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kykissx(轉錄自作者個板)
今天和m聊到了Facebook的心理測驗。然後就談到我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講說:
「為什麼作者不喜歡心理測驗」。在此先撇開坊間流行的心理測驗到底有沒有
心理學上的效度與信度的問題,他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是:「為什麼你會覺
得心理測驗準?」
準,指的是一個點對到了某個點;不準,指的是並沒有對到那個點。所以,要
知道一件事準不準,是要有個參照點的。換言之,若你對自己全無瞭解,就無
所謂準不準,或者說沒有你自己「覺得」準,這件事情。而對作者來說,花很
多時間在測一個自己已經知道的事,是很浪費時間的事。我原本的理解就到
這,但m的看法,讓我有更進一步的想法;因為我仍沒回答一個問題:「除了
無聊,或是當作是一個話題來交流外,人為什麼要花時間去做一個自己已經知
道的測驗?」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這樣想,一來是其實人對於自我的認識其實是很模糊的,
還是透過不斷地對話、書寫來確認自己是什麼,因此「準」不像是「射飛鏢」
那樣,有個「明確標的」的,反倒比較像在調一個比較ok的廣播頻率。再者,
就是也許我們隱約知道有什麼,那是什麼;但我們缺乏精確地語言去描述那稍
縱即逝的感受,或是長久以來的狀態。語言的精確與細緻讓我們得以看見細微
的生命肌理,確認或安置一個不斷變動的自我。
至此的討論還停在相當個人、內心幽微的層次。但比較有意思的是m接下來說
的這段話:「心理測驗反映了一個我們假想的他人」。更進一步來說,心理測
驗不只是一種自我獨白的表述,還投射了一種被自己以外的他人認可的欲望。
意即─怎麼會有那樣一個人能說中我的心聲,除了我之外沒想到還有人比我自
己還要了解我?
所謂的「寂寞」在學理上指的是「無法透過社會互動來確認自己存在的狀
態」。什麼是自己呢?我的歡樂與悲傷、我的驕傲與怯懦,我的優秀與卑劣若
沒有那些我愛的人我恨的人、那些可有可無的人做為參照,那我是什麼?沒有
他們,那我們是誰?若世界上只有亞當一人,那他高嗎?那他聰明嗎?語言使
得我們可以把與他人的對話轉成自我對話,去設想一個非具體但卻指涉著所有
人的「概化他人」。當我做事時,我去想「人家」會怎麼看我?那個人家指的
又是誰呢?好像沒有指特定的人但卻又好像是心內的一個小民調中心定調了
「一般大眾」是怎樣的人,芸芸眾生是如何,我又是多像芸芸眾生,我又多不
像他們。
德國社會學家魯曼主張,追求自我認同,是我們對愛情─愛與被愛─有無比強
烈的最主要和最強大的原因。被愛的意思是被對方視為獨一無二,與別人不
同。換言之,「被愛」的意思是「被了解」。「被了解」的渴望是一個殷切的
呼籲:「請接受我的夢想,我的渴望,我的焦慮,我的恐懼,不需要更進一步
的理由,只因為對象是我」。若非他人的贊同,我懷疑這個自我只是虛擬的人
物,只是我的怪癖,只是我狂想下的產品。
事實上,我的願望自相矛盾,一方面,我希望自我是一個獨特而完整的個體,
而不是一堆我在「外面」時不停脫下穿上,每換一個地方就換一次的角色集合
體。另方面,知道幻想和真實的差距,沒有東西會因為我幻想而存在;真實存
在的東西,對別人和自我肯定都是一樣真實存在的。所以我越能成功地建立真
正獨特的自我,越需要社會肯定我的經驗。這種肯定似乎只能透過愛情取得,
至少乍看之下是如此。
自相矛盾的結果是,生長在複雜的社會,當大部份人類需求均以非個人方式來
滿足時,我們對愛情的需求比任何時刻來得深切。這也意味了愛情的包袱必然
沉重無比。(參考自社會學動動腦 p.111 & p.112)
想被人了解卻又不想被看透;想依賴卻又愛逞強;渴望安定卻又夢想遠方。
大概就是有點像這樣的內在張力(或是傲嬌)吧。
--
自己的人生必須由自己決定。我現在仍然這麼認為。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如此堅強,
只有在得到認同的時候,人才能夠變得更溫柔。
NANA 矢澤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