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有意義的一段文字。


 (轉錄自 skykissx 看板)


先想一個問題:


「如果交往對象成為身心障礙,關係能否持續?」

 

接著再想這個問題:


「如果自己成為身心障礙,關係能否持續?」








--

在課堂上要求學生想像身心障礙的狀況,我常會提出一個問題:「身心障礙
會影響談戀愛嗎?」要討論「身心障礙」,第一步就是要把身心障礙當作自
己的問題思考。當問到「如果交往對象成為身心障礙者,關係能否持續?」
對於這個問題,大一的學生約有九成的人會回答繼續交往。但是,接著問
「如果自己成為身心障礙,關係能否持續?」這時反而有七成的人回答「考
慮停止交往」而且在這個回答中,女生比男生更傾向回答考慮停止交往。從
這個簡單的調查結果,大略可以察知我們對於身心障礙的態度特徵。我們大
致能夠接受「他人的身心障礙」,卻不太能接受「自己的身心障礙」。更進
一步說,這種想法背後隱含的,其實是可能我們都樂意「提供別人幫助」,
卻討厭「接受別人幫助」。(p226~227)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說身心障礙包含「他人的身心障礙」和「自我的身心障
礙」兩個面向,那麼學校教育其實只教了如何對待「他人的身心障礙」,卻
沒有讓學生思考「自己的身心障礙」。這樣的教育結果,也使得人們都活在
一種不均衡的身心障礙觀之下。(p227)


提供他人幫助需要勇氣,但接受他人幫助更需要勇氣。如果你是「無法忍耐
接受幫助的人」,那麼會有想要接受你幫助的人嗎?如果你不能接受自己是
身心障礙,而你卻不介意身心障礙的戀愛對象、並願意維持戀愛關係,那麼
你是否真能接受身心障礙,也將很有疑慮。如果學生都能思考這些問題,學
校教育就很成功了。(p228)

摘自:基礎社會學 第十二章 身心障礙與社會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5978

作者:片桐新自等/合著
譯者:蘇碩斌、鄭陸霖
出版社:群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