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piawfu (抱玉) 看板: AAAAAAAA
標題: Re: [觀點] 只收菁英 不符合社會正義
時間: Wed Apr  8 23:17:33 2009

這幾天,政府又一次丟出了高中社區化的議題。「處在舊招生體制志願階序
頂點」的建中和北一女(是的,媒體一想到第一志願就想到建中北一,這裡
頭恐怕還有台北中心的氣味)本來就很首當其衝,加之還有建中校長跳出來
說話,建中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大家目光的焦點。聯合報民意論壇一連出現了
至少四篇文章,網路上的筆戰也風風火火。

其實我對這一連串討論有許多困惑,一時也說不清。先簡述一下這段時間以
來我看到了些什麼吧。

平面媒體

四月四號,聯合報報導:〈建中校長:明星高中應維持選才〉。這篇報導中
引述了建中蔡校長的看法:「蔡炳坤指出,明星學校維持選才,也是一種符
合社會正義的方式,因為學生不論在哪裡,可以靠個人努力,而有階層流動
的機會」。
四月六號,聯合報讀者投書:〈只收菁英,不符合社會正義〉。在這篇投書
之中,聯合大學建築系主任王本壯指出「建中的校長與同學們所傳達的訊息
是,必須要篩選出一些特別的人給予特別的待遇,然後這些特別的人會成為
國家未來的希望。這樣的思維似乎完全忽視了其他人的權益,忘記了人生而
平等這樣的核心價值。要知道建中學生享有多少特殊的待遇及資源,把這樣
的待遇及資源投注到任何高中,相信不出數年,都可以成為明星高中!」

同一天,聯合報另一篇投書:〈削弱明星,不利國家競爭力〉。高雄女中學
生吳貞寧質疑:「免試入學與十二年國教,如媒體解讀的,是希望減少「明
星高中」光環嗎?倘若有部分原因如此,試問:台灣未來的競爭力何在?當
所有人都有平等機會進入「明星高中」,學生無須過度致力於課業即可升學
,只要家長有能力購置理想學區屋所,造福的對象是誰呢?」

四月七號,聯合報讀者投書:〈讀了明星高中,才知天外有天〉。中研院歐
美所助研究員李瑞中:「明星高中維持選才到底是否提供「階層流動」的機
會?我想正確的對比應該是標準化測驗選才下的建中與變成社區高中的建中
,到底那個提供了比較多的『階層流動』的機會。要透過考試上建中,你儘
管出身貧寒,還可以加倍努力。若是要透過住到建中學區上建中,以台北房
價,你需要生在富商巨賈家。」

同一天,同媒體另一篇投書:〈不要明星高中,扭轉菁英教育〉。武陵高中
學生陳彥潔:「在爭辯該不該開放免試入學、十二年國教及「明星高中」是
否繼續存在的議題時,是不是應先思考到底我們期許教育能達成什麼?是一
個菁英主導的社會?或是每個學生能平等接受教育,發揮未顯潛力的社會?」

網路討論

報紙上的討論,透過BBS的「轉貼∕回應」討論模式,多少影響了網路上討論
的框架。於是在網路上,這一系列的討論也就大抵沿著「菁英教育vs.階層流
動」的路徑進行,很快地就進入了抽象的理念之爭。可想而知地,這場理念
之爭又(如同多數情況下)演變成了兩個陣營的對壘。兩大陣營的一邊是以
「社會正義」論為主軸的論述,基本上欲求一個更公平的流動路徑;另一邊
則是「人定勝天論」,或稱「王永慶論」。「人定勝天論」的支持者往往會
舉出自己或是他人(經常是王永慶或郭台銘)的例子,指稱弱勢家庭或地區
的學生,只要努力還是會有出頭天,藉以論證社經背景的差異不重要。

「人定勝天論」的問題是,王永慶的例子有他當時的整體社會經濟脈絡,他
當時發家致富的模式在今天不一定能夠適用。我的叔公小時候家裡超窮,家
裡只有十多歲去台北打工的大哥(就是我阿公)和眼盲的寡母(就是我曾祖
母),他跑去給日本人當學徒學技術,做出「不會漏水的熱水器水盤」賺了
不少錢,階級大翻身。拿那個年代的例子,無論是王永慶或我叔公,說今天
的窮人小孩一樣可以出頭天,沒出頭的是自己不努力,恐怕跟拿朱元璋當「
人定勝天論」的佐證一樣好笑,最多只是好笑程度的不同。

即使拿自己當例子來支持「人定勝天論」,其實也沒什麼意義。這種例子多
半強調自己家裡多窮、求學過程多辛苦、經過自己的努力可以達到多大的成
就云云。這樣的故事很感人,也可能是弱勢者很好的榜樣,但是終究沒有觸
及到另一個現象:當這些人講自己有多努力所以考上台大的同時,社經條件
較好的學生可能不用那麼努力就考上台大,而社經條件較好,並且跟這種「
人定勝天論」者一樣聰明一樣努力的學生,則有更多的機會得到更高的成就
。社會結構的限制不會因為有少數人可以稍微不受影響就不存在,受到影響
的那些人,也不見得是自己活該。社會階層自我複製的結構當然不至於讓弱
勢者「絕對」「永遠」「不可能」翻身,但是它的確可能讓「同樣聰明」、
「同樣努力」的人,基於社經條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人生。

菁英教育vs.階層流動?

然而,以「社會正義」為主軸、訴求「增加階層流動機會」而期望明星高中
社區化的論述,也有它的問題。講得更根本一點,把「明星高中社區化」看
成「菁英教育vs.階層流動」的問題,恐怕在一開始就搞錯了方向。換言之
,從報紙投書開始就設定下來的這個論題,很有可能是個假問題,而許多在
這個框架中爭辯的支持者或反對者,搞不好都只是在陳述自己的世界觀,而
不是談明星高中社區化。

把明星高中社區化與否視為「菁英教育vs.階層流動」的對立,在對立的兩
端都有疑義。首先,明星學校真的是菁英教育嗎?如同一些明星高中校友質
疑的,明星高中真的有像王本壯說的一樣,「享有多少特殊的待遇及資源」
嗎?王本壯對此根本沒有舉證,理所當然地認為明星高中就像明星大學一樣
享有高於其他學校的資源。我看了以後很想去找關於預算的資料,結果發現
台北市政府主計處的網頁不見了,能夠搜尋到的連結,點進去都會回到台北
市政府首頁。當然,如果我們假定老師們也喜歡去明星高中任教,並且在進
入明星高中前必須經過比其他學校更激烈的競爭,那我們或許可以想像明星
高中會有高於平均的師資。不過,這種差異會有多重要呢?我不知道。如果
明星高中並未享有什麼了不起的資源,那所謂的「菁英教育」只是「把一群
會考試的人放在一起教育」,說真的,我覺得把這群會考試的人聚在一起教
或是打散在不同學校教,對階層流動恐怕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影響。

另一方面,就算明星高中真的是資源分配傾斜的菁英教育,明星高中的社區
化是否會促進階層流動,也仍然是個問題。就像李瑞中(和許多人)點出來
的一樣,社區化以前是「會考試的人享受較高資源」,社區化以後則可能是
「住好學區的人享受較高資源」。以階層流動的角度來看,我看不出後者哪
裡比較好。我並不是像前述的「人定勝天論」者一樣,認為階層流動是個人
自己的事,不要計較公平不公平。只是,要克服社經條件對個人的限制,找
上了高中社區化這個辦法,我目前看不出道理何在。

所以我直到現在還是不明白:如果明星高中不一定有較高的資源,就算有,
把他們社區化了以後也不見得有利階層流動,那大家吵「菁英教育vs.階層
流動」,是針對什麼現象、什麼政策在吵的呢?

如果假問題是真的

換一個方向想,假如前述的「菁英教育vs.階層流動」不是個假問題,而是
個真問題,那恐怕事情也沒那麼容易直接跳到社會正義的理念問題。我們就
當作明星高中真的享受了較高的經費挹注,並且有較好的老師吧。接下來的
問題是,較高的經費和較好的老師,對於不同社經背景的學生,有怎樣的影
響?只要明星高中仍然同時有來自不同社經背景的學生,那這個問題就得被
弄清楚。

之所以必須弄清楚,是因為以下的可能性:較高的學校預算,和較好的老師
,對不同社經背景的學生,的確可能有不同的影響。甚至,有可能較高的經
費和較好的老師,對弱勢學生的影響更大。有錢補習或請家教的學生,放在
哪個學校,都可能是靠校外補習獲得升學技能;沒錢補習請家教的學生,放
在不同的學校,影響就很大了。圖書館有多少書,對富裕家庭的影響,也會
小於經濟上較為弱勢的家庭。極端一點的情況是,較好的學校條件,對高社
經背景的學生沒什麼作用,但對社經背景弱勢的學生則影響顯著。如果這個
假說為真,那麼事情可能會變得跟建中校長或李瑞中的說法有一點類似,但
是在這個推論裡,我加入了一個更強的假設:具有社經條件優勢的學生,其
學業表現對學校資源較不敏感,社經條件弱勢的學生則不然。把這個推論推
到極端,明星高中裡面的弱勢學生會因為這些資源而向上流動,社經地位高
的則不會受到明星高中的影響,擺在哪裡都一樣。這些資源在極端的假設下
只對弱勢者有意義,因此菁英教育反而變成了階層流動的機制。這種推論有
多寫實呢?不知道,我們需要量化研究的支援。

故事並沒有講完。「明星高中只對弱勢者有意義」是一回事,社區化會對弱
勢者更好還是更壞則是另一回事。如果前面的假設不變,社區化前的明星高
中擁有較高的經費與較好的師資,那麼,社區化以後有兩種可能:要嘛就是
所有學校拉平,不然就是繼續維持不同學校間的差異。

如果繼續維持學校間的差異,那麼,結果就是能住在明星學校附近的人享受
較好資源,其他人免談。明星高中社區化前,有錢又會考試的學生進入明星
高中,享受對他們來講意義不大的資源;沒錢但會考試的學生也進入明星高
中,享受對他們影響蠻重大的資源。有錢但不會考試的學生進入資源沒那麼
多的學校,但是反正他們本來就有很多資源了,這對他們的流動機會影響不
大;沒錢又不會考試的學生,則在資源較為缺乏的學校,沒有家庭和學校都
無法給予足夠的培養。明星高中社區化後,有錢的學生進入資源較好的學校
,對他們來講沒什麼差;沒錢的學生,不管是否擅長考試,都進入資源較差
的學校。這對不擅長考試的人來講都一樣,對擅長考試的人來講,則錯失了
享受較好資源的機會。

如果能夠把經費與師資拉平,那麼,這些對有錢人來講不太重要的優勢資源
,面對的等於是「集中服務擅長考試的窮學生」和「平均分配給所有窮學生
」的兩難。說穿了,這一段假設的就是學校資源對社經背景優勢的學生影響
有限,於是分配正義就變成了社經弱勢者之中,會考試與不會考試的學生間
的問題。

呃,這好像仍然不太是社會流動的問題。


--


來源:http://thomasfpeng.blogspot.com/2009/04/blog-post_08.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