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轉錄自ptt Headphone板)

作者  Zarathustra8 (德州.巴黎.Tzara)                        
標題  Re: [問題] 木耳會因器材而升級嗎?
時間  Wed Jan 23 00:39:34 2008


我在台灣最老的高傳真視聽雜誌當編輯,
每天接觸很多重度發燒友,每天要跑發燒圈的趴,
可能下班後換個身份,跑跑時尚藝文圈的趴,
再換個身份,可能跑樂團圈的趴。

不過跑哪個趴,獃久了,看久了,
都會發現普遍有種本末倒置、玩物喪志的現象出現,而那種感觸發生在音響圈,
最普遍的就是「只在聽音域廣否?音場開否?低頻重否....」
而少去聽到有人去討論「聆賞音樂創作的美學,錄音的美學,或者結構賞析?」
但這種現象是可以預期的,因為「美學」的教育在台灣,
本來就難以與歐美、日本相提並論。
關於美學的問題,我想就不多說了,短期內是難以改變。

總之,我在台灣參予過那麼多場音響評鑑會,多數聽到的彈論確實都是:
「這提琴聽起來饒富松香味,高頻亮而不刺,低頻沉又重,暫態反應快...」
「聽那鼓皮、聽那鋼琴琴鍵、請聽那什麼、聽那什麼...」

這樣真的是在「聽音樂」嗎?

如果這樣就是音響,我手邊很多測試片,很多機器作的測試音,都很標準...

另一點感概,台灣玩音響,評論音響只能聽古典樂...

但當我在日本親身聽過他們的音響發表會,跟同樂會
發現他們拿出Queen、Pink Floyd、Nirvana、the clash當試聽片時,我都快哭了...

而當我拿這些唱片在公司播放時,
當總編小心翼翼的說:
「等等有客人來,不要讓客人知道高傳真的編輯拿百萬音響在聽這種音樂..」

什麼叫做這種音樂?

另外一種感觸,發燒圈賞析唱片的方式:原音重現。

但您真的知道什麼是原音嗎?

光是聽現場交響樂團演奏,第五排跟第十排聽到的就不一樣了。

OK,聽一個人再你面前彈吉他
在教室彈,跟在廁所彈,跟在戶外彈,
同一把吉他,同一個人,聽起來都不一樣,什麼叫做原音重現?

多數人都以為發燒唱片就是原音重現,
但是,也在玩錄音的我聽到的,
明明就是該母帶錄音美學刻意加了 Studio Reverb,
或刻意加了 Compressor,或刻意作了 EQ、Mastering 動作。

這些動作,實際上就是「失真」(No.1),跟原本樂器、人聲都是有差距的,
除了AD/DA取樣的差異外,壓唱片的過程,又是另外個「失真」(No.2):
別懷疑同一母帶壓片,第1張壓與第1000張壓聲音不一樣。

音響發燒友搭配不同器材所產生的系統差異性,又是詮釋學上的另一種「失真」(No.3)
每個人對於音色喜好的不同,所造成的評鑑標準不一,又是一失真(No.4)。

那麼多種失真的可能,其實玩音響玩到最後,
我的心得就是:一切都是假的,不可能原音重現,但看你怎麼玩去「弄假成真」。

弄假成真,與玩物喪志,
確實是我在這個圈子觀察到的幾個現象,耳機圈不過是小型的發燒圈。

當然,我也曾看過很多能同時意識到「歌曲創作美學」、
「錄音美學賞析」與「音響詮釋美學」的,但這真的是少之又少。

說到所謂的歌曲創作美學與錄音美學賞析、音響詮釋美學,
今天我跟一名有意在本刊寫評鑑的作者聊天,
我說我希望他看待音響與唱片,能先後注意到下列幾個面相:

1.該曲被創作時的背景故事
2.演奏者的背景以及其美學系譜歷史(前兩點為第一層美學)
3.演奏者演奏該曲時的美學背景(第二層美學)
4.錄音美學錄下該演奏者演奏該曲的背景(第三層美學)

如果非古典樂,
而是晚近創作的現代樂派、爵士樂、搖滾樂、電子樂等,上述四點一樣通用。

當能體認上述四點後,再去聽第五點。

第五點:音響系統詮釋該唱片錄音美學所錄下該演奏者演奏該曲(第四層美學)

集合這五個重點,共四種美學,
這是我自己身為雜誌編輯,愛樂者,
也有自己的樂團在玩音樂,也在弄錄音等多重身份,所集合的總結心得。

說的很長,其實重點就是:
器材是所有我認為玩音響的美學進程中的最後一道,而非是唯一一道。

共勉之

--

高傳真視聽雜誌
http://blog.yam.com/hifihiv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wghome 的頭像
    twghome

    The Chosen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