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appy-friends   

(圖片來源:http://goo.gl/h8XJ2W

(本文摘自《把時間當做朋友》)

文/李笑來


有一次在北大舉辦講座的時候,我遇到了一位學生,他問我:「老師,你說是認真學習
重要,還是經營人脈重要?」看著他一臉大雜燴的樣子,我先拿出本子記下了這個問題,
然後對他說,這是一個比較大的話題,我會仔細寫篇文章放在網上的,跟著給了他我的
網誌地址。最後,我又補了一句:「相信我,所謂的人脈就算重要,也根本沒他們說的
那麽重要。」


到書店裡看看吧!在某個專櫃或者專區裡,有多少書的書名中有「人脈」二字?太多了。
《人脈:關鍵性關係的力量》、《人脈圈:人脈決定輸贏,人脈決定命運》、《人脈是
設計出來的》、《贏在人脈》、《打造黃金人脈》、《90秒建立職場人脈》……書名中
有「人際關係「的就更多了。我寫這段話的時候,在「當當網「上搜索「人脈」,可以找到
521個結果,搜索「人際關係」,可以找到4949個結果,而搜索「成功」,可以找到
53879個結果……

隨處可見的胡說八道基本上都沒有什麽區別,反正都是胡說。以下從某本書裡摘錄的
文字是還不算最過分的:


中國,最奇妙的現實問題是講「面子」,這種典型的例子不但在政治界經常可以看到,在
商業界更是多見。比如說,你想把商品推銷給客戶時,另外一家公司也在作同樣的競爭,
估計勝負情勢是四比六,對我方不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有一位支持者,而其「面子」
能夠通達客戶的高層,那麽只需憑此人的一句話就可轉敗為勝了。我們再舉個例子,假
如你想向公司提出一個方案,而意見是不是能夠被採納,就要看公司裡有多少人願意幫
你的忙,願意支持你,即可大致估算出結果。這就是人類社會的現實面。如此看來,
「由支持者的多寡可以判定其是否為能幹的生意人」的說法並不為過。事實上,被稱為
「辦事高手」或是「能幹」的人都具備一個條件,就是在公司內外有許多人事「通道」,
也就是說,他的人脈很廣,「面子」很大。

而在一小段文字裡面可以做到謬誤連連,其實也不是很容易。


……如果你有一位支持者,而其「面子」能夠通達客戶的高層,那麽只需憑此人的一句話就
可轉敗為勝了。

除了「腐敗」之外,在正常的世界裡,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嗎?


……假如你想向公司提出一個方案,而意見是不是能夠被採納,就要看公司裡有多少人願意
幫你的忙,願意支持你,即可大致估算出結果。

意見是否會被採納,在正常的世界裡,關注點應該是那個意見本身的道理吧!如果那個意見
考慮得非常周全、有明顯的好處,會有那麽多人反對嗎?


用「面子」就可以獲得一切,想得美!

讓我們從頭細說。先動腦思考一下:我們願意與什麽樣的人成為朋友?

從幼兒園開始,每個人就都已經有了一些選擇朋友的原則——儘管並不自知。事實上,資源
分布的不均勻,必然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某種依附關係。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幼兒園裡玩具
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當作朋友。那麽,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最多嗎?答案並非肯定。

我曾經有機會、也恰好願意多花一點心思與我遇到的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交談。我沒過多
久就發現,在他的心目中,與所有成年人一樣,「朋友」被劃分為「真正的朋友」和「一般的朋
友」。

為了行文方便,以下我姑且把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叫做「小強」。

我發出詢問後很好奇,但也耐住性子等待小強告訴我誰是他「真正的朋友」。最終,他告訴我,
他真正的朋友只有兩個。一個是男孩,一個是女孩。之後我問他:「為什麽你認為那個男孩是
你真正的朋友?」小強一秒鐘都沒猶豫:「他從來都不搶我的玩具,他跟我換。」我又問他:
「那,為什麽你認為那女孩是你真正的朋友?」這次小強躊躇了好一陣子,在確定我會給他保
密之後,磕磕巴巴地說:「她好看。我把新玩具全都先給她……」我笑。過了一會兒我問他:
「她覺得你好看嗎?」小強楞了一下,滿眼的無辜:「不知道……」我又問:「那她現在手裡的玩
具是誰的?」小強突然顯得很緊張:「不是我的。」我決定不去問那小女孩什麽問題了。

基於種種原因,生活中廣受歡迎的人總是少數。但同樣基於種種原因,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那
些少數派們是如何理解他們的行為的,從小強的這個事例裡就可見一斑。剛才小強說他那個
「真正的朋友」從來都不「搶」他的玩具,而是跟他「換」。注意這兩個詞。

我們暫且不討論所謂的「心計」。確實有些人有很深的城府,他們可以用常人想不出的,或者
常人就算想得出來也做不到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這裡,我們只討論最普遍的情況。

所有的人都喜歡並重視甚至偏愛一種交換——公平交換。小強也許並沒有意識到,他所擁有
的玩具數量使他從概率的角度出發很難遇到可以和他「公平交換」的人,因為絕大多數孩子沒
有多少玩具,甚至幹脆沒有玩具,那些孩子實際上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與他進行「公平交換」。
對他來講,不公平的交換,等同於「搶」,沒有人喜歡「被搶」。而與他換玩具的那個男孩,讓
小強感受到公平。小強也有自己想要但手裡沒有的玩具,所以,他也願意去「換」,而不會去
「搶」,因為他自己就不喜歡「被搶」——然後,把最新的玩具都給那女孩先玩……

儘管絕大多數人不願意承認,但他們的所謂「友誼」實際上只不過是某種意義上的「交換關係」。
可如果某人自己擁有的資源不夠多、不夠好,那麽他就更可能變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
交換」,最終成為其他人的負擔。這個時候,所謂的「友誼」也就會慢慢無疾而終。當然也有
持續下去的情況,但與其說這是由於另外一方珍視友誼,還不如說這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
下一次交換,以實現「公平」。電影《教父》裡就有這樣的橋段:棺材鋪的老板
亞美利哥·勃納瑟拉決心找教父柯裡昂替他出氣並為自己的女兒討回公道的時候,亞美利哥
就是「索取方」。許多年後,教父柯裡昂終於在一個深夜敲開了亞美利哥的門……

可以想見,資源多的人更喜歡也更可能與另外一個資源數量或者質量對等的人進行交換,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公平交易」更容易產生。生活裡隨處可見這樣的例子,哪怕是在校園這
個「交換」本質體現得不是那麽明顯的地方,同樣性質的行為也並不鮮見。比如,某系公認
的才子與其他系公認的另一個才子會「機緣巧合「地邂逅並成為「死黨」,俗話說的「英雄
所見略同」可能就是他們一見如故的原因。如此,他們之間的談話以及任何其他活動,往往
都會讓他們覺得相互非常「投機」。僅舉一例。

在1982年第一屆全國中學生計算機競賽上,沈南鵬和梁建章這兩個「數學神童」同時獲獎。
當他們第一次相識時,這兩個懵懂少年絕不會意識到,17年後他們會聯手創造一個中國互
聯網產業的奇跡。

不是因為他們要好才各自變得優秀,而是因為他們都很優秀才會非常要好,進而碰撞出絢
麗的火花。

反過來說,這些被公認為優秀的人,往往並不「低調」,也不「平易近人」。他們不是故意這樣
做的。他們無意去惹惱身邊那些在他們看來「平庸」的人,只不過他們無形中有這樣的體會:
與這些人交流,溝通成本太高。這些人當中不多見的那些心態平和者,一般都是經歷了波折,
才終於意識到自己應該保護自己。他們發現,有些誤解根本沒機會解釋。於是,他們開始
「謙虛」,他們學會「低調」,他們顯得「平易近人」。

許多年前我就注意到了一個現象:我會在別人求助於我,而我內心其實非常抵觸的時候,
因為怕別人說我是「不夠意思的人」,硬著頭皮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我在一次深感受傷
的時候有了一個閃念:原來這種尷尬並非來自我沒有「樂於助人」的品性,其原因是我的精
力並不足夠旺盛,無法在將自己的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的同時,拿出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幫
別人做事——事實上,我自己根本已經是個正在「過河」的「泥菩薩」了。想多了之後,我甚
至開始懷疑雷鋒的領導是否太白癡,因為他沒有給自己的下屬分配足夠的工作——這是那
天晚上於我來講非常驚喜的一件事——我發現我正在獨立思考。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從我重新思考「雷鋒的領導」那天開始,我就
主動掙紮著去學習如何做事量力而行了。說起來好笑,我自己的智商實在是有限,有限到
過去竟然沒想過「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難度的行為模式:第一,承認自己能力有限;第二,
不怕在別人面前露怯;第三,敢於不去證明自己是「好人」……

從這個層面上講,的確往往只有優秀的人,才會擁有有效的人脈。而且,正因為這些人隨時
隨地都可能要回避「不公平交換」的企圖,他們會更加注重自身的質量,知道「不給他人製造
麻煩」、「獨善其身」是美德,這也體現了常言說的「事多故人離」。而那些不優秀的人,往往
並不知道這樣貌似簡單的道理,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他們的狀況使他們只能扮演「索取者」
的角色,進而把每一次「交換」都變成「不公平交換」,發展到最後,極有可能導致交換落空,
因為誰都不喜歡「不公平交換」。他們每次落空的交換都會進一步給自己造成損失,使他們擁
有的資源不是數量減少,就是質量下降,繼而使他們淪為「索取者」的可能性更高——惡性循
環。

還有一些人,過分急於建立所謂的人脈,甚至全然不顧自己的實際情況。人們常用一些專門
的詞來描述這樣的人,例如「諂媚」、「巴結」、「欺下媚上」甚至「結黨營私」等。這樣的人,
往往也不是他們自己故意非要如此不可,他們只是朦朧地意識到,一個人的力量過於渺小,所以
才希望借助其他力量。而一個人的能力越是渺小,他的欲望就會顯得越發強烈。這些人的
特征非常明顯,其中之一是:他們會在生活中經常有意無意地用親密的方式提及大家仰望的
人物,無論他們與這些「大人物」是否真的存在私交密往。在中文語境裡,他們就會只說名字
而不說姓氏:李開複不叫「李開複」,在他們嘴裡是「開複」;李彥宏不叫「李彥宏」,在他們嘴
裡是「彥宏」;沈南鵬不叫「沈南鵬」,在他們嘴裡是「南鵬」;最近我聽到更恐怖、更令人毛骨
悚然的是,「小俞」(俞敏洪)、「小鄧」(鄧峰)、「大想」(李想)……

從整體上看,人脈當然很重要。不過,針對某個個體來說,比人脈更重要的是他所擁有的資
源。有些資源很難靠白手起家獲得,比如金錢、地位、名譽。然而,有些資源卻可以輕易從
零開始積累,比如一個人的才華與學識。才華與學識,是一定可以通過努力獲得的。一個人
的心智能力一旦正常開啟,他就會發現,自己在這個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裡,只要正常地努
力,並且有耐心和時間做朋友,很容易就能成為至少一個領域的專家。努力並不像傳說中的
那麽辛苦,說出來只不過是——每天至少專心學習、工作6小時。可是,努力需要的耐心,
卻遠比多數人想象中來得巨大,「要與時間相伴短則5年,長則20年」。

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我又發現了另外一個多年前智商平平的我不是很容易能想明白或者輕易
預見的事情:如果一個人的身邊都是優秀的人,就往往會出現沒有人求他幫忙的景況,因為
優秀的人幾乎無一例外都以耽誤別人的時間為恥,同時,這些人恰恰因為能夠獨立解決遇到
的問題才被其他認為是優秀者。

如果有一天,某個人經過長期的積累,真正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他必會驚喜於真正意義上
的、有價值的、所謂「高效」的人脈居然會破門而入。他所遇到的人將來自與以往完全不同的
層面和意想不到的方向,而他自己也不再是過去一無是處的「索取者」,他扮演的將是「樂於
助人」的角色——很少有人討厭善意的幫助,更何況這個人是被我們找來提供幫助的。

甚至,這些優秀的人會獲得意外的幫助。一個優秀而有價值的人,自會引來很多其他的優秀
而有價值的人主動為其提供幫助,而這時候的幫助往往是「無私」的。正如沒有哪個醫生會在
救死扶傷之後僅僅因為酬勞太少而惱羞成怒一樣,那些品質磨煉到一定地步、境界豁達到一
定層次的人,往往真的可以做到「施恩不圖報」,因為對他們來講,能夠有機會「驗證自己的
想法」就已經足夠重要、可以令人身心愉悅了。同時,被幫助的一方也正因為並非尋常之輩,
所以一定懂得「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道理,最終的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又因為「溝通
成本幾近於零」,整體效果自然是「交流收益相對無窮放大」——良性循環。個中生活智慧在於:
集中精力改變那些自己能夠改變的事情,暫時忽略那些自己不能改變的事情。專心打造自己,
讓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獨立的人,比什麽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
於打造自己的人脈——如果人脈真像傳說中那麽重要的話。其實,我總覺得關於人脈導致成
功的傳說虛無縹緲,不過是些不明真相的人臆造出的幻象罷了。

特別澄清一下,我並不是說,我們從此就不用關心自己身邊的任何人了,或者說從此就無須
與任何人打交道了。與人交往也是一種需要學習,並且也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實踐的技能。我
只想提醒讀者:別高估自己,誤以為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妥善地處理與身邊所有人的關係。
瀏覽一下手機通訊簿裡的名字吧!有多少人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聯系了?我至今只聽兩三個人
這樣回答我:「最長時間沒聯系的,也不超過兩個星期。」而這些人中還有一個是特別固執
且特殊的人——他的手機通訊簿裡總共才有22個名字。


畢淑敏在小說《女心理師》的自序中曾經提到:

……我學心理學課程一事,純屬偶然。朋友XX摔斷了腰椎骨,打了石膏褲,癱躺床上三月。
我在自家墻上的掛歷上寫了一行字:「每週給XX打個電話。」我當醫生出身,知道臥床不起的
病人非常寂寞,希望能躺著聊聊天。後來我就按照掛歷上的提示,每週都給這個人打電話,
有一句沒一句地閑聊。儘管我很忙,還是會多磨蹭一點時間,讓她開心。後來有一次,她隨
口說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教授林孟平到北師大帶學生……我問,我能跟她學習嗎?朋友說,
那可不知道。後來感謝那位朋友說,我能學心理學,多虧你摔斷了腰。


我由此領悟,真正的關心最終只有一種表現:為某人某事心甘情願地花費時間,哪怕「浪費」
時間。

這也很容易理解。當我們把時間花到一個人身上的時候,相當於在他身上傾注了自己生命的
一段——不管最終的結果如何,那個人和那件事都已經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每個人的
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真正的好朋友」誰都只有幾個而已。

這實在是一個大到足以寫兩本書的話題。礙於篇幅,我只能提供兩個簡單但實踐起來並不那
麽容易的建議了:


▷專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學習並擁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為一個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學會獨善其身,以不給他人製造麻煩為美德,用自己的獨立贏得尊重。



--

*作者:李笑來,微博@李笑來,著有《時間當作朋友——運用心智獲得解放》,本書從心智
成長的角度來談時間管理,指出時間管理是成功的關鍵所在。歡迎購買閱讀。十點讀書經授權
發布本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wghome 的頭像
    twghome

    The Chosen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