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andel    

推薦序1

文/南方朔(評論家)
 

經濟需要重建它的哲學基礎!

  哈佛著名學者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繼《正義》這本力作後,又出了《錢
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這書出版後,不但在美國引發廣泛討論,也在全世界造
成巨大迴響。它是金融海嘯後,美國學術界對「經濟學哪裡錯了」這個議題,迄至目前所有作
品裡反省最深刻的一部,不但專業的經濟學界值得注意,就是關心公共事務的一般讀者也應詳
讀。
 

  金融海嘯後,人們對經濟學的反省日增,並對當今主流經濟學給了「自閉經濟學」
(Autistic Economics)的稱號,原因乃是,人們已察覺到,當代主流經濟學雖然將其主張隱
藏在所謂的價值中立的市場之下,但它其實是一種最強大的意識形態。經濟學自閉在市場的迷
思裡,於是錯誤頻頻,並積小而成大,金融海嘯其實並不只是少數政府官僚及華爾街肥貓惹的
禍,而是整個主流經濟學在自閉裡惹的禍。

  對當今主流經濟學有理解的都知道,經濟學以前被視為一種綜合性的社會科學,但自一九
八O年代後,市場效用論抬頭,它認為偏好的選擇所形成的市場最為重要,這種市場理性具有
非意識形態、合理及效率等特性。我們不能否認,這種市場理性對純粹的商品服務的確有效,
但這種效用主義的市場論在壯大後,它的那隻手到處亂抓,遂出現市場學家抓家庭問題、社會
問題,甚至政治問題及國際問題的學術亂象。

  將一切問題視為市場問題,它其實已不明言的視這些問題都是可自由買賣的問題,也等於
是說這種思考方式已肯定了金錢的價值優越性。這也等於不明言的確定了「有錢就無論什麼都
可以買」的邏輯。但這種貌似價值中立的思想方式正確嗎?桑德爾的這本力作,就是以非常清
晰的條理,一步步解開了這個經濟思想之謎。

  在這本重要的著作裡,桑德爾教授一開始就從付錢找人排隊,以及付錢可以優先插隊說起。
一個人潮擁擠、大家排隊買賣的地方,一條交通堵塞、車子大排長龍的公路,當人們把這種擁
擠視為一種經濟現象,有錢的人付一點錢找人去幫他排隊或付一點錢去購買排隊權,這種用錢
購買一點小特權,許多人都認為只是小問題,沒什麼大不了。問題是,這種擁擠可以視為是一
種市場現象嗎?可以用金錢來解決嗎?從這種最小的用一點錢買個小特權開始,桑德爾教授即
展開了他的大論述。

  他指出,把一切都視為市場、都用金錢來解決的思考方式,其實已淹沒了整個世界。人們
坐牢,多付一點錢即可住進待遇較好的牢房;西方有些富裕的夫婦要找代理孕母,於是根據市
場法則,印度遂出現代理孕母的行業;近代為了地球環境的保護而出現碳權的概念,有錢的公
司及國家即可購買別的落後國家之碳權,這等於是有錢即可買到汙染的大特權。這種有錢即可
無所不買的現象,近年來一直在擴大之中。有錢可以買到獵殺珍稀動物之權;有錢可以買到入
學權;有些公司幫員工投保壽險而受益人是公司,這意謂了可以買別人的生命權。前幾年主流
經濟學家還在鼓吹毒品應該市場化,因為毒品非法化就會造成毒品的黑道化及犯罪盛行,市場
化即可防制黑道的擴大。

  因此,市場化一步步加深,市場理性已日益的走到了非理性的反面層次。最後是市場的非
理性日益加深,市場更向金錢傾斜,最後造成了市場的內爆。只是這個問題最大的部分不在他
的這本書討論範圍之內。本書集中在市場經濟造成了市場社會這個中層的層次,不涉及總體的
宏觀層次。

  本書已清楚的指出,當代經濟學已走向了反道德、反正義的偏差路徑。本書最有趣的乃是
他在申論部分,已提到近代經濟學的許多怪異話題。例如近代經濟學家辯稱,人們的送禮是一
種不合經濟效益的行為,因此最好不要送禮,乾脆直接送錢。主流經濟學家完全無視於送禮行
為有許多感性因素,他們的用錢來代替送禮,已顯示他們在思想上的偏差。再例如近代市場經
濟學還自認為血液是個市場,因而他們主張血液的自由買賣,反對捐血的義行。但實施的結果,
乃是美國血庫的血液品質最差,血荒最為嚴重,反而是鼓勵及贊助捐血的英國,血液品質最佳,
血荒也不嚴重。由這些怪異案例,可見用市場角度看問題,偏差是多麼的嚴重。因此桑德爾教
授遂指出,經濟學已應重新恢復市場及公平正義等問題的討論。人們一定要知道,市場論有其
限制,並非什麼都可以用買的。

  因此,由這本《錢買不到的東西》,我就想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偉大的德國思想家
希穆爾(Georg Simmel)所寫的那本怪異鉅著《金錢的哲學》。該書是近代哲學家討論金錢
問題的第一本大著作,它指出金錢最先只是商品交換關係的一種媒介,但到後來它日益壯大,
媒介反而成了主體,成了主宰,最後是它擴大了財富的積累,也改變了社會。無論什麼都可以
買,無論什麼都可以賣,這就是所謂「金錢的異化」,金錢可以買出貪汙腐化,可以賣出種種
荒淫敗德和混亂。人際關係有許多是感情、是道德,是對公平正義的嚮往,以及對更好社會的
追求,這些東西是絕對不能買賣的!

 

--

還有什麼東西錢買不到   

推薦序2

文/張鐵志(作家)
 

當所有我們珍惜的事物都能被買賣

  現在什麼都可以賣了:

  西方人到印度尋求代理孕母的服務,醫師的手機號碼讓病人可以獲得特別照顧,碳排放的權
利,身體部位出租作為廣告看板,美國國會聽證會的排隊有專業排隊公司,或者紐約中央公園的
免費戶外劇場也有人付錢請人排隊。

  這是桑德爾在本書的一開始所舉的一些例子。

  這些是趨勢。在此之前,人們是在為許多公共服務的商品化而鬥爭:醫療、教育、失業照顧
等—一個國家的進步程度,是取決於這些公共服務去商品化的程度;或者說,福利國家其實就是
要讓許多社會服務去商品化。

  在冷戰結束後,市場自由主義取得了至高的榮耀與霸權。這不只是科技力量或全球化客觀因
素的結果,而是國際組織如IMF、世界銀行,或者財團資本的共同塑造,把一九八O年代以來的
新自由主義革命推到了高峰。

  到了二OO八年的金融危機,主流媒體赫然發現市場失控了,開始質疑市場至上論和新自由
主義,甚至發現原來馬克思是對的。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人們依然義無反顧地把許多東西放到
市場上販賣。

  桑德爾指出,有人認為市場凱旋論的道德低落是因為過度貪婪,所以解決之道是遏止貪婪,
但他認為這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為「市場以及市場導向的思考延伸到傳統上由非市場基
準所規範的領域,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大的一個發展。」

  到底一切都可以賣有什麼不好?

  桑德爾指出,商品化的問題在於:一、不平等,二、腐化。

  就不平等來說,當錢可以買的東西更多(也就是當更多事物商品化),當富裕的優勢不只是
購買奢侈品,而是購買政治影響力、醫療、教育、居住,那財富分配就變得非常關鍵,因為這會
影響到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的基本權利和生活尊嚴。

  除了市場的不平等效果,把生命中各種美好的事物標上價格,有可能導致其腐化或墮落。試
想友情可以買賣嗎?榮譽可以買賣嗎?

  人們當然知道不是什麼東西都能賣。我們不會容許兒童被買賣;或者我們反對奴隸制度,是
因為這是把人類視為可以在拍賣會中交易的商品(但我們卻可以接受勞動力作為商品)。我們也
不容許選票可以被買賣,除了這是讓政治競爭不公平,也是因為這代表公民責任的腐化。

  上述是明顯的例子,但是桑德爾要討論比較有爭議的例子,例如每年夏天紐約中央公園都有
莎士比亞劇場免費演出,總是大排長龍。(相信我,我曾經早上六點去排隊。)晚近開始有人付
錢請他人幫忙排隊,這是對的嗎?對市場自由主義者來說,這是自願性的交換,沒有問題。問題
是,免費演出的意義是要讓好的演出有機會讓所有市民看到,不論富有或貧窮,是城市送給市民
的禮物。一旦排隊倫理被商品倫理取代,就會完全破壞原始的意義,就是一種腐化。同樣的,去
國會聽證會也是公民的平等權利,一旦排隊變成可以出賣的商品,參與聽證就將成為有錢人的專
利。

  因此,市場是有道德邊界的。什麼樣的事物可以被買賣,代表了人們認為這些東西被視為商
品或是可藉以獲利的工具是正當的。所以,事物的商品化與否,是一個道德與政治問題,而不是
一個經濟問題。

  作為一個政治哲學上的社群主義者,桑德爾的核心關懷是,事物的商品化會侵蝕我們所珍惜
的某些價值,市場會破壞道德與共同體的價值。「市場掏空了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辯論」。因為市
場不會去問,某些東西被買賣是否是道德的。但如果我們不去進行道德討論,並且全力擁抱市場,
後果就是讓公共論述失去道德和公民的能量,並且導致科技官僚主義的管理統治。

  我想更進一步談當市場進入公共領域。

  首先是公共空間。為什麼我們眼前所看到的世界—不論是在公路上、在商業大樓外、在演唱
會的舞台旁、在計程車的後座,在捷運(公共運輸!)車廂的裡裡外外—都是被金錢製造的廣告
所占據?為什麼資本可以決定我們每天眼前可以看到什麼?所以,在西方有所謂的文化干擾行動
(culture jamming),去惡搞修改那些巨大的廣告招牌,以抵抗我們日益失去的公共空間。

  另一個「公共領域」是媒體。在台灣,威權時期是政治在控制新聞,但民主化後,是媒體把
新聞版面或電視新聞時段大量出賣:從餐廳到上市公司,從台灣政府部門到中國各省市政府。雖
然前年立法禁止政府進行置入性行銷,但是商業性業配仍然充斥在各新聞媒體。這不只意味著我
們所認識的世界是被這些企業所挾持,也代表新聞的價值以及媒體與讀者之間關係的「腐化」
(用桑德爾的語言)。因此新聞媒體,作為一個有意義論辯與資訊提供功能的公共領域,作為監
督企業或公權力的批判者,已經逐漸消失,並在民眾眼裡逐漸失去了可信賴性。

  更大的公共領域當然就是我們的民主。美國當前一個爭議的議題,是兩年前最高法院說,企
業可以買電視競選廣告,因為這是言論自由的範圍。這是最典型的市場自由主義的外衣:他們相
信市場是個人自由的前提與表達,所以競選廣告是一種自由的表現,所以可以不在乎平等問題。
如果金錢在一個民主體制扮演重要的角色,亦即如果競選廣告或競選費用是不受管制的,這就侵
蝕了政治民主所預設的政治參與的平等精神。

  而政治不平等和經濟不平等有強烈關係。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等極端市場自由主義
者相信,經濟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前提,但是資本主義下,個人的經濟自由(意味著政府管制和介
入少)必然意味著社會的不平等,而社會的不平等會轉化成政治的不平等,因為有錢者可以購買
更多的政治影響,進而設定有利於他們的政治規則(如為富人減稅、反對擴大社會福利),於是
會更進一步擴大經濟不平等。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里茲在今年新書《不平等的代價》
(The Price of Inequality)所描述的美國:經濟不平等既是政治不平等的原因,也是結果。

  桑德爾在本書最後,提到「空中包廂化」(skyboxification),亦即有越來越多球場蓋起
高級的空中包廂。反對這種現象的人認為,觀看球賽是一種公民參與的集體活動,人們在其中一
起緊張、一起歡呼,而在這過程中對這個社區、城市、國家產生集體情感與認同。但空中包廂的
趨勢卻讓這種公民活動產生區隔化—這正是當前民主體制主要問題的最佳比喻。

  桑德爾說的好,民主「並不需要完全的平等,卻需要國民能分享一種共同的生活,重要的是
背景和社會地位不同的人能在日常生活中相遇,因此這樣我們才能學習克服彼此的差異,才會在
乎共同的利益。」但是,在這個貧富益發不均的時代,把越來越多的東西商品化,只是讓富裕者
和收入較少的人過著越來越隔離的生活,彼此越來越不理解。想想看我們的現實世界:有錢人和
一般人是住不同的區域、上不同的餐廳、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我們真的成為隔離且不平等的兩
個或多個社會。

  簡言之,過度市場化不但破壞民主預設的政治參與的平等,也傷害了民主賴以為基礎的某種
共同目標,乃至社會團結。

  「說到底,市場的問題其實是關於我們想要如何共同生活的問題。我們想要一個一切都可待
價而沽的社會嗎?抑或社會上還是有某些道德與公民性的財貨,是市場不會尊崇,但是用金錢買
不到的?」或者,當所有社會關係(乃至政治)都被市場化,都如此不平等時,民主生活還有可
能嗎?

 

來源: http://tinyurl.com/9porw88



註:(影音版)


Michael Sandel 全程兩小時演講@台大, Dec 2012

(為官方正式拍攝帶,已含翻譯。可跳至10:02教授進場後開始播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wghome 的頭像
    twghome

    The Chosen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