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Ching De Chen
2015年1月17日星期六,韓國國民綜藝節目 — Running man,播放超過兩百集,夾帶
著在亞洲超高人氣收視率,由國民MC—劉在錫率領團員,「能力者」—鍾國、「背叛
的象徵–長頸鹿」—光洙、「星期一情侶女主角」—智孝,以及大叔「王鼻子」—劉石
鎮前來台灣,在台大體育館召開亞洲首次的觀眾粉絲見面會,來台三天,引起台灣收視
觀眾、韓迷熱烈迴響,接機、送禮物的粉絲,絡繹不絕,可以說在台灣本土內,讓人
看到作為一個國際性(至少是亞洲化)綜藝節目的盛況,以及 Running man 品牌的經營。
為什麼 Running man 會這麼紅呢?而這樣鼎盛的綜藝節目會出現在韓國人身上呢?而
不是在台灣人身上呢?是經費嗎?是行銷嗎?等問題嗎?反諷的是,現在在韓國對於
台灣的可見度,反倒是透過一個個的韓國綜藝節目的行銷,諸如「花樣爺爺台灣旅」、
或者是 Running man 才打開韓國人注意到台灣,知道台灣是什麼?一個珍珠奶茶、物價
便宜的地方,有著一堆吃的夜市存在的小島。
會造成 Running man 收視長紅,絕對不是僅僅在製作經費上的問題,或者是出的場景
不夠多,或者是攝影機數量不夠等等,這些「硬體」的東西,它是牽涉到台灣人的意識,
說有錢的話,台灣數十年前的「經濟奇蹟」,經濟發展是不會輸給其他各國的?為什麼,
卻沒有至今做出 running man 的節目呢?甚至作出來,也被「反噬」結束之,如同「五
燈獎」之類的節目也就是這樣最佳的案例。
問題出現在哪?為什麼台灣人製作不出 Running man 這樣的節目呢?
就是歷史感不同。
相對於台灣的綜藝節目,如同筆者曾在在《無鏡的國度—台灣人「借」的意識》內的
【從 running man 看到無歷史感的台灣人]一文中,所揭露出的台灣人無歷史感,跟
《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一書內文章,所揭露出的,記住歷史的民族—
韓國,在當代綜藝節目 Running man 就可見其端倪。
每一集的 Running man 節目的播出,跟上一集都有所關聯,甚至不惜拆成上下兩集,
讓觀眾滿心期待著下一週「未看完」的節目內容,台灣節目呢?有誰會記得上週看的
綜藝節目內容呢?別說上一集了,恐怕在節目中插個廣告之後回來,觀眾也已經忘記
剛剛之前節目探討的話題了?因為笑完就忘記了。
在 Running man 中,每個主持人人數大於來賓,且要上個 Running man 節目的「藝
人」、「歌手」,或者是「運動選手」,都是需要在某個特定的領域,累積出極高的
知名度,才有可能來到這節目接受款待,台灣節目呢?能上節目就可稱是「藝人」了,
急速的竄紅、急速的消退,A咖B咖都是咖。
且 Running man 藉由節目播出的時間,在歷史的洪流中,建構出「能力者」、「長頸
鹿」、「星期一情侶」、「王鼻子」、「陰謀策士」等等多樣化的綽號,台灣節目呢?
除了千篇一律的「大眼美女」、「制服美女」、「XX妹」、「XX哥」,能用的綽號少
了些吧。
在 Running man 節目播出內容上,可以看到在節目過程中,時常有過往的,如李光洙
背叛金鍾國的經典畫面,或者是劉在錫拿水槍噴人家後標籤的經典畫面,或者是某位來
賓在以前上過 Running man 時的出糗畫面重播,台灣節目呢?剪接的來的畫面,應該
是其他節目、場景的「紀錄片」影片。
總結而言:「Running man 製作時,考慮是一種歷史的縱向,所以它需要的是時間的累
積、經營,而只有經由一段長時間的累積、沈澱以及經營,才有可能創造出一種歷史;
但是從台灣人製作綜藝節目,只看到橫向、平面的、片段的,就此,我們就可以看到,
台灣人缺乏了歷史感意識。」
借的意識,是建立在一個尚未找到主體性的台灣人身上,我們台灣人當然可以欣賞他國
綜藝節目,去接機、去歡迎,甚至送一些小禮物等等,即使出現極具羨煞他人的粉絲版
上寫著,會花上幾千塊去參加這樣粉絲見面的理由就是:「因為人生中總有無法常常見到
面的人,而你們是一生中一定要見一次的人」(인생에서 살며 저주 만나지 못하는 사람이
있지만 당신들은 평생에 꼭 한번은 만나고 싶은 사람입니다.)給這些跨國際的藝人,這些都是
個人的選擇、愛好,但是筆者最怕的是,在這些接機完之後,我們會不會,在稱讚韓國
的綜藝節目之後,收看一個禮拜一個禮拜,逗我們笑的他國綜藝節目,反倒缺乏了對於
自己國內綜藝節目的反省呢?
別說台灣是開放、多元文化,可以接受韓國,甚至世界各國綜藝節目的登台,因為這樣
沒有辦法回答,為什麼在這裡,Running man會出現在韓國而不是台灣?我們習慣的
「多元文化」,建立在借的意識上。
借的意識會反撲的,同時也是一種強烈地反噬主體的意識,正因為台灣人看到韓國綜藝
節目的精美、有趣,自己又不用花大量的經費下去製作節目,藉由大量購買版權來建構
出台灣綜藝節目的領域,因為這些韓國綜藝節目會逗的台灣觀眾開心、笑,有收視率,
電視台有廣告收入,何樂不為呢?台灣綜藝節目,談話性節目居多,再怎麼談,怎麼可
能比 Running man 活潑亂跳的場景來得有活力呢?一季收視率不好,馬上就要停掉,
因為台灣人要求的是在「短時間」之內,馬上得到現效、成效,也就是這樣的惡性循環,
這樣的歷史感,造成胡瓜的眼淚。
胡瓜,應該是台灣綜藝節目屈指可數的主持人,從早期的「百戰百勝」,到「鑽石舞台」
都可以看到胡瓜叱吒風雲、獨領風騷十年,但是,可惜的是,在所謂的國際化之下,在
台灣尚未建立起自己的主體性時,一個有著歷史感的主體時,來面對著其他文化的開放,
恐怕是全軍覆沒,借屍還魂著,如同胡瓜現在給台灣人的印象,只是停留在廟會前,跟
一些阿伯、阿媽踢著足球遊戲,玩著送禮的遊戲吧。
如今 Running man 見面會已經結束,韓國藝人離台兩天之後,胡瓜掉下眼淚。因為所
到之處都有粉絲瘋狂追星,就連媒體也都大篇幅爭相報導,迴響相當熱烈。而綜藝大歌大
胡瓜看見這種現象,竟忍不住難過落淚,認為台灣從來沒有一個綜藝節目被這樣熱烈關
注過,擔心台灣藝人未來會沒有機會發展。哭得是五六十歲的胡瓜,現今台灣年輕綜藝
主持人應該比胡瓜還焦急吧?畢竟胡瓜已經叱吒風雲數十年,就現實性而言,養老金應
該已經賺飽飽了,台灣年輕綜藝主持人呢?還是已經斷層了?在台灣人年輕人眼中,現
在最紅的綜藝節目主持人,恐怕也已經成為劉在錫?換句話說,數十年過後,以後台灣
人對於自己本土綜藝節目共同記憶,恐怕是「韓國綜藝節目史」。
胡瓜,他擔心的是台灣藝人沒有機會發展,而我擔心的是,台灣人的歷史感何時能夠復
甦?只因為,它目前還是壓抑在借的意識主體之下,一點一點地被啃蝕。
在台灣的粉絲中,有沒有對於台灣綜藝節目中的主持人,是否存在著:「因為人生中總
有無法常常見到面的人,而你們是一生中一定要見一次的人」而去參加粉絲見面的人呢?
我好奇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