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tinyurl.com/cxaf532)
「我輸給了脆弱,但我贏回了我的人生。」
--
文/Threath
看完TED演講後的摘要心得,碰巧的和派特的幸福劇本的劇情有所重疊,分享給大家。
原文連結:
http://st-threath.blogspot.tw/2013/03/lose-to-vulnerability-but-win-life.html
--
最近開始看TED被看過最多次的演講們,其中有一個演講它的名字叫做『脆弱的力量』,
在看之前完全不知道這個演講到底要說什麼,但看完之後我的收穫很深。
演講其實跟『脆弱的力量』沒什麼關係,它主要在講,
或許我們不該強求自己變成完美的人,相反地,我們該擁抱自己不完美的地方。
(由於演講涵蓋的內容很多,因此我覺得講者有些地方雖然有講到重點,
但邏輯沒有串在一起,文中我就用自己的理解去講述了。)
演講連結:
http://www.ted.com/talks/lang/zh-tw/brene_brown_on_vulnerability.html
--
講者Brene Brown生來是個很要求自己的人。
當別人覺得 "Life is messy, live it"(生活生來就是一團亂,接受它吧),
她則會說 "Life is messy, clean it up."(生活一團混亂,那就想辦法把它整理乾淨)。
她曾經做過一個為期一年的研究,研究人們害怕、羞恥背後的原因,
想要找出這些人們脆弱的因素,並且協助人們解決這些心理問題。
她指出,人們的羞恥和害怕其實都出自於一個原因,
那就是害怕失去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就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
-- 愛與歸屬感。
我們害怕自己不夠好的那一面被發現後,別人會覺得自己不再值得被連結,
不再願意跟自己說話、不再願意和自己交朋友、不再願意愛自己。
當我們犯了錯,我們覺得羞恥,因為我們害怕會因此失去連結的資格。
當我們越害怕失去,就越會產生「我還不夠好」的想法,
不夠瘦、不夠聰明、不夠有錢、不夠漂亮...
這樣的害怕,看在 Brene Brown 的眼裡,就代表著脆弱。
假如你覺得自己不夠好,那為什麼不加強自己變得更好?
不夠聰明就念書、不夠漂亮就打扮、生活一團混亂就面對解決它、
上台演講會感到害怕就練習練習直到能夠克服它。
這些脆弱應該要被面對,並且被擊敗。
她計畫花一年時間解決這個問題,但後來越鑽越深,最後卻花了六年的時間在上面,
期間她做過了數千個訪談、整理了非常多的資料,
最後找出了問題的結論,一個違反直覺的結論。
她發現我們不該抗拒脆弱的發生、試圖抹滅它,
相反地,我們應該擁抱脆弱、接受它的存在。
在實驗過程中,她發現可以把訪談的對象中分成兩群,
一群是真正覺得自己有價值的人--他們有很強的愛跟歸屬感。
另一組則是陷在掙扎中的人--他們總是在想自己是否夠好。
而這兩組人在中心思想、道德方面,並沒有什麼明顯的不同,真要說不同的話,
那就是那群覺得自己有愛跟歸屬感的人們,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並值得擁有歸屬的。
(這句話聽起來像是廢話,但請耐心讀下去)
她說這群有歸屬感的人都擁有三樣東西,第一樣是勇氣(Courage)。
Courage 這個字源自於拉丁語,而拉丁語的字根 Cor 代表的是心(Heart),
這個字最原本是指一個人全心全意(with whole heart)地講述著自己的故事
-- 這群人都擁有承認自己是不完美的勇氣。
第二,他們有同情心。他們能夠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
因此能夠體諒自己的過錯、對自己好、不苛責自己,同樣的,
他們也能夠以同樣的標準對別人好。
相反地,一個嚴格對待自己、無法接受不完美自己的人,
當看到別人的錯誤、懶散、脆弱,是不會有同情心的,他們只會覺得,
這些人為什麼不堅強一點、努力改進自己? (過去的講者就是這樣的人。)
第三,他們都和他人有真正的連結。
所謂真正的連結是,這些人願意放下『想要成為的自己』,作真正、原本的自己,
並且以這樣的姿態去和他人連結,而不是藉由追求任何「客觀的美好」
(金錢、卓越的人格、地位、外貌...),以『完美但虛假的自己』去和別人做連結。
這三件事情串在一起,可以推出一個核心概念,
那就是這些人可以坦然接受自己是脆弱、不完美的,而且他們從心底相信,
那些讓他們脆弱的事情,同樣的也讓他們美麗。
他們可能也會追求成為更好的自己,但他們不認為自己的脆弱是缺點、是該被消除掉的。
他們覺得脆弱的存在,是必須的。
他們願意去做那些『不確定會有好結果』的事情,也願意去說『我愛你』,
願意全心全意(whole heart)投入一場不知道結果的比賽、事件、戀情。
這就是她的研究結論,若想要有愛和歸屬感,你就必須『接受脆弱』。
最近剛好有一部電影講到類似的內容,是「派特的幸福劇本」(Silver Linings Playbook)。
劇中的男女主角正好站在「接受脆弱」和「讓自己精進」的兩端,
男主角的家庭、人生態度以及對他原本婚姻的態度,全都勾勒出他是個勉強自己上進,
希望藉此建立信心與愛情連結的人。
若仔細看電影海報上的文字,那麼上面所敘述的就是他們這兩端的認知。
Silver Linings Playbook 的 Trailer:
http://youtu.be/Lj5_FhLaaQQ?hd=1
電影海報:
--
回到演講。Brene Brown 對於人性的脆弱其實是很排斥的,
她甚至不和這樣的人交朋友。於是她對於她的研究結果簡直是無法接受,
她不斷地和『接受脆弱』這樣的概念來回對抗拉扯,結果多年以後,
她不再排斥這個概念,她說:『我輸給了脆弱,但是我贏回了我的人生。』
她發現即使脆弱衍生出『害怕、羞恥和自我懷疑』,
但同時它也帶出了『喜悅、創造力、歸屬和愛』。
她發現假如我們不接受脆弱,我們就會『麻痺』它。
我們會用各種方式去麻痺它,購物、藥物、酒精、虛擲慾望...。
但當我們麻痺(不再感受到)脆弱、害怕、悲傷、失望這些感情,
我們同時也會無法感受到喜悅、感激、快樂...。
於是我們開始覺得自己可悲。然後我們開始透過追尋外在的目標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工作上進、有錢、有地位、有公認的品德、把事情做對...。
無法面對自己脆弱的人,對於任何不確定的事情,都想要有個確定的答案,
他們沒辦法去面對未來『可能的錯誤』,只要一想到可能犯錯就會不安。
在同時,他們會不斷的責怪別人,為什麼呢?
在心理學裡面,他們是這樣描述責怪的:釋放痛苦與不安的方式之一
─他們需要不斷的釋放自己的痛苦和不安。
在心裡深處,他們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與連結,這些只是他們外顯出的不安與掙扎。
當我們軟弱時,我們以為我們必須學會堅強,否則會不值得被愛。
但當我們努力要變堅強、忽略所有質疑自己脆弱的情緒時,
我們忽然發現周圍的一切沒有辦法讓自己快樂了,當你看到軟弱的事情時會開始批評。
當自己不合「堅強」的標準時,我們會責備自己。
最後我們會去麻痺這些自我質疑的情緒、害怕與掙扎的情緒,
同時也麻痺掉所有喜悅、快樂、感激,
然後有一天發現自己再也沒有感情、沒有連結,剩下的只有麻木。
但如果我們知道一切的根源來自於抗拒脆弱、害怕自己不值得,
或許我們可以自己治療自己。
我們可以開始接受自己犯錯,當我們犯錯時,
我們只要說『我很抱歉,我會補救回來的。』那就夠了。
我們可以嘗試讓自己被「看見」。不要害怕自己不完美的地方會被別人看見,
坦承這些脆弱是存在的。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
會犯錯、害怕、挫折、不安,需要休息、放鬆、連結....。
藉著將自己的不完美讓別人看見,我們便能慢慢接受自己,獲得真正的連結。
有一部漫畫剛好在講這樣的主題,叫做異變者。
(內容有些奇想與黑暗,可能不適合所有人。
但背後要闡述的道理和這個演講是一致的。)
異變者:
http://www.8comic.com/3363.html
小時候我們是軟弱的,但我們被父母、師長、學校、社會教導要堅強。
但或許這些教導會讓某些人做過了頭,
變成『用優點和成就來推砌自己形象的人』,堅強但失去了感情和連結。
於是我們又要開始重新學習,學會擁抱軟弱,接受自己身而為人的軟弱,
讓自己被看見,重新贏回自己的人生。
講者在演講接近尾聲時說:
相信自己已經夠好了。我們就會停止抱怨,並且開始聆聽,
我們會對身邊的人更溫柔仁慈。
我們要求自己完美,然後要求自己的孩子完美。
當我們看著自己手上完美的小嬰兒時,我們會對自己說:
『喔,他真完美,我要想辦法讓他保持完美。認真念書、十項全能然後保送哈佛。』
不要這樣,我們該做的是對他們說,
『你知道嗎?你不完美,即使你在這個世界中必須體驗矛盾與掙扎,
但你值得愛與歸屬。』
沒錯,即使在這個世界上充滿了矛盾與掙扎,我們還是值得愛與歸屬。
希望我們都能擁抱脆弱,贏回自己的人生。
--
St. Threath 文章集散地:批兔 Threath
http://st-threath.blogspot.com/
Facebook: http://goo.gl/6IKAI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