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到了上篇文章提到的這篇報導,我想,大家也可以看一看,
更了解這個國家與台灣之間存在的微妙關係。


--

<IMG "" src="https://pic.pimg.tw/twghome/48c3db358860f.jpg" border=0>

臺灣權威時事雙週刊雜誌《天下》最近一期刊登了對李顯龍總理的專訪,

談到吸引全世界人才、全球化、領導人所面對的艱巨挑戰及新加坡未來的發展戰略等課題,
也為文介紹新加坡的小國大謀略;全球撒網,幫企業搶人才……

本報對這幾篇報導加以摘錄整理,讓讀者瞭解外人對新加坡制度與政府的觀察。


上圖:新加坡樟宜機場第三搭客大廈,使用特別的天光採光板,
陽光能通過反光折射入大廈內,營造舒服又自然的環境。(龍國雄攝)(聯合早報)

 


《聯合早報》(編輯:蘇亞華)
 

臺灣雜誌《天下》報導新加坡——看見新加坡

(2008-09-07)

他們比臺灣國民所得高一倍,但政府和人民仍懷著高度危機感。

面積人口比臺灣更少,全球化影響更劇,但他們穩步向前,要做亞洲新門戶,
要吸引世界優秀人才,使人才、資金、技術在此彙集。


小國大謀略,再富
50


   2006年新加坡發展概念總藍圖修改出爐,勾勒出末來40年到50年的發展遠景,
要把新加坡每一寸土地,建成生活、工作、休閒的好地方。同期間新加坡文官也提
出未來40年要打造新加坡成為信任(trust)、知識(knowledge)、連結(connected)
生活(life)之國。


   城市國家從來沒有長時間成功過。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同時也是
《亞半球大國崛起》的作者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坦誠地對一群來自亞
洲的記者說。

   的確,城市國家在歷史上,從希獵斯巴達孕育璀燦的文明,但好景都不長,
最長的是中古時期的威尼斯,靠東西貿易支撐600年,最後終得加入義大利。
因此我們的危機感待別強,更要看得遠。馬凱碩後半句說得特別有力。


919
個天窗


   從上新航班機,就可以感受到460多萬人口、在比臺北市兩倍半大的地方,
掙扎著生存、發展、前進的痕跡。


   剛落成的樟宜機場第三航廈,大片空間,大片玻璃;三百公尺長的綠牆,
四面怡人的瀑布;屋頂上919個天窗,隨著太陽方向自動開開關關,白天不用開
燈。特別設計的冷氣只迴圈在乘客大廳,一腳踏進,舒適寬敞,立刻消除旅行的
焦慮煩躁。而這所有種種,卻在最低能源消耗上建成。


   拐進萊佛士道,走入小徑,四周佈滿黃、紅、藍、紫的花朵,在鬧市裏有如
清幽溪流,新加坡要把自己從花園城市變身為城市花園(a city in the garden
即包圍在花園裏的城市)。雖然看出人工匠意,在這個接近赤道的城市,比臺北的
夏日還涼爽,風徐徐吹來,軟化了50層、70層高樓的剛硬。


   穿過淡馬錫道,新達城會展中心正在舉行世界城市會議」「世界水資源會議
亞太市長會議。會展中心裏的5000多人,有穿著白袍的中東人、五彩傳統服
裝的非洲人、西裝革履的歐洲人,他們在這裏談世界最新議題:環保、水資源開
發、城市宜居等等。


   這個三分之二的食水仍靠鄰國馬來西亞供應的小國,卻發展成世界水資源的
平臺,世界各國人士在這裏交換水權,研討提煉淨水的最新技術。


   水、水、水……未來還是水,藍金產業(水)是未來穩賺不賠的產業。
美國著名投資家畢鏗(Robert Picken)這麼說。


新角色:為世界解決都市問題


   新加坡總是領導世界議題。繼金融中心、生物技術中心之後,還要自我定位為
解決都市問題的中心,包括水資源中心、能源中心。它們抓緊世界脈動,因為世界
一半人口都住在都市裡,光是中國,未來就會有六億人口移居都市。世界銀行一名
高級官員說:我們不能再將都市化視為邪惡象徵,都市是一切增長的引擎。


   新加坡搭上了此波熱潮,把自己的弱點(城市國家)化為優點,積過去40年的
經驗,他們長程規劃,環保、綠化、新生水都讓他們幾乎順水推舟。
他們要與中國
政府在天津建生態城,與巴林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簽定環保與水資源管理合作協
定。當全球人士聚集在新達城會展中心時,談水資源、廢水處理、捷運、人類共同
話題,你以為是在世界中心,其實只是在方圓不到一公里的濱海灣。一名國際記
者這麼觀察。


臺灣、新加坡的複雜情結


   臺灣和新加坡始終存在複雜情結。新加坡人批評臺灣民主亂象,中天、TVBS
卻是華人愛看的娛樂節目。


   「還好有個臺灣做民主典範,使新加坡人不會太追求民主。」南洋理工大學副
教授陳企業這麼說,但是很多人私底下會暗暗羡慕臺灣人敢罵政府,而且還能政黨
輪替。


   臺灣人對新加坡不服氣,認為地小,容易治理;一黨長期執政,政令可以推動;
沒有反對媒體,當然政策會得到支持。臺灣人在新加坡網站上還可找出臺灣人不
喜歡新加坡的100種理由。從李敖所講的沒有成熟的香蕉,外面黃不黃,裏面白不
白(指新加坡人東方、西方都不是),到買吃只給小塑膠袋,湯會灑出來……


   論人民,新加坡和臺灣各有可愛之處;臺灣人生機旺盛,咖啡店開一家倒一家,
倒一家再開一家。新加坡都是大型連鎖店、國際品牌,很少小店,創業精神上遠遜於
臺灣,但人民拘謹、認真、守法、知足,願意共同為整體目標而前進。


   新加坡地小,長期一黨執政,的確有幫助;但世界上小國很多,很多都是弱國;
一黨執政的國家很多,絕大部分都貪污腐化。


   翻開新、台成績單,新加坡2007年的平均國民所得約35000美元(約5萬新元),
臺灣是15000美元(約21500新元),新加坡超越臺灣一倍多。論生活品質,根據
美國世界價值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在20087月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在
世界最快樂國家的排行上,新加坡在98個國家中居31位,臺灣則為48位;在2008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的世界競爭力排行榜上,臺灣的競爭力居第13位,
新加坡則居第二;在政策透明度和政府執行力的表現上,新加坡多次拿下世界第一,
而臺灣總是在三十餘名徘徊。


   新加坡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他們既能長期規劃,也能中期應變,更能掌握時勢
潮流,隨機應變。


   相對臺灣國土破碎、過度開發,新加坡堅持自己是蕞爾小國,需要仔細規劃。
例如全國的發展概念總藍圖,就定下了40年的城市佈局,每十年做一次總體藍圖規
劃未來十年的城市風貌。今年公佈的總體藍圖,精髓是將住宅和商業區合而為一,
上班就學、購物娛樂,都在社區,以節省能源。


能者多拿,贏者愈贏


   因為著眼長期,新加坡雖有濃厚的危機感,但不焦躁、紊亂,而是穩定地向前
走。在全球化浪潮中,分析自己的所長所短,對中國大陸謹慎投資;亞洲崛起,
就要做亞洲的門戶;中東累積大筆財富,卻缺水缺電,他們就要在裹著白頭巾、
深邃眼珠的阿拉伯人中提供服務,一闖天下。


   全球化和以前的國際分工大不同……對著新加坡典雅的麗嘉登酒店,經濟發展
局副局長陳俊祥以招攬外商二十餘年的經驗歸納現在和以前的不同。國際分工是有
人高高在上主導,全球化己沒有人主導,是能者多拿,贏者愈贏的時代。


   他們凡事認真、執著、不掉以輕心;每個規劃案,討論再討論,半夜兩三點,
閣員會接到總理李顯龍的電郵,民眾可以直接寫電郵給官員,要求回復。以前可以
三思而行,現在十幾分鐘就幾思了。李顯龍對《天下》的記者解釋。


   政府效率會感染民間。整個國家一直在動。生產香料的天銀化工董事長,
台商總會前會長施至隆說。


   國家動,也逼著人民動。位在新達城購物中心的饌巴黎國際海鮮董事長黃柄綺是
台商,一邊埋怨房租大幅提高(政府希望以價制量,把缺乏競爭力的企業趕到郊區,
留下地方出租),一邊絞盡腦汁,設法吸引更多顧客上門。他學習臺灣的自助餐廳,
分四個時段用餐,也設計兩種自助餐,貴的坐較裏面,可以享用生蠔、生魚片等高檔
海鮮。開餐廳,你在新加坡可以成功,可以走遍天下。白白淨淨的黃柄綺說。


系統化思考,面對全球化威脅


   IBM亞細安行銷及策略總監南生(Nishan Weerasinghe)年輕時在法國、英國闖蕩,
也在新加坡住了十年,今年年初放棄英國國籍,成為新加坡公民。他不覺得政府專
制。


   和很多國家比較,在這裏你知道只要你守法,就不會被刁難,走在路上覺得
很安全。快樂的公民,成就快樂的企業。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新加坡能發揮系統化——系統化的做事、系統化的想
問題,想事情就一定會有目標、有步驟。不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例如當臺灣
還在各不同部門間爭論如何治水,討論如何築壩、築堤或截彎取直時,在新加坡,
水已經成為一個完整的迴圈。大部分新加坡人都會畫出一個水回收的系統迴圈。
蓄水池接雨水,廢水化作新生水,供工業用。大面積蓄水池開發水上公園,可以
賽船、騎水上摩托車。


   我總有個夢,有一天能收集並使用滴在新加坡的每滴雨水。新加坡內閣
資政李光耀在太太病危時,仍然趕去參加世界水資源會議的頒獎典禮,還講起
1965年建國時的夢想。


   1965年新加坡獨立的第一天,第一件事就是設立跨部門的水源單位。
活命水面前,任何政策都得低頭。李光耀說。


   又如新加坡吸引人才,更有系統、有方法。例如以前新加坡吸收國外高中
生來讀書,現在他們甚至到中國及印度小學去找資優生,給他們獎學金,協助
全家移民。


   我們早一點抓住他們,將來就對新加坡有向心力。陳企業副教授說。


   而且有系統,就會考慮清楚,每個環節都能顧到,不會顧此失彼。新加坡
要成為Urban Solution Centre,陳俊祥副局長下一個月的重要工作,就是到技術
學院去找合作計畫,希望校長能開創相關課程,如能源、污染等。外商來此發
展才有充沛的本地人可以用。系統思考能從對現狀做被動反應轉為創造未來,
使人由看片段到看整體。系統大師彼得·聖吉(Peter Senge)說。


   系統思考使得新加坡施政達到多重效益,例如新加坡正積極趕工,興建
附設賭場的綜合度假勝地,完工後不止吸引賭客,度假休閒、會議展覽,樣樣
俱全。


   新加坡更將此視為新能源實驗室,要用人工科技改變微氣候,達到降溫
效果。例如在聖淘沙,雲頂集團投資的賭場將包括環球影城,42公頃的戶外場
地要裝上中央空調,保持溫度在攝氏28度,在赤道地區仍能吸引觀光客在戶外
排隊等候進入遊樂設施。


   但是,中央空調卻完全要利用太陽能發電,未來還可能為聖淘沙整個島
裝上空調。技術成熟後,還可以輸出到中東。Etha工程公司行銷經理郭成業說。


全球撒網,政府帶頭幫企業搶人才


   這樣一個典型的小國寡民,新加坡卻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人才大國。不但是
國際金融重鎮,亦為世界上第二繁忙的港口,設有據點的外商公司逾7000家,亞
洲總部約六成,有4000多家。


   新加坡已經成為知識中心。世界名校聚集,如美國芝加哥大學、法國歐洲
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等紛紛在新加坡成立分校。一名臺灣公職人員每兩星期
逢週末,就從臺北飛到新加坡讀MBA,星期天晚上再飛回臺北上班。


撒網五大洲,搜捕頂尖腦袋


   在新加坡近300萬的勞動人口中,其中33%、即超過100萬人是外國人。就像
一塊巨大的磁鐵,新加坡緊緊地吸引住外來人才。究竟是怎麼辦到的?


   小國感覺不安全,想辦法讓自己變得更有用。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主席
王賡武從歷史脈絡分析1965年獨立時,沒人看好新加坡能走長遠。


   沒想到,沒資源的小國不氣餒,硬是創造出一塊全新的市場,以人才立國。


   國家小、沒有人才,那就從中生,根據不同國家的產業強項,向各
國借用腦力。比如臺灣的高科技業人才濟濟,可以成為新加坡產業發展的一大助
力,就密集鎖定臺灣。


   亞洲其他國家,像中國、韓國、印度、馬來西亞,甚至其他大洲,都是新加坡
看中的人才腹地


   吸引大批人才到新加坡,不只是人才數字,還吸收人才的背景跟經驗。李顯龍
談到人才政策打造出新加坡亮麗的經濟成績時,漾滿了笑意。


   相較於臺灣各司其事的陽春型人才政策,新加坡展開全方位的整合型海外人才延
攬計畫,各部門全都動起來。


   新加坡本身不是做生意的好地方,政府於是先做好基礎建設、維護環境的乾淨與
綠化、有效率與清廉的行政體系及稅制、完備法律,一步一步塑造知識經濟發展的空問。


一週內讓人才入境工作


   新加坡政府更帶頭積極引進跨國公司,放寬入境政策。相對臺灣,白領人才進來
要經過重重關卡,明基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多年來希望引進臺灣小留學生或國外白
領,加強設計陣容,每每談起就激動異常。很多公司申請十個裏面,只有一個獲批
准,大陸白領更是難進。


   近年來,中國崛起,新加坡更是把握良機,借由聯繫新加坡穿針引線,已經吸
引超過一百家中國企業進駐,市值達到260億新元,成功將中國的增長化為新加坡經濟
增長的助力。


   求才若渴的新加坡,更大幅調整入境政策,為企業帶來極大便利。員工在一周內
就能辦理好簽證,順利入境工作。在個人部分,則提出免繳資本利得稅等優惠稅賦吸
引人才。去年還推出無須跟雇主掛鈎的個人化就業准證。


   為了留住人才,新加坡政府每年批准約3萬名外國人成為新加坡永久居民,只要
工作二到三年,就有機會申請成為永久居民。


   新加坡甚至把人才儲備線拉進校園。在大學方面,政府從不吝嗇為外國留學生
提供獎學金,只要求一個條件,畢業後必須為新加坡工作三年左右。


   今年暑假,新加坡人力部推出工作旅遊計畫,進一步鎖定八個國家的大學生和
畢業生,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紐西蘭、日本、澳大利亞和香港,為他們
提供短期工作和生活機會,力求在這些海外人才還沒踏出大學校園、步入職場之前
就展開搶人攻勢


   (臺灣)中研院副院長王惠均不諱言,自己的女兒在美國大學畢業前夕,已經
先一步被新加坡高薪挖角,待遇好、有遠景。




來源: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eature/pages/feature080907b.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