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妮妮  

(圖片來源:http://tinyurl.com/nlecj47

正巧前幾天我們在學術殿堂,跟教授討論到了媒體的良知與道德底線。

關於「心中那把尺」這個精神導向的原則,
教授反問我們:記者在撰稿時,會去想這件事情嗎?

等了幾秒,她再問得更深入:「資深記者」會去想這件事情嗎?

又過了幾秒,她再設定得更精確:
「資深記者」在描寫「時下年輕人」時,會去想這件事情嗎?

幾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發言以後,她又丟出一個問題讓我們討論:
隨著經驗不同,記者定義這些「守則」的方式,有了怎麼的改變?

今天突然再看到這篇「台灣版實務操作面」的心得,感受更深。

--

(轉錄自朋友的朋友FB)

這個行業每天都是十小時起跳,很少有人喊苦,因為大家已經覺得是常態,每個人都一樣,
喊了沒有意義。現在有了「無上限」的即時新聞,更要24小時都要處於漏新聞的恐懼中,困
在「15分鐘回報」的庸庸碌碌裡,根本沒有辦法好好鋪陳一則新聞。

我不懂我們為什麼需要那麼多新聞。這麼害怕漏新聞,也就是意味著記者與編輯連基本撿擇
新聞的權力都沒有,而讀者真的想知道那麼多「新聞」嗎?任何一件事只要有一個媒體披露,
其他家就必須要跟進,而現在更是必須毫無選擇地馬上跟進。 「一句話新聞」越來越多,越
搶越快,沒有觀點,沒有平衡報導,沒有查證,充其量全部都是資訊而已,毫無品質可言。

本來即時與非即時、電子與紙媒、綜合與專業報尚稱有明確分工,但現在利潤越來越薄,免
費越來越多,對垃圾資訊的胃口也越來越大,媒體集團有太多誘因想要撈過界去統包變成一
個更大的帝國。線上記者既然是資源,就壓榨得一滴也不剩,損害的是新聞品質、正確率、
前瞻觀點的思考,而且除了少數大記者,更沒有人有時間去跑獨家,更沒有人有誘因去發掘
議題了。


歐陽02  

(圖片來源:http://static.nownews.com/newspic/2298/i2298972.jpg

記者越沒時間,就只好越仰賴那些外界餵養的資訊而不是自產新聞,以後會有更多「馬上」
改寫好的新聞稿、「馬上」放出的有意灌輸的耳語、「馬上」畫好重點的業配公關稿、「馬
上」可以抄到的藝人的、政治人物的FB與微博、「馬上」急著丟出來不及查證的爆料。也越
來越沒有新聞會幫你整理好前因後果、會幫你預測並抓出事件走向、會求證、會問正反方意
見、會提供你觀點、會問學者,甚至,越來越沒人有時間整理,畫好一張表格登在報紙上給
你看了。

反正這些都是鄉民自己可以做的事,大家會在八卦版上等待強者。而身為一個記者,我也快
要沒有時間可以當鄉民了。只要下班後(不管那是7點或11點)還留著一點社交時間,早上
沒有一起床就看完六份報紙加中央社,你就會整天活在錯失新聞方向的恐懼中。這是一個只
剩下新聞的新聞界,我不知道在哪個時間點還想做一點事情的人,會選擇永遠退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