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王文華  

4月16日

圖、文/王文華 TOM WANG


這是我們公司的實習生,都是年輕人。

到我這年紀,大家的口頭禪都是「幫助年輕人」。我寫了一篇文章,呼籲同輩別再
「幫助」年輕人了。

--

別再「幫助」年輕人(王文華)


年輕人面臨低薪和高失業率,於是中年人常説:「要幫助年輕人圓夢」、「要幫助
年輕人打造舞台」、「要幫助年輕人走向國際」⋯⋯

公、私部門投入「幫助年輕人」的資源很多,但年輕人還是悶、薪資和就業的數字
還是慘,問題在哪裡?

問題很多,我只知道一點。就是我們中年人在「幫助」年輕人時,常想把我們的價
值觀,加在他們身上。所謂幫助「他們」,其實是想把他們變成「我們」。

我也這樣「幫助」過年輕人,但他們並不領情。不管我的出發點多崇高,效果就是
不好。最後我很辛苦,他們很痛苦。

我反思,發現原因是年輕人的價值觀,跟現在掌權的三、四、五年級,已經有了根
本的差異。

三四五年級從小到大奉行的那套價值觀,的確造就了個人的成功和台灣的繁榮。於
是我們自然認為,年輕世代應該繼承優良傳統,繼續努力奮鬥。我們都聽過這種句
型:「當年誰誰誰拎著一只007手提箱全球走透透,你們現在只想在台灣小確幸…」
講這話的用意是希望薪火相傳,但結果通常只是在網路上被酸。

以中年人的價值觀「主動積極」為例,兩個世代都有主動積極的人,但方向和方式
都不同。我們認為做業務一天要打一百通電話才算主動,他們可能只打十通。他們
雖然樂於工作,但希望下班後有自己的生活。

看到年輕人這樣,中年人典型的反應是感歎「唉,現在的小朋友…」

感歎完後,再發揮從小到大主動積極的精神,幫助年輕人這樣那樣。但那些幫助的
前提都是:我幫你,但你要遵照我的價值觀!你要「振作」起來,一天打一百通電
話!

但中年人可能沒想過, 一天打一百通電話,在當年那個傳真機的時代有用,在今天
這個行動網路的時代已經不靈。在當年那種景氣時很自然,在今天這種大環境下只
是惘然。

不同的政治、經濟、科技環境,會塑造出不同的行為。昨日我們年輕時的心態,已
無法在今天的環境中複製。中年人能不能接受:年輕人不想只看GDP,也不相信愛
拼才會贏?

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企圖心,當碰到符合他們價值觀的事情,他們比上個世代更為
「主動積極」。他們也會拎著一只皮箱全球走透透,只不過不是去美國搶訂單,而
是去參加國際設計比賽,或到坦尚尼亞作志工。

習慣憂國憂民的我們又開始擔心:「如果年輕人都這樣,那台灣將來怎麼辦?」這
個憂心的本質是:台灣不會按照我們想要的方向發展了。

那又怎麼樣呢?這不就是所謂的世代交替?讓每一代走自己的路,主導他們要的台
灣。年輕人跟我們一樣,都在追求成功和快樂。只不過他們評估成功快樂的標準,
跟我們不同。我們已做過莊,現在輪到他們。我們做莊時,上一代恐怕也咬牙切齒。
就像現在的年輕人擲出的骰子,我們未必認同。

我們當然應該幫忙,但不是希望他們,變得跟我們一樣,而是希望他們,變成最好
的自己。

於是我悄悄改變了幫助年輕人的方式。我不再宣揚我的理念,而是讓他們看到所有
的觀點。我不再致詞,而是旁聽。我不再主講,而是主持。我不再給答案,而是問
問題:這是過去的歷史,這是未來的可能,這是外面的世界,這是我們的社區,這
是你的人生,人生只有一次,你,想怎麼過呢?

我提供資訊,他們自己取捨。我秀出層次,他們自己做選擇。

我的同輩都是父母或主管了,我跟他們説:練習接受年輕人用我們看不順眼的態度
或方式,去實驗我們未必認同的人生或社會。實驗過後,也許痛苦,也許甜蜜。也
許會回頭找我們聊聊,也許早已把我們忘記。這些都是我們曾經有過、而他們現在
應得的權利。除非我們尊重這些權利,否則,唉呀,就各過各的,別再幫助年輕人
了啦。

聽了這話,有的同輩把我臭罵一頓,有的同輩開始鼓勵年輕人開會時出聲。但不管
罵我還是挺我,他們都停下腳步,回想自己年輕時的樣子...

我想,這就是一個好的開始了:)

 

-完-

 

來源:http://tinyurl.com/lj5qfrt

--

(圖/Duncan;個人小註解/TK)

圖片來源:http://tinyurl.com/mxgrqg3

by Duncan   

 


送分題。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可複選)

1.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 己所欲,施於人
3. 多年媳婦熬成婆
4. 看著某些人,我告訴自己長大以後不要成為這種大人
5.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6. 創新始終來自於叛逆
7.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代代有幾位得意的長輩
8. 以後我也要這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wghome 的頭像
    twghome

    The Chosen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