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6353  

(影像來源:TK)

2015-02-22 本文由騰訊《大家》授權羅輯思維轉載

文/張明揚

 

1964年10月14日,在一場不流血只動嘴的宮廷政變之後,蘇聯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
赫魯曉夫同志退休了。

對於蘇共來說,處理前最高領導人的退休事宜是件非常新奇的事。事實上,在整個蘇
聯74年的歷史當中,只有赫魯曉夫一個人有過「退休」的經歷,無論是在他之前的列
寧和斯大林,還是之後的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蘇共歷任領導人都履
行了「與崗位共存亡」的偉大職業情操。戈爾巴喬夫倒勉強算是「退休」了,可蘇聯
也沒了,喪失了如赫魯曉夫作為「前國家領導人」的一切奇妙待遇,連個被監視居住
的特權都享受不到。

不僅蘇共缺乏經驗,赫魯曉夫更是難以習慣賦閑之後的特殊生活。自1918年加入蘇聯
紅軍開始,特別是自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登頂蘇共最高領袖之後,赫魯曉夫已經習慣
了作為蘇共領導人的顯赫身份。在1964年10月突然被剝奪一切職務之後,赫魯曉夫進
入了一種實際上處於軟禁狀態的退休生活,當然,物質上倒算是還不錯,繼任者勃列
日涅夫親自為前任落實了待遇標準:有一輛轎車,一套郊外小別墅,還有一筆不錯的
「特殊養老金」。

據美國人陶伯曼在《赫魯曉夫全傳》中所說,赫魯曉夫退休後的第一天早晨就非常消
沈,吃了安眠藥還是一夜未眠之後,早飯幾乎都沒有動一下。然後,語重心長地告訴
他的新任安全負責人(同樣是監視者):「你得到了一份十分單調乏味的工作,現在
我已經是一個賦閑在家的人。我不知道如何打發時光,你會和我一起在沈悶中耗費生
命的。」

可是,赫魯曉夫退休第一天的生活不僅不沈悶,家中甚至又發生了一次「政變」,不
過,地點是在車庫。那天早晨,那輛只有蘇聯幾位高級領導人才能享受的「伊爾」牌
豪華轎車開走了,先是換成了一輛算得上中高檔的「海鷗」轎車,當天晚上,「海
鷗」也開走了,又被換成了一輛再普通不過的黑色「伏爾加」,據說還是二手的。

在赫魯曉夫之子謝爾蓋的筆下,這次神秘換車事件是父親作為一名反特權英雄而遭到
的報複。據他在《赫魯曉夫下臺內幕及晚年生活》中的回憶,「一位長官回憶起父親
曾不止一次地試圖取消或者至少削減專用小車。父親這一小車倡議曾引起各級領導人
的強烈不滿。如今輪到他們出氣了」,「甚至有人給我們轉達了某位匿名長官的話:
『他不是想讓我們坐伏爾加嗎?現在就讓他自己來試試吧。』」必須說,這樣一個
「虎落平陽被犬欺」的劇情太狗血了。

退休之初的赫魯曉夫很像是一位憂鬱症患者。他最常做的事情是散步,在別墅內的空
地上來回踱步,散步時總是一言不發。

有時他會主動打破沈默。據兒子謝爾蓋回憶,赫魯曉夫總會心情沈重地重複說:他的
政治生命已經結束了,「只有人民需要我,生命才有意義,但是現在沒有人需要我了,
生命也就毫無意義了」。看到這些話我們難免會有些感動,但也不能不冷血地指出,
有時候,「權力」和「人民」幾乎是畫等號的,多少欲望假借人民之名大行於世。

千萬不要高估一位政治老人下臺後的所謂堅強與忍耐,無論他在臺上時曾有多麽鐵血
與冷酷。當赫魯曉夫的一個孫子在學校裡被校長問起他爺爺在退休期間幹些什麽時,
回答是「我爺爺在家裡哭」。多年後在被問及同樣問題時,赫魯曉夫的家庭廚師的回
答也差不多:「他坐在家裡哭,一直哭。」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被剝奪了一切權力的終日以淚洗面者,仍然被蘇共新一代領導層
看作是「臥榻之側」的巨大威脅。

赫魯曉夫退休後不到10天(10月23日),蘇共在紅場舉行了盛大的航天英雄歡迎儀式。
赫魯曉夫在莫斯科的家中看了幾分鐘電視直播之後,或許是悲傷地回憶起自己在紅場
主席臺的輝煌歲月,就嘟囔著出門了,讓司機帶他到郊外別墅散散心。一個小小背景
是,去郊外別墅的路一開始是和紅場同一方向的。

於是,赫魯曉夫出門的消息迅速逐級上報。然後,幾分鐘後,全蘇聯的電視屏幕上都
可以看到,主席臺上的勃列日涅夫在被耳語之後,突然臉色大變,然後整個主席臺上
的蘇共領導層都不安起來,沒有人再去關心什麽航天英雄,仿佛赫魯曉夫一來就可以
單槍匹馬重新上臺似的。當勃列日涅夫他們正在下達不惜一切代價阻止老上級前來紅
場「砸場子」的命令之時,最新消息傳來,赫魯曉夫的二手車拐彎了,其實目的地不
是紅場。然後,所有人都釋然了。

這件烏龍事件的直接後果是,赫魯曉夫被勒令搬出莫斯科市中心,很明顯,待在郊外
別墅的赫魯曉夫更讓中央放心,至少,他沒有那麽快可以到達紅場,或者是什麽其他
敏感區域。

 

 

本文作者張明揚,選自騰訊《大家》專欄,由騰訊《大家》(微信號:ipress)授權
羅輯思維轉載。

來源:http://tinyurl.com/q8p9f6t


--

(羅胖回應)


關於赫魯曉夫後半截人生的故事,充滿了背叛、人情冷暖和政治殘酷。
但是不要忘了——趕他下臺的同事們,沒有按照慣例槍斃他。這就已經是進步。

其實,1964年距離斯大林濫殺同事的1930年代,相隔並不遠。
所謂「進步」就是——每時每刻都很糟糕。但是並不比以前更糟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