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2011.05.20 03:13 am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是國內近年最重要的高等教育補助計畫。此計畫的審議結果於4月1日公布後,
引發各方關注。在申請的30所學校中,僅有12所大學上榜;獲得高額補助的學校自然額手稱慶,所獲
補助金額不符預期的學校則大感委屈,向隅者更是埋怨教育資源分配不公。
此一計畫是教育部於2006年推出的「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的延續;以下將這兩期
計畫統稱為邁頂計畫。計畫一期五年,總經費500億元,故一般人又以「五年五百億」計畫稱之。台灣
的大學數量在1990年代後期開始快速增加,但全國教育經費的增加卻遠遠落後,因此大學一直苦於經
費不足。邁頂計畫的補助對大學正如久旱後的甘霖,所以各校無不卯足全力爭取。
邁頂計畫實施五年來,的確產生了一些成果,但也製造了許多新問題。首先,這個計畫以其訂定的標準,
強勢主導了大學的發展方向。例如該計畫注重量化的績效指標,結果造成許多教授衝刺論文數量,但卻
不顧及論文品質,甚至完全忽視了研究的目的與價值。又例如該計畫強調大學排名,於是各大學每一年
都設法「強化」或「美化」各種評鑑指標,以求排名進步。這些都使得學校越來越重視短期績效,而輕
忽了許多需要長期積累的基礎工作。
為了爭取績效,各大學還積極網羅著名學者。以台灣現有的大學薪資結構與制度,根本無法與外國學校
競爭人才;這些頂尖大學雖然打不過外人,但是打自己人還是綽綽有餘。於是排名較高的甲學校就去挖
乙學校的頂尖學者;乙學校無力阻擋,遂轉而去挖丙學校的好學者。幾年下來,挖角之風改變了各大學
的教授組成,卻完全未能提升台灣整體的學術社群,甚至破壞了學界原有的多樣性。邁頂計畫還產生了
許多其他問題,無法在此盡述。
政府總以為透過由上而下的指導,可以產生卓越研究,所以明訂目標,要求大學設法達到目標。這種作
法就像道路工程發包,起迄點已定,剩下的只是由大學提出施工計畫來競標各段工程。過去多年的經驗
早就告訴我們,這是一條失敗的道路。卓越研究應該是由下而上,慢慢養成的;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優
勢與長處,研究本身又有其在學術社群與社會環境中的脈絡,不可能憑空產生。不考慮這些優勢與脈絡
之下所推動的研究,就像空中樓閣,註定失敗。
更嚴重的問題是政府這種由上而下的指導思維。我們的教育部對大學從學費、開班、招生人數與教師授
課時數等,早就無所不管,如今再用邁頂計畫建立各種量化指標,將大學的研究與發展也都納入控管。
自此江山一統,台灣只剩一所「教育部大學」,現有各大學只是分校,不再有任何特色。
政府當務之急就是要徹底揚棄過去的錯誤觀念與作法。推動研究與追求卓越本是各大學的責任;用特殊
計畫(如邁頂計畫)去追求這些目標,當然產生特殊指標,反而扭曲了大學的發展方式。政府應該讓
「五年五百億」這類計畫回歸常態補助,按照各大學的整體研究能量分配經費。具有較大研究能量的學
校自然會得到較寬裕的經費,但卻能自主的發展自己的專長與特色。假以時日,這些大學就有機會成長
為真正的國際一流大學了。
政府千萬不要小看這件事,以為只是高等教育界的內部爭議。台灣的大學若都照著「部定標準」打造,
大學將不再具有多樣性,也會慢慢喪失創造力與生命力。當大學出現單調死寂的景象,我們的社會也就
不必再侈談創新與創意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