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轉自 生命倫理研究中心)

轉發美國小兒科學院院長所發給全美各公校學區總監的信,
為要提醒、建議教育界人士在面對有關「性傾向」及「性別混淆」議題的妥善處理方式。

--

親愛的學校監督:

  美國小兒科學院和你、你的同事、家長們及其他組織一樣,都是要為學生們提供一個健康的環境。
但是,我們越來越關切的是,學校在幫助一些受同性吸引或有性別困擾的學生時,所根據的是一些不
完全或不正確的訊息。為了矯正這個趨勢並建立一個更好的校園,我們成立了一個網站
http://www.FactsAboutYouth.com,提供重要且合乎事實的資訊,來幫助這樣的學生。


在這網站上,其中談到幾個重要的問題,分別是:

1. 青少年時期受同性吸引及性別困擾時,究竟科學的事實是什麼?
2. 學校在處理正面臨性傾向及性別困擾的學生時,所扮演的適當角色是什麼?
3. 學校如何更好地來幫助有這問題的學生及家庭?

  發育期是暫時的、混亂的,青少年會對很多事都感到迷惑,包括性傾向及性別認同,而他們又特別
容易受環境影響。
根據嚴格的研究顯示,大部分受同性吸引或經歷性困惑的青少年,到了25歲時便已經
不再受這種困擾了。有一個報告是,有26%的12歲少年不確定他們的性傾向,但成人中卻只有2%到3%
的人認為自己是同性戀者。也就是說,絕大部分曾經困惑的青少年,最後還是認定自己是異性戀者。

  甚至那些性別認同有問題的小孩(就是想成為異性的),如果沒有受到鼓勵,到了發育期也就好了。
Zucker 及 Bradley 指出,當父母或其他人允許或鼓勵孩子表現地像個異性,或是以異性對待這孩子時,
便強化了他的困惑,而這孩子也會因此一生逃不了不必要的掙扎與痛苦。即使是出於高尚的動機,學校
也有可能因為強化這個困惑而扮演了一個危害的角色。

  在處理有同性吸引問題的青少年時,一定要瞭解的是,其實根本沒有科學證據說有人天生是同性戀者
或是跨性戀者。相反地,研究指出,青少年之所以會受到同性吸引或性別困擾,主要是社會及家庭和其他
因素決定的。同樣重要地,要知道這些狀況在透過治療後都有很好的反應。

  前任 Genome Project 的主任 Collins 博士曾經說過,「同性戀雖然有可能受基因影響,但不是DNA
的結構如此,且不管基因是怎麼牽涉的,充其量只是一個傾向而不是先天決定性的。」
他又說,「個人自由
意志的選擇更有深遠的影響。」

  國家同性戀研究治療協會(NARTH)最近發表了一個經過125年的科學研究,和臨床經驗的里程碑的
同性戀調查分析。這個名為「研究顯示了什麼」的報告有三個主要的結論:

1.受同性吸引困擾但卻不想要的人,可以很成功地被治療。
2.參與治療的病人不會有什麼不當的危險。
3.與異性戀者比較,同性戀族群會經歷相當高程度的生理和心理問題。

  在那些自稱是同性戀者的青少年中,健康危險包括較高比例的性病感染、酗酒、濫用藥物毒品、焦慮、沮
喪和自殺。令人鼓舞的是,越晚自稱是同性戀者,就越少有這些危險。事實上,每晚一年,光是自殺的危險就
降低20%。

  基於這些事實,很明顯地,當不明就裡的學校當局好意地鼓勵學生「出櫃」來肯定自己是同性戀者時,也
常錯誤地把那些暫時迷惘或只是試試看的學生貼上了標籤。
過早貼標籤可能把那些本來不會走上這條路的青少
年導入有害的同性戀行為。

  學生和父母有權利知道正確的資訊並由自己來決定要怎麼辦,這樣才能讓學生得到最理想的健康與尊重。
學校的恰當角色是為所有的學生提供一個能禮貌地表達自己的安全環境,而不是來診斷或嘗試治療學生的病徵,
更不是來肯定學生暫時自以為是的性傾向。

  你和你的同事是否具有正確的有關性傾向和性別困擾的資訊,是與學生的健康息息相關的。我們在此敦促
你看一看所附的「你應該知道的」資訊卡,連同這封信一起發給你的同事和所有有興趣的學生和家長。

更多的資訊可以上網查詢 http://www.FactsAboutYouth.com 
或是發信到 info@FactsAboutYouth.com

 

美國小兒科學院院長 Tom Benton 敬上

 

*原信附有八個注釋在此省略(本文經由作者本人同意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