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K
這是遊行前最後的發言時刻。
今天中午,我站在民進黨中央黨部的外面,靜靜聽著一批又一批的工會代表上台致詞。直到
最後一組。
我看到了林馨怡。
這不是我第一次看見她,只是此刻的她,距離上次已然處於不同「狀態」。
之前正巧讀過幾篇文章,知道她是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理事,但就在這個月,幾週前,她被
華航解僱。同樣一起被拿來殺雞儆猴的,還有張書元、潘家洛和朱良駿。懲處的理由是他們在
華航罷工周年記者會擔任主持人、演出行動劇、轉貼工會新聞稿。
其實,今天遊行前,最後站上舞台的那一整排人,在我眼中,是相信制度的人。因為有了這股
動機作為信念加入工會,代表同仁發聲,相信循著規則談判、協商的理性者。如果事成,他們
應該是為「勞資協商是有可能的」這件事篤信背書,最具說服力的擁護大使。
然而,他們遭遇的,其實是一記記響亮的耳光。
真實的世界裡,處處是無盡的諷刺。可不是?
當這排人拿起麥克風娓娓道來,之前的罷工行動落幕後,內部如何以情治單位的手法,清算工會
幹部,形成寒蟬效應。
這些對我來說並不是新東西,我早已經看過了,也知道了。但真的聽他們親口講出來,還是很震撼,
像是第一次聽到那般超現實魔幻。
當我聽到有人說要帶著信念,為團隊夥伴而戰,我想起他們。
當我聽到有人說要相信修法是為了賦予更大程度的彈性,要相信勞資協商,我想起他們。
當我聽到有人說要相信最終極的黑暗之後,迎來的會是破曉曙光,我想起他們。
當我聽到有人說「臺灣有93%的公司沒有工會,所以有工會真好,有工會,人員才有保障,那7%
的勞工好幸福喔」,我也想起他們。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所有歷史上的事件或者人物,都會發生兩次,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鬧劇。」
整個下午,我聽了無數個故事。有些上台的代表差不多是我爸媽的年紀,有一些口才算不上很好,
而且我距離近,能夠看見他們拿著講稿其實手在抖。講完了,想帶領眾人呼口號,顯得尷尬生疏,
節奏不流暢。
被逼上梁山,原來是這種感覺。
幾位比較年輕的勞工代表,他們的孩子較為年幼,不知道現在是什麼情況,跟媽媽在舞臺上討抱。
有幾位在爸爸的懷中打著呵欠,四處張望。
這些畫面與聲音,層層重疊,心在半夜依然糾結。
"The Other Boleyn Girl" 這部電影裡面有這麼句話:
「不要欺騙別人,因為會被你騙的,都是相信你的人。」
(Don't lie to others, for those fooled by you are those who trusted you.)
這天,感受是複雜的:關於交托,關於奮力爭取,關於最終發現自己被遊戲規則背叛、出賣。
信任的崩解是一種過程。
--
【華航肅清二三事】
補充閱讀:https://goo.gl/oiGDK1
『更諷刺的是,勞動部早已判定華航約談三人為「不當勞動行為」,也就是說勞動部認定三人為
工會幹部執行工會活動,雇主需尊重工會的言論與活動自由。
交通部身為最大股東的華航,不顧勞動部判決帶頭違法嚴懲解僱工會幹部,憑甚麼還敢修惡勞基法,
還敢要勞工相信勞資協商?政府帶頭處罰上街頭勇敢發聲的工人,憑甚麼還敢號稱自己和國民黨不同,
是民主,進步,為台灣爭取百分之百言論自由的政黨?』
--
補充閱讀:https://goo.gl/A4GTaH
『「不要害怕,你的事情,就是我們的事情。」
「我們可以的,牧宜你也這麼相信,對吧?」
姐,如今我不敢相信了。』
- Dec 24 Sun 2017 09:22
[靜聽] 信任的崩解是一種過程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