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tinyurl.com/lh8r5sc)
2015-03-05
文/薛兆豐(羅輯思維)
英文經濟學文獻的 "discrimination",譯成中文時難以處理。「歧視」二字,是文言譯法,
本來譯得精彩。「歧」的原意是岔道,引申為歧異,不相同;「視」即「看待」,「歧視」
即白話文的「區別看待」。可惜「歧」字的字義後來偏重若幹條岔道中錯誤的那條,「歧
視」一詞也因此偏向貶義。到了今天,無論英文的 "discrimination",還是中文的「歧視」,
往往都指「不公平的區別看待」。
「歧視」是大家司空見慣的行為。「歧視」的根源,在於世上的資源是稀缺的。因為僧多
粥少,所以就要競爭,而競爭就是要根據某種規則,排出競爭者的先後高下,讓勝出的人
享用稀缺的資源,而這「根據某個規則排名」的做法,就是歧視。「競爭」和「歧視」,
是形影不離的親兄弟,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是同一種現象的兩種說法。
誰都可以買奔馳汽車,但買家必須付錢,這就是「根據財富的歧視」;所有未婚香港人,
都可以參加「香港小姐」競選,但參賽者必須是女性,這是「根據性別的歧視」;誰都可
以上清華北大讀書,但你的成績必須符合要求,這是「根據知識的歧視」;誰都可以把自
己灌錄的唱片擺在貨架上,但只有喜歡聽的人才會為你掏腰包,這是「根據歌藝的歧視」。
歧視者是要為他的歧視行為負責的。一個小夥子,專挑女歌星的唱片買,這是「性別歧視」。
但這是他的嗜好,他為此付出了雙重代價——他不僅為女歌手的唱片付了錢,而且還放棄
了所有男歌星的歌曲。他由於在挑選唱片時搞「性別歧視」,所以可能喪失了一些他本來
能感受的樂趣。
設想這位小夥子成年後,當了某家公司的老板,他招工的標準是清一色的女性,這當然是
「性別歧視」。但這也仍是他的嗜好,他也要為此付出雙重的代價——他不僅要為招到滿
意的女職員付薪水,而且還放棄了所有男性職員的服務。由於他在招工時搞「性別歧視」,
所以他的企業喪失了一部分本來應有的競爭力。
我們要指出兩點。第一,我們沒有辦法指責他的嗜好,因為我們不比他更了解他自己。他
或許有這樣那樣的癖好。要知道,他喜歡清一色的年輕男人或女人、黑人或白種人,跟他
喜歡把辦公室裝點成清一色的藍色或白色沒什麽區別。
第二,他顯然要為他的歧視行為付出代價。這是「反歧視人士」常常忽視的。歧視者本人
往往也沒看清這一點。歧視行為的影響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不僅被歧視者要受影響,
歧視者本身也要受影響。這跟有些人就是不吃肉是一樣的,受影響的不僅僅是屠夫,不吃
肉的那個人也同樣受影響。
合算的歧視可以使自己受益,不合算的歧視則會使自己受損,所以人們總是樂於反省自己
的歧視標準。歧視者一旦認識到他們為自己的「嗜好」(歧視標準)付出了自己本來不願
意付的代價,通常就會放棄這一標準。所以,無緣無故的歧視,或不合算的歧視,往往維
持不下去。反過來說,那些貌似沒有道理的歧視,深究下去,你是能找到其中微妙的原因
和道理的。
歧視也有出錯的時候,但人們不會因此放棄歧視,而只會不斷地調整歧視的標準。沒有歧
視,交易費用就會上升。
有些工種被指責為「歧視」婦女、兒童和老人。但這種歧視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婦女、
兒童和老人提供的服務質量的確有不同,這些不同本來可以由工資的差異予以抵消。但如
果工會要求「同工同酬」,那麽就逼著老板搞「歧視」了。
還有另一種情況,那就是人們缺乏消滅歧視的積極性。比如國營企業招工,非招有本地戶
口的人不可。這種「戶籍歧視」沒有道理,會對搞「歧視」的企業造成損失。但深究下去,
也能解釋這種貌似不合理的現象,那就是國營企業受制於很多人事規定,而且他們對人才
的需求也並不迫切。與此對照,民營企業用人,不必要的條條框框就少得多。
歧視現象在世界各個角落都是根深蒂固的,它要嘛源自廣泛競爭的壓力,要嘛源自個人偏
好的驅動,要嘛源自每個人對陌生人群的無知,要麽源自對陳規陋習的惰性。「歧視」這
一行為本身是不可能消除的,但「歧視的標準」則可以發生變化。可以預言的是,增進商
業交流,有助於改善人們「歧視的標準」。
本文由 linquanyangkun 推薦自中國經濟學人微博。
非常感謝大家創作或推薦好文供大家分享學習,有關稿費支付及知識產權事宜請發郵件至
dushuren@luojilab.com
--
(羅振宇回應)
當年嚴複把密爾的《論自由》翻譯成《群己權界論》。
真是妙哉啊。
自由的基石無非三條——
1,在群體的層面,講究公共意志。
2,在個人的層面,講究自由意志。
3,分清上述二者的區別。
落實到「歧視」這個問題上就是——
1,政府部門不能歧視任何公民。
2,自由企業的任何「歧視」都不應該反對。
3,分清上述二者的區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