,而且挺到底。但我們還是要有好的條件吸引工作人員與演員,拍出好電影,並
且要有夠多的電影數量,才足以形成電影產業。我們要讓一些只看好萊塢電影的觀眾也把台片納入選擇,不
再覺得看台片是丟臉的事。這不能只靠一部電影,需要一次又一次增強觀眾的信心,扭轉他的印象,「賽德
克.巴萊」與「痞子英雄」這些大片都要上映了,未來這一年很關鍵。

--

新戲將上映 票房壓力大

問:

魏導的「海角七號」是台片票房冠軍,烈姊製片的「艋舺」是台片票房亞軍,魏導新作「賽德克.巴萊」將
在9月9日上映,烈姊製片新作「翻滾吧!阿信」將在8月12日上映,你們如何面對大家對票房的期待?

魏:

這就像是準備聯考,壓力還是很大。

李:

我們只能拼命做,萬一沒考上,也不會怨自己。要我預測票房真的很殘忍,當然希望越多越好。當初我敢拍
「艋舺」,就是因為我知道一定會賣錢,但在上片前一晚我還是睡不著,8000萬的成本不是小數字,要對
股東負責。第一天的票房讓我鬆了一口氣,3天後我才真的放心,可惜後來還是被盜版打死。

魏:

「海角七號」上片第一天開了40間戲院,下午我打電話去問,中部以北的戲院總共才賣了300張票,讓我很
想跑路躲起來,還好後來慢慢增加,週五、六、日三天賣了200多萬。

「海角七號」的行銷是量身訂作的,我們努力開發原本不是台片基本盤的觀眾,找學校、教會、工會、扶輪
社辦試片,許多南部觀眾都不瞭解為何免費請他們看試片,擔心我們想幹嘛?我都跟他們說:「如果覺得好
看,就幫忙推薦;覺得不好看,就安靜不要講。」還好觀眾都很支持,上片之後又帶親友來看。

--

砸錢拍戲成功 吸資金進場

問:

挑戰或測試台灣市場什麼?

李:

只有「哈利波特」與「變形金剛」才篤定會賣,其他都還是一場賭注。我拍了低成本的「囧男孩」與高成本
的「艋舺」,就想拍3500萬的「翻滾吧!阿信」,挑戰中級成本 。業界都覺得1500到2000萬成本是安全
數字,但我覺得格局有限。中級成本吃力不討好,但我認為每種成本的電影都要找到讓市場接受的方法,拍
大眾可以接受的故事,好好行銷。如果這次成功了,以後大家才有信心投資3000到4000萬成本的電影。

魏:

我敢借錢去拍成本5000萬的「海角七號」,就是因為我相信3000到5000萬成本的電影,是最大的潛力市
場。電影市場就像是一隻魚,魚頭、魚尾都有人吃,為何中間魚肉最多的地方沒人吃?我拍7億成本的「賽
德克.巴萊」就是挑戰魚頭(李烈笑說:「是鯨魚頭。」)。

若這次成功了,就表示我們也能拍戰爭史詩,無所不能拍。以前投資者都會說「海角七號」是特例,以後就
成為慣例了。

我拍「賽德克.巴萊」面臨資金短缺,一開始也會憤怒埋怨:「我都票房5億了,怎麼會找不到錢?」現在
我已經釋懷了,我去各地演講,大家不太問電影本身的問題,反而都最好奇在沒錢的狀況下,一群人為何還
在山上辛苦撐了10個月。這部電影變成有兩個故事面可以操作,一個是電影內容,一個是背後的努力過程,
這也算是無心插柳。

--

放眼亞洲 勿寄望中國市場

問:

你如何看待中國電影市場?台灣與中國的合拍片即使在中國大賣,在台灣依然賣不好,你覺得問題出在哪裡?

李:

ECFA簽定後,台灣電影進口中國不再受到配額限制,不需跟好萊塢片搶配額,許多台灣電影人都認為這是
大利多,但我認為不必抱太高的期望。除了合拍片之外,台灣電影尚未證明可以進口片的方式在中國賣座;
尤其台灣電影的特色就是不聽話,更難進入審查重重的中國市場。

魏:

我們都是為人量身打造衣服,去中國卻要為衣服打造人,為了取得合拍的資格而修改故事。進口片的規則
比較不嚴格,比較可行一點。我可以減肥,但不要叫我削掉肉。台灣最可貴的是自由的創作空間,除了中
國以外,還有日、韓與東南亞華人市場,我們不需要只想著中國市場。目前我們與中國談判都是弱勢,若
我們能打下日、韓與東南亞,面對中國才有籌碼。

 
--







arrow
arrow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