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2513 (edit)  

(影像來源:TK @California, USA)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

文/Clayton M. Christensen(作者自序)
 

人生三問

  我在哈佛商學院授課。學期末最後一次上課的時候,我總會告訴學生,自己同班同學的
近況。就像其他學校的畢業生,我們每五年辦一次同學會。每次相聚,總可以看到同學們近
五年的縮影。學校會利用這個機會為活動募款,我們這些校友也很高興共襄盛舉。會場鋪上
紅地毯,並邀請知名人士蒞臨演講。前幾次的同學會,同學都踴躍出席。環顧四周,每個人
都打扮得時尚光鮮,似乎個個飛黃騰達,令人不禁覺得我們這一班真是天之驕子。
 

  同學們也似乎都是職場贏家,大家擁有很棒的工作,有些在國外擔任要職,配偶大都長
得比自己好看,不是帥哥、便是美女,每個人似乎過著幸福、美好、令人豔羨的生活。

  後來,漸漸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不知為何,有幾位同學從此消聲匿跡。我打電話
給他們或是問他們的朋友,才慢慢明白是發生什麼事。同學當中,有的已在麥肯錫或高盛這
種名聲顯赫的企管顧問公司擔任主管,有的則已躋身《財星》五百大公司最高主管,有的創
業有成,不少同學的收入高得令人咋舌。

  但儘管他們的職場表現出類拔萃,很多人看起來卻只是強顏歡笑。

  生涯成功只是人生的表面,其實不少人都不喜歡目前的工作,婚姻生活也一團糟,很多
人以離婚收場,有人甚至好幾年沒跟自己的孩子說過話,與孩子分別住在東西兩岸。我還聽
說有位女同學自畢業至今,離過兩次婚。

  在我眼裡,那些同學不只才智過人,而且為人正派。在畢業的時候,他們都立下偉大的
計劃和目標,不只立志要在專業領域上大展身手,也希望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但這一路
走來,雖然工作順遂,家庭生活卻不知怎麼觸礁了。我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尷尬,不知如何向
其他老同學解釋。

  當時我想,那可能是中年危機,人生難免會陷入低潮。但就在畢業二、三十年後的同學
會上,我發覺問題愈來愈嚴重。班上一位同學因為涉入安隆(Enron)案而被關進牢裡。

  印象中,我在哈佛商學院的同窗史基林(Jeffrey Skilling)是個好人,不但聰明用功,
也很愛家人。他曾是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合夥人,當上安隆公司執行長之
後,年收入更高達一億美元。他的生涯表現如此輝煌,相形之下,個人生活則黯淡無光:他
的第一次婚姻以離婚收場。在安隆醜聞案爆發之後,我實在不敢相信他就是新聞報導中那個
追逐金錢的巨鯊。安隆破產後,史基林因多項罪名被起訴定罪,包括詐貸、財務造假、證券
詐欺等。

  我不但為他的誤入歧途萬分震驚,更讓我驚愕的是,他竟然能搞出這麼大的醜聞。他的
人生之路在哪裡出了差錯?

  不只我的哈佛商學院同學對人生不滿,遭遇家庭不幸、工作瓶頸等問題,有人甚至成了
罪犯。與我一樣獲得羅德獎學金前往牛津大學就讀的同學,也發生類似困境。羅德獎學金的
得主,不但學業成績優異,也必須在運動、政治或寫作等課外活動表現傑出,同時還要證明
自己對社區有特殊貢獻。能當上羅德學者,顯然是全世界最優秀、最多才多藝的年輕人。

  與我同獲羅德獎學金的同學共有三十二人,多年後有些同學一樣對人生感到失望。有一
個同學甚至成為華爾街金融犯罪首腦,他透過內線交易,從金融市場捲走數十億美元,也就
是《股市大盜》(Den of Thieves)一書的要角。另一個同學則因和未成年少女發生性關
係被捕入獄。該少女曾在他的競選總部打工,而他已是三個孩子的父親。還有一個我非常看
好的同學,我料想他將來必能成為大人物,事業、婚姻兩得意,沒想到他的事業後來岌岌可
危,婚姻生活也很不幸,離了好幾次婚。

  上面提到的同學應該想不到自己的婚姻會一敗塗地、與孩子形同陌路,更無法想像自己
變成作奸犯科的壞人,面臨被捕入獄的命運。然而,他們卻不自覺走上這條悲慘之路。

  我不想誤導各位。雖然部分同學的人生不如意,還是有不少過著理想的生活。他們一直
是我的榜樣。我們的人生還未結束,孩子的人生才正要開始,我們還是該好好了解人生有哪
些陷阱及其成因,以為借鏡。畢竟人是脆弱的,很多人不免受到不好的影響,因此脫軌。

  雖然我的人生也有不少波折,但到目前為止還算平順。在此,我得特別感謝我太太克莉
絲汀,因為她的幫助,我才知道如何洞視未來。當然,我不是要讀者做出和我們夫妻一樣的
決定,以建立一個美滿的家庭,過著幸福、快樂的人生為目標,畢竟每個家庭都是獨一無二
的,不能一概而論。我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想把我在企業管理的研究成果套用在人生規劃上,
幫讀者創造圓滿的人生策略。

  我在「如何建立成功的長青企業」這門課中,和學生一起研究經營管理的理論,探討管
理工作的各個層面。這些理論闡述事情的原因和為什麼。學生了解之後,我們就把這些理論
當作透鏡來檢視個案。我們從每一個理論來透視一家公司過去何以會出現哪些問題或機會,
並預測這家公司將來可能會遭遇的情況,再用同樣的理論來預測經理人應該採取什麼行動。

  學生藉由這種討論方式,了解為何一個紮實的理論可以用來解釋各個組織層級的過去和
未來:大者如整個產業、一家公司,小者如公司裡的一個單位,或是單位中的小組。多年來,
在學期末的最後一堂課,我總會描述我在商學院的同班同學有何遭遇,接著進一步討論組織
中最基本的單位,也就是個人。透過這樣的討論,我們不只用企業做為個案,也開始探討自
己的人生。

  我年復一年帶領學生進行這樣的討論。我們探討的不是希望未來會如何,而是探究課堂
上學到的理論,是否可以用來預測將來會如何,包括什麼決定和行動會影響到我們的未來。
多年來,我已進行過無數次這樣的討論,我的心得當然比任何一個學生來得多。為了公平起
見,我想應該把我的了悟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在課堂上討論時,我會把我們研究的理論寫在黑板上,然後在旁邊寫下三個簡單的問題:

  ★ 如何知道我的工作生涯可以成功、快樂?
  ★ 如何知道我與配偶、兒女與朋友的關係可以成為快樂的泉源?
  ★ 如何知道我這一生會堅守原則,以免除牢獄之災?

  這些問題聽起來很簡單,但我的同學當中很少人問這樣的問題,或許他們也曾思考過這
些人生問題,卻已經記不得自己學到了什麼。

  這麼多年下來,我一再發現課堂上討論的這些理論,不但可用來解釋企業的問題,也可
用以審視人生的重要課題。我將在本書把我和學生發現的洞見和各位讀者分享。
 

好資金 vs 壞資金

投資人願意掏錢出來投資一家公司主要目標有兩個,也就是追求成長和獲利能力。但這兩個
目標都不是容易達成的。深研創新理論的塔夫茲大學教授畢德(Amar Bhide)在《新事業
的起源與演化》(Origin and Evolution of New Business)一書論道,在所有最後能
夠成功的公司當中,有九三%因為最初策略行不通只好放棄。換言之,成功的公司並非一開
始照著正確的策略進行才成功,而是最初策略失敗之後,他們還有多餘的錢可以改變,嘗試
其他作法。反之,大多數失敗的公司都是一開始就把所有的錢投注在最初策略,就像把所有
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發現策略錯誤之時,已無法挽救或重新開始。

畢德提出一個簡明扼要的理論,也就是好資金和壞資金。在事業剛起步的階段,你或許還不
知道公司策略是否能夠成功,你必須耐心等候公司成長,卻必須急著看到獲利。如此一來,
就可用最少的資金很快找到一個可行的策略,不至於花了很多的錢才知道走錯了路。在這種
情況下投入的資金就是好資金。在所有成功的公司當中,有九三%都必須改變初的策略,因
此在最初策略投注的資金愈多、愈快,也就愈容易把一家推到懸崖下。大公司燒錢的速度將
比小公司快很多,應變能力也比較差。這就是摩托羅拉付出慘痛的代價學到的一課。

如果投入資金之後,急於看到成長而非獲利,則是壞資金。

然而如果一家公司確定策略可行,此時則應該改變目標,一方面急於看到公司成長,另一方
面則耐心等待獲利。一旦公司找到行得通而且可以獲利的方法,是否成功就看如何運用這樣
的模式在相鄰領域進行擴張。


從樹苗到樹蔭

最常違反上述原則的人很多是財力雄厚的投資家和成功的公司。他們在找尋投資新事業的時
候,往往一開始就鑄成大錯而不自知。歐森(Matthew Olson)與范.貝佛(Derek van-
Bever)合著的《為什麼雪球滾不大》(Stall Points)一書當中以三點來解說投資的困境。

首先,由於一家公司最初計劃成功的可能性不高,投資人於是決定等到看到下一波成長的時
候再說。即使這家公司一開始的表現就很不錯,看起來頗有成長潛力,投資人也決定再給這
家公司多一點時間,讓他們找到可行的策略。儘管該公司需要更多的資金,投資人還是覺得
今天有點冒險,決定等到明天再說。

好了,明天已經到來,然而原來的計劃進入成熟期,停止成長。擁有資金的投資人這才發現
自己坐失良機,早在幾年前就該投資了。此時,成長和獲利的引擎不再強勁有力。

第三,投資人希望投資的對象是發展快速的大公司。以一家產值達四千萬美元的公司而言,
如果每年要成長二五%,來年產值就得增加一千萬美元。但是如果一家公司的產值高達四百
億美元,第二年要成長二五%,就得增加一百億美元。這樣的賭注和壓力都非常巨大。為了
使公司加速成長,股東就得浥注龐大的資金。問題是,坐擁太多的資金,這家公司在執行策
略之時,往往失之輕率,未能審慎地評估策略是否錯誤,最後只是加速衝向失敗的深淵。這
樣的故事可說不勝枚舉。

這個理論也可解釋為何本田最後能以輕型機車攻佔美國機車市場,而摩托羅拉令人矚目的銥
衛星電話計劃何以慘敗。說來諷刺,本田會成功正因為他們剛開始在美國發展的時候資金窘
困,不得不耐心等候成長,慢慢研究可以獲利的模式。如果本田向美國市場進軍之時,沒有
資金短缺的束縛,可以放手一搏,自然願意投入更多的資金在重型機車的案子上。畢竟這是
公司的既定政策。但從投資的觀點來看,這就是壞資金。反之,本田別無選擇,為了求生存,
只能把焦點放在輕型機車小狼上。他們必須靠銷售小狼來維持公司營運。這就是本田機車在
美國得以成功的關鍵——他們迫於情勢不得不按照「好資金」的理論來投資。

另一種作法剛好相反:投資人先拿出一大筆錢,希望看到公司一飛衝天,再來考慮如何獲利。
這就是摩托羅拉發展銥衛星計劃的作法。翻開歷史來看,你會發現有很多公司都想走捷徑,
不惜投入巨額資金,最後卻走上死路。

鑑於上面提到的資金理論與因果關係,對大多數的公司來說,總有一天,他們會發現公司的
主要業務岌岌可危、發展陷入停滯,這時他們則會面臨需錢孔急的窘況。即使他們發現新的
案子可為公司帶來利潤,由於一開始沒在這個案子上投資,現在已無法解燃眉之急。這就像
你希望家中後院有綠蔭乘涼現在才種樹苗。大樹不是一夜之間可以長出來的。你必須在多年
前就種下樹苗,多年悉心培養、照料,最後才能享受綠蔭。
 

為未來的快樂投資

壞資金理論也適用於人生。很多人都在職場上拚命,有傑出的表現,而且樂在工作。我們以
工作來證明自己能在壓力之下完成很多事情。我們努力完成案子,讓客戶滿意,希望自己贏
過同事。我們把自己投資在工作上。為了做到這點,我們把全副心力放在工作上,把工作當
作生活的全部。

我們即使度假,也不忘打電話回公司。其實,由於要做的事堆積如山,很多人沒能休完所有
的假。我們把工作和自我認同相結合,不管到走到哪裡都帶著智慧型手機,經常查看訊息,
如果連線出了問題就會陷入焦慮,擔心自己錯過什麼重要的事。我們希望我們的家人或與我
們關係親密的人都能接受我們忙於工作的現實,體諒我們不能陪他們。畢竟,他們也希望看
到我們成功,不是嗎?我們發現自己常常忘了回覆家人或朋友的來電,錯過他們的生日或無
法一起慶祝重要節日。

不幸的是,我們也像上述的投資人,沒能抓住投資未來的企機,失去人生的快樂。

雖然大多數的人都希望與家人和朋友建立親密、良好的關係,我們卻常常為了工作,吝於在
人際關係投資,最後不免有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的感嘆。不少人婚姻觸礁,夫妻反目成
仇,即使與孩子同住在一個屋簷下也疏遠得像陌生人,甚至養育自己孩子的是前夫或前妻再
婚的對象。

而我們無法讓時光倒流。

我有一個鄰居,姑且叫他史蒂夫。多年前他就告訴我,他這輩子最想做的事就是自己開公司
當老闆。雖然他有很多很棒的工作機會,也能向他那一行的佼佼者學習,薪水也很不錯,但
他就是不肯放棄當老闆的美夢。自己開公司必然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在工作上,也得從錯誤中
學習。他的家人、朋友都很很能諒解。畢竟史蒂夫不是為了自己一個人工作,他這麼努力也
是希望能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

但在家庭生活投資太少,最後還得付出代價。就在他的公司好不容易做得有聲有色之時,他
的婚姻已經破裂,身陷離婚的痛苦。如果這時他的兄弟姊妹或朋友安慰他、支持他,他應該
很快能走出傷痛。然而由於他疏於經營人際關係,最後才發現自己只是孤單一個人。他的親
友並非故意不理他,只是很久沒連絡,關係已經疏遠,每一個人都怕自己的干涉被認為是入
侵。

於是史蒂夫離開家,在原來住的城市另一端找了間小公寓。他設法使這個住處看起來溫馨,
不時可和自己的二兒、二女在這裡團聚。雖然當初結婚之時,他很用心討好老婆,由於工作
勞累,他一直有蠟燭兩頭燒的感覺。到了孩子上中學,夫妻仳離,就算輪到他跟孩子相處,
孩子也不見得想跟他在一起。畢竟為了跟老爸吃飯或看電影,他們必須放棄和朋友出去玩的
機會。在孩子的心目中,這個老爸其實已經可有可無。

史蒂夫回想過去的一切,不禁感嘆:如果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做不同的選擇,在家庭生活多投
資一點,也許現在老婆、孩子還在他身邊。

像史蒂夫這樣的人很多。我們都認識這樣的人,也怕自己多年後也變成這樣。這也就是四O
年代的一部老電影《美好人生》(It’s a Wonderful Life)至今仍打動人心:主角貝禮
(George Bailey)是個老好人,畢生樂於幫助別人,但最後還是沒什麼成就,而且差點被
陷害入獄。在他計劃在耶誕節前夕跳橋自殺之際,守護天使出現了,讓他明白所有的人都喜
歡他、關心他,這都是他多年來經營人際關係的成果。貝禮終於恍然大悟,儘管他一貧如洗,
他卻擁有很多珍貴的友誼。我都希望像貝禮,在最黑暗的時候,仍然可以看到友誼的光,然
而如果我們不在人際關係上投資,再有錢也無法彌補內心的空虛。

我們稍稍想想,就會發現我們在忙碌的時候疏忽了哪些人。你或許希望你的家人很愛你,你
和朋友的友誼深厚,他們不會在乎被你疏忽,其實不然。如果你長久不花時間、精力去培養
人際關係,你身邊的人最後還是會離你而去。

很多人到了年華老去才覺得孤單,見不到親人、朋友。但是在年輕的時候,總是因為太忙而
顧不到別人。我不知看過多少像史蒂夫這樣的人,只能一個人孤單地面對病痛、離婚或失業
的打擊,沒有人願意伸出同情的手,帶他們走出傷痛。

人生最孤涼的境況莫過於此。

 

來源:http://tinyurl.com/d4djwt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