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Hanason (原文來源)
「你很過分耶,最近你對我很兇,對我開始變得沒耐心,你知不知道你這樣讓我覺得孤立無援…」
深夜的公館汀洲路,她的聲音穿透了整條街,也貫穿了他的心扉。
「…」他沒有回答,只是靜靜的看著她。
正如同大部分的男生處理衝突的方式一樣,他選擇一語不發(Chang and Lu,2007)。
「你為什麼都不懂我的心情?為什麼!!為什麼!!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天阿,好刺耳的話啊!
他什麼也沒說,只是邁步向前,給她一個深深的擁抱。
她的手捶著他的胸口,由大力變小力,聲音由嘶吼轉啜泣,
在一旁的我頓時覺得,擁抱真是聰明的舉動,要是我也早一點了解到就好了。
一些傷害關係的行動,常讓我們誤解,以為對方已經不愛自己,不重視此關係了。
然而,有些時候,這只是一種幻覺。
許多戀愛或關係的書都教我們擁抱很重要,卻常常沒有告訴我們擁抱為什麼重要。
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生來需要身體的接觸,這種基本的需求幫助我們度過孤獨和寂寞。
(Harry Harlow, 1958)。<註一>
另一個原因是,在擁抱的同時,我們感覺到愛與被愛的需求(Horwitz, McLaughlin, & White, 1998)。
或者,藉由擁抱,我們發現自己是被了解的(Brennan & Shaver, 1995)。
雖然實際上男孩可能只是因為多年的戀愛經驗,或是看過一些教戰手冊,
反射性的抱了她,但她感覺到,這世界上還有一個人接受著,
完整、全部的她(儘管這可能只是她的「以為」)。
或許你會說,片笑耶,我每次抱都被推開,或更生氣。
那麼心理學家會告訴你,那可能是因為你不清楚她是哪一種依戀型的人。
( Feeney, 1995; Field, 1991; Kobak& Sceery, 1988)。
她會推開你,可能是因為她是逃避或矛盾依戀(avoidant or ambivalent attachment)的人,
很想要你的愛,卻又怕受傷害,假裝推開,內心卻又想要你回來的矛盾心態。<註二>
曾經有一個女朋友是焦慮型依戀(anxiety attachment)的人,
幾乎每天和她相處都會吵架,而且總是吵很久。
因為當時的我不懂,處理衝突的第一步是處理情緒(陳皎眉,2007),而直接跳到講理。
許多時候你的困難她知道, 她只是需要一個安慰或擁抱(林以正,2009)<註三>。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這樣的擁抱並沒有讓對方感受到誠心,只是交差了事,所以沒有效。
吵架其實很是傷的,但也是改變的開始。
最近,美國麻塞諸塞州(Massachusetts)通過4000名已婚男女進行一項調查,
報告得出的結果是:32%男性在跟妻子吵架時,會將心事與不快完全掏空說出來,
女性則只有23%。這項報告指出,女性保持緘默或忍氣吞聲,對健康造成的傷害很大;
自我保持沉默,可引發抑鬱症、心臟疾病、厭食症等。
調查也顯示,那些經常保持沉默,不愛跟丈夫吐露心事的妻子,
較那些時常向另一半抒發心中不滿的妻子,前者的死亡率高出4倍。
只是,怎樣讓對方感覺到,你是有意願解決衝突的呢?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的是,
大部分關係中的衝突都發生在我們不重視雙方的需求,而只從自己或對方的立場出發。
「她都沒有替我想過,我累了一天,想休息,還要我陪他聊天,一聊就是半小時以上。」
那麼你有沒有想過,她是因為很愛你很想念你,只是她不清楚,這樣的行為會讓你感到窒息。
「我不懂,在關係中都是我在付出與維持,他究竟做了什麼?」
那麼你有沒有想過,會不會是你所付出的從來不是他需要的,所以你需要的他也未曾給過你?
維持關係的第一步,就是試圖了解對方的「內在動機」(internal motivation)。
他離開座位倒水,可能是因為口渴,也可能是因為要逃離與你相處時的緊張氣氛,
更可能是,他試圖解決彼此之間的問題,只是他需要一個獨處清醒的腦袋。
而你卻可能誤以為,他想要逃避,不願面對此問題。
事實上國外的研究也相信,逃避會傷害彼此的關係。
(Bushman,1999; Rusbult, C. E., & Zembrodt, I. M. ,1983)
真的是這樣嗎?
在台灣的研究卻顯示,面臨衝突時男性的逃避行為會讓自己過得比較好,
讓女性感到很難過,女性的逃避卻與彼此的關係滿意度無關。
(Chang and Lu, 2007; Cheng, 2009)。
而且,更多時候我們甚至不知道,對方是真的不願意面對問題,
還是他只是不了解問題,或是不知道從何著手處理?
為什麼相愛的人卻又要為愛而紛爭?
又為什麼最心愛的情人傷害彼此最深?
那是因為,許多時候我們只看到行為的表面,而忽略了深層的動機。
愛有許多種表達方式,
有些方式甚至相當不合宜到難以讓對方感覺到那份愛,於是爭執或傷心就隨之而來。
William Glasser(1994)認為,所有我們在愛中所做的好事壞事瘋狂事傷人事,
都是為了滿足我們內在那股的強大動機,當然,也包含我們進入這段親密關係本身。
這不是廢話嗎,哇馬災訝是內在強大的動機驅使的,
(好歹大家都嘛聽過佛洛伊德,都聽過他的本我自我超我與心理動力論),
但是這些動機是什麼呢?
自我決定論(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 e.g.: Deci & Ryan, 2000 )
認為人有三大基本需求,而Gary Chapman(2002)
更具體在戀愛關係中區分五種人的基本需求。
1.「愛與被愛的需求」
這是最原始的心靈需求(Baumeister and Leary ,1995)。大部分的行為,
不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幾乎都是源於此需求。
(你可以花三分鐘回憶一下你今天所做的事情,
有多少其背後真正的動機就是為了滿足此需求)
正因為我們是如此的渴求和需要愛,
在追求愛的同時我們也常常忽略要好好的表達或接受愛,無意間傷害到彼此。
他轉身離開,用力關起門來,甚至生氣,可能是因為他在乎妳。
她歇斯底里,情緒化,看似不可理喻,可能是因為她捨不得你。
他也知道不該怪你,但是這時候她只想找人發洩,傷到你,他比你更難過。
2.「自由的需求」
「哈,我覺得這樣單身的自由感覺很好…」前一個女朋友在分手後跟我說這句話時,
我真是哭笑不得。當時我真的很不能理解,明明在一起的時候,
我並沒有把對方綁很緊,甚至還常常忙過頭,她何以如此覺得?
一個簡單的原因是,當我的存在可有可無時,我的特殊性不夠時,<註四>,
這層男女朋友關係就變成moral burden了,
(John Lydon, Tamarha Pierce, and Shannon O'Regan,1997),
陪在我身邊滿足不了被愛的需求,
想跟別的異性相好卻又覺綁手綁腳,離開我當然感覺空新鮮好自由。
一開始她的世界幾乎是繞著我旋轉,為什麼後來我的存在會變成可有可無呢?
這個問題跟下一個需求有關。
許多女孩擇偶條件都是:「對方要某種程度上讓我崇拜」
莫非是她不再崇拜我了?
真正的原因是,她不能一輩子崇拜你,她需要實現她自己,而你的任務是支持她。
3.「追尋人生意義的需求」
Heine(2009)在香港中文大學演講時曾舉一些實驗,
發現讓受試者感到自己生活空虛(問他一天上網與念書的時間比,
並告訴他是受試者中最懶惰的,給他看相當無聊的書等等)時,
他們會試圖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來填補他們的空虛感(如捐錢)。
同樣的,如果在關係中你的伴侶在自我實現時(讀書,工作,追求夢想),
你無法支持她,那麼他為什麼要留在你身邊(Deci & Ryan, 2000)?
4.「娛樂的需求」
「我覺得,我好像漸漸對你沒感覺了。」
第一個女朋友說出這句話的時候,眼淚掉得比我還快。
她難過的不是放棄我放棄愛,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自己的感覺打敗。
為什麼會變得沒感覺?是我變糟了嗎<註五>?
「天氣好好,我想出去玩,打給所有的朋友,
他們都說,我可以打給你,但你一通電話也沒接。」
當時的我在一邊打怪練功衝裝備,接到她終於打通的家裡電話,
望著被我丟一邊附載無限多通未接來電的手機螢幕,幾秒鐘之間,
我才發現,為了我自己的需求,而犧牲了對方類似的需求。
關係開始變得乏味,絕不單是時間造成的,
更多的因素是,自己漸漸變得忽視了關係,
或是忽視了對方的需求,只想到自己,而造成的。
5.「心靈安適的需求」
每次我問女生,她們覺得一個男生對象最需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與研究一致地,不外乎可靠穩重與幽默風趣,
前者其實就是安全感(當然我也聽過「能包容我任性」的答案)。
以前每次談到「安全感」我就舉雙手投降,因為我根本完全像是個小孩。
不過,後來我發現大家都有這種特質,只是每個人能給伴侶的安全感有所不同,
有的人可能喜歡謹慎,有的人可能覺得有主見很棒(Iris, 2003),
有的人認為能拉自己走出悲觀的漩渦的另一半才是理想的(Amy, 2008)。
我們在關係中的任務除了培養一些具有安全感的特質之外,
更重要的是,找尋那個「喜歡彼此所能提供的那種安全感」的人。
為什麼我們這麼重視安全感呢?
因為相對於西方的享樂主義,我們更傾向追求心靈的安適(see also李怡真,2009)。
「為什麼你會跟他在一起這麼久啊?」
「因為跟他在一起的時候,我覺得心情很平靜穩定。一種安心的感覺。」
如果你能讓對方有這種感覺,
幾乎是能長期維持相當高的關係品質了(Cheng, in press)。
還有一種說法是,這個世界刺激如此複雜多樣,我們在五光十色的動盪生活中,
當然需要一些心靈可以停靠的港口,
而我們所愛的人(家人,情人,朋友),如果能滿足我們這些需求,
我們將能活得更順利,走得更穩健。
一言以蔽之,發現對方行為的真正動機,
並試圖滿足彼此的需求,是維持長遠關係的不二法門。
你或許會說,每次都說得比唱得好聽,但很難做到,
因為知與行才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忘記誰說的了…)。
套一句我老闆在演講<繁花如何再生繁花>中的話,
重點不是這些努力最終有沒有效,而是你有多努力在從事這些努力。
況且,在念了許多書與經歷許多事之後才發現,
如果能早一點知道這些知識與概念,儘管不見得能樣樣做到,
儘管還是可能分手,分開後的關係也許會比現在更好。
畢竟,試圖在彼此的需求中找到平衡這個努力本身,
就足以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抱歉許多東西再講一次文章會變很長,有些大家也看過(已經很長了),所以附上一些註解:
<註一>有關身體接觸的效果可參閱「七夕的本質」一文
<註二>很遺憾地,目前心理學家對於這類的人捕捉得並不甚完整,
不過有關依戀理論可以參閱「親密關係與依戀二」一文
<註三>社心課提過類似概念,也可以看講稿:「繁花如何再生繁花」
<註四>「every time you go away」
<註五>「為什麼妳要離開我(或最大石頭悖論2)」
<其他>有關米開朗基羅效應,可看「我們能走很久嗎?」一文
--
部落格相關文章:
[相處] 夫妻爭執的文化與體制性原因
[談愛] 我的好友劈我,為甚麼?
[好課] 男人,你為什麼結不了婚?
[談愛] 愛情與書包:期中吵
[男女] 你是單細胞或藍綠藻?
[小記] 不離不棄是天下至愛
[親育] 政治,無所不在
[好問] 我願意 v.s 我同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