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White Cross  


(圖片來源:http://imgur.com/CUNzrlO)  

文/Albert Tzeng
 

到海德堡當晚,透過網路見證了八月三號凱道上震撼的畫面,輾轉難眠。次晨看了終場演說,
數度激動。稍稍沈澱後,決定放棄下午行程,為這一刻寫下筆記數則,輯為七節:(1) 不滿與
聲勢 (2) 正義的普遍意義 (3)「去政治化」的政治 (4) 和平路線的辯護 (5) 治療、啟蒙與消費
(6) 論述能量的缺口 (7) 煙火與焊槍。

時間有限,倉促成稿,加以海外資訊掌握難免偏頗。疏漏之處,尚祈雅涵。


一、不滿與聲勢

「二十五萬!?」 

昨天一下午轉了五趟車,晚上八點多終於見到在海德堡念書的琬晴,聊沒兩句問起凱道活動,
被告知參與人數時,心頭震了一下。 

才不過一週前,我曾在給1985 召集人的私信中質問: 

「你們真的對下週的出席人數這麼樂觀嗎? 一來下週新聞熱度已降,二來上次活動的看法評論
分岐,除非你們這次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議題設定,或是某種造勢,讓大家感受到足夠的急
迫性,否則我覺得,人數不那麼樂觀。 

社運出席有兩種人,一是組織動員,二是社會心理的浪潮,前者踏實,後者如流水。上次出席
者,相信九成以上是後者。流水民氣,豐枯有時,要能看勢而為。上次聚集的民氣,有特定因
素,若錯以為是聯盟的號召力,那或許是傲慢的錯覺…」 

不過後來幾天,隨 CF登場、「公民之眼」設計出稿、名人相挺、乃至八月一號在蘋果那篇
〈大破大立 痛改前非〉的論述,讓我感受到1985的能量,比我想像的更有為有度。適逢大埔、
服貿爭議延燒,民怨累積,又被吳易澄改編的〈你甘有聽到咱唱歌〉引爆,越來越多人在網路
聲援,聲勢反轉向上。而軍高檢在遊行前偵結起訴,引起的不滿,更有火上加油的效果。 

如果說民氣如流水,這大概就是山洪爆發。回想自己一週前的保守提醒,25萬,像是打了我一
巴掌,但很痛快!


二、正義的普遍意義 

看了803活動最後四十分鐘的演說,雖然某些陳述邏輯上太絕對(例如出現無數次的二分法),
但仍有不少令人擊節讚賞的地方。 

最讓人激賞的,是講者沒有壟斷匯聚的民氣,反而站到對「正義」更抽象的理解高度,質問
「我們對公眾議題的關心,是不是有太多的選擇性?」他將這股民氣導向大埔、服貿、核四等
爭議,並聲援當時在立法院僵持的社運團體。 

「你們記得嗎?就是今天,今天就是三年多前,那位大埔朱阿嬤的忌日,你們還記得她嗎?」
這話,想必像一聲雷在許多人心中炸開。不管1985在選擇日期的用心,或是後來發現的巧合,
都讓這場以「為仲丘送行」為名號召的運動,有了更普遍的意義。 

不過後來涉及到「程序」的抨擊,卻走進一個誤區。講者抨擊馬英九對「修法程序」的堅持,
指責服貿、核四等議題「不照程序」。講者可能沒弄清楚的是,馬政府目前處理服貿、核四的
方式,其實大致符合現行法令下的程序規範,所以不能說馬「選擇性的重視程序」。 

這裡的癥結,是現行政治程序不夠民主化,無法保障公民權力的實踐。而馬英九主要的問題,
一方面是他選擇性地以「尊重法律」為名,利用這些程序障礙,保障自己選擇的政治議程。二
方面是,對於引起民怨的法規,他未能展現出政治領導者的風範,引領制度變革。



三、「去政治化」的政治 

上次720公民教召,一些台派社運前輩延續之前「社運幼體化」論述,嘲諷1985選擇的「去
政治」色彩,認為無法成大事。1985顯然聽到了,並選擇捍衛自己「無關藍綠」的立場。這
次演講中,他們畫清與民進黨的界線,也重申公民凌駕於政黨的主體性: 

「我們期盼以後這個社會,是公民的白衫軍來綁架政黨,而不是公民被政黨綁架。剛才大家都
看到,很多不分藍綠的政治人物,都必須跟著我們的腳步走,剛剛有很多立委到了台下,我們
不讓他上台,他們必須跟著我們的腳步走,這就是我們公民力量的最佳證明!」 

不可諱言,這種與藍綠政治切割的定位,正是1985得以號召那麼年輕人站出來的主因之一。
這些二三十歲的青年,多數成長於藍綠惡鬥的年代,也厭倦於非藍即綠的邏輯。 

但其實,1985企圖「甩脫藍綠對抗框架」,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是一種對政治光譜的重
界定,對政治形式的新發想。這股政治力量,用「去政治」去描述,只是掉進把「政治」限
縮在「藍綠政黨政治」的想像力陷阱。 

只是當1985試圖甩脫過去政黨惡鬥的框架,「初期」付出的代價,就是對當前政治體制運作
的生嫩,雖然能成功舉辦活動,卻無法在當前的政治過程精準有效的施壓。例如在過去兩週內,
立法院有兩次開會討論「軍事審判法」,這麼關鍵的場合,卻不見1985動員組織介入,錯失
交鋒戰場。 

所以即便昨晚過後,有人持續看衰,也能理解。 



四、和平路線的辯護 

社運前輩們另外一個批評,是1985的溫良路線。關於這點,演講中一方面用「和所有現場朋
友的約定」做很好的交代,一方面也用「我們會不會再回來?我們下次回來會給它好過嗎?」
留下拉高抗爭的想像伏筆,是很好的交代。 

不過更重要的是,講者提到「在場有很多女性朋友、年長的長輩,甚至是母親帶著孩子出來。
現場有多少人是你這輩子第一次上街頭的… 我們有義務保護他們」。保障安全是一種負責,
而回歸根本,也正因為主辦方堅持這種保障,大幅降溫良族的「風險預期」與進入障礙,才
替這次公民行動廣開參與之門。 

而如我們所見,平靜冷靜的的二十五萬人,能發出的壓力,確實會發出不亞於激情衝撞的幾
千人。在這,我支持他們的選擇。 

1985最後跟其他社運團體喊話,「公民活動有很多種不同的形式…社運組織,也許方向不同、
訴求不同,但是我們相同的是,我們都是一群不冷漠、堅持理想的人。」看在習慣批判性地突
顯路線歧異,甚至動輒分道揚鑣的台灣社運圈,這種告白或許有點天真,卻至少,透露了一種
兼容並蓄的氣度。



五、治療、啟蒙與消費 

這場活動最大的成就,大概是一種「集體治療」。 

一方面,眾人前所為見的聲勢為仲丘送行,讓洪家人能確信,仲丘的死,有了歷史性的重量。
雖說悲痛難免,但這是一種對於在世者的療癒。 

二方面,這也是對七月以來,在一系列爭議事件中倍感痛苦的台灣民眾,一種集體療癒。昨夜
在景福門四周的二十五萬人,一起歌唱、一起出氣,一起用每個人的現身與手機的光,照亮彼
此內心,也照亮更多在電視機前、在電腦螢幕前見證的我們,讓每個人確信,台灣社會的良知、
正義,還在這裡。先不論能促進什麼改革,這就很有意義。 

也有人提到,這次運動在青年公民啟蒙上的教育意義。 

確實,正因這場活動的「非專業」、「去政黨」的鄉民特質,因為前述「和平非暴力」的路線
定位,使其更能號召出許多傳統政黨、社運團體難以召喚出來的公民,第一次響應實踐街頭抗
爭。「我們站出來,我們就改變了我們自己」,這種現身與參與必然有內在轉化的力量。 

在這個意義上,1985 的運動,跟先前有名媛藝人加持而更熱絡的反核運動一樣,都透過透過
抗爭的「去典型、綜藝化、嘉年華化、溫和化」來降低參與門檻,擴大了「街頭抗爭」實踐者
的社會板塊。 

不過這種過程,似乎也有代價。 

最大的代價,就是為了增加動員、降低參與門檻,活動本身越益創意花俏,訴求論述卻走向
「淺碟化」。整體效果雖然壯大的「運動」的規模與可看性,卻不免將之從一個旨在促成政治
改革,可能枯燥、危險、悲壯的集體「政治行動」,轉變成一種壯觀、安全,並能讓人能去參
與、觀看、體驗、感動,並集體情緒中成就某種偉大感的「消費對象」。 

「我很討厭現場有些人,根本搞不清楚在抗議什麼,只是過來打卡、拍照,覺得很酷很興
奮,」聽一個朋友轉述在場者的抱怨。這些「追隨壯觀的泡沫」,正式這種運動消費性的註腳。 



六、論述能量的缺口 

上次在720活動的討論中,我提到「聯盟提出的行動訴求,措詞略呈空泛,在制度改革部分著
墨也有不足。」兩週以來,他們顯然有吸收社會各界的建議,先在八月一號撰文指出軍中文化
的積弊,以及軍方未能落實國防二法的精神。緊接著登場的803行動,也提出「調查歷年冤案」、
「承平時期廢除軍審」等主張,擴大訴求格局。 

格局拉大了,但是訴求主文讀下來,仍有不少或許還須斟酌微調的敘述,對於落實上的法律細
節也待其他人協助補充。而聯盟前後發言立場,也偶有核心價值模糊的問題。而正因在實質政
策博奕上的深度有限,江宜樺才能用四點回應,輕巧承接二十五萬人背書提出的訴求壓力。晚
會結束眼看江魁出招,1985至今也沒能有效回招,還須勞動其他人奔走提醒這四點的陷阱。 

我想到1985聯盟的草創之初,初次聚會的39人,分別分成媒體、文宣、活動、糾察四組,也
難怪在廣宣與活動上交出漂亮成績。但相對而言,我常想為什麼沒有類似「議題組」「論述組」
或「政策策略組」的編制?若以政策改革為目標,這就像是一家行銷公關亮眼,但是不重視產
品RD生管的公司。這種公司很會賣東西,但賣出去的,卻不見得耐用。 



七、煙火與焊槍 

走筆至此,我有時覺得八月三號的活動像是看見一場璀璨煙火,壯觀、華麗、感人,有療癒效
果,也團結了許多觀看者的情感。但若以政治改革為標,這場運動在論述上 的深度限制,以及
在政策交鋒上對當前政治程序的陌生,都欠缺精準的火力。 

比較起來,傳統倡議型社運團體對議題持續研究,對政治過程緊迫盯人,若以用火為喻,比較
像焊工。焊工平實、辛苦、需耐高溫,但能以有限的燃料產生精準的火力,焊在關鍵的節點。 

這種對比,並不是說1985的運動無效。當你匯聚龐大人氣,就像降龍十八掌打過去,認穴不
準無妨,也會構築壓力讓政治人物擠出一些東西。但只是相對於社會動員能量的政治效果,前
者是很粗放的,後者則相對精緻。 

1985聯盟似乎隱約察覺到這種不足,所以當晚說到「我們很努力策劃這個活動,但是我們不
是專職的社運團體,我們只是來自各個領域、為了共同理念聚集的夥伴,因此整個活動中必定
還有許多瑕疵,我們在此深深向大家致歉...」 

這段自白,展現出一種謙卑的柔軟力量。 

只是,就像青年優惠貸款,這種訴求於青春業餘的同情,一輩子只有一次。週六過後 1985有
人也在問,未來要如何將這股民氣延續成穩定監督力量? 

大方向上,我怎麼想,都無法迴避「組織化」一途。近者,釐清核心價值,成立某種公民議題
動員平台,甚至延伸特定議題的倡議/關注團體(如軍中人權監督小組),遠者,實不應迴避
思考正式組黨,填補當前政治光譜缺口的想像。 

不然,1985很快就會發現,只有在他們的街頭主場,藍綠政治人物會跟著他們的腳步走。晚
會落幕,連他們走到哪都看不見。 

只是回頭一望,過去企圖跳脫藍綠對決者眾矣,例如泛紫聯盟、紅衫軍、第三社會黨、橫跨左
傾知識群中從統到獨的光譜,卻無一能延續其政治氣候。當中的比較分析,以及對於白衫軍的
意義,有太多超過目前能談的。 



致謝:我要特別謝謝在海德堡大學念 transcultural studies 的李琬晴。彼此素昧平生,僅
在臉書相識,就慨然提供自家住宿,出借單車,還在我抵達當天帶我去超市採買生活用品,讓
我得以省下大半天安頓時間,撰寫這篇筆記。



來源:http://tinyurl.com/lfxel2v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