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3996  

(影像來源:TK)

一個國家,所謂「教會」、「基督徒」的存在,
說到底,若不是為了榮神益人,也不是為了實踐信仰價值,
那麼之於這個社會,他們真正在乎的,他們欲行動的,是些什麼?

稍改編電影《寒戰》的台詞:

「教會最大的敵人,永遠都是自己人。」

--


2013.06.27

本週評論:民怨與上街
    
文/胡志偉牧師

  香港回歸十六年即至,特區管治卻如江河日下,七月一日預計不少港人會上街抗議,民
怨沸騰,莫過於現今時刻。最近,不同民調指向市民對梁振英特首滿意與支持出現負分數,
不少市民醒覺原來政府「講多於做」,而問題根源是梁振英競選時說得太漂亮,到上任後做
起來,卻有這麼大的差距。當越來越多人發現有「受騙」的感覺,又見識了梁振英的語言
「偽」術,心內自然有忿怒與不滿。

  回歸以來,歷任特首仍用前殖民政府管治思維,認為威信的確立,在於「權術」的有效
運作,只要夠票通過法例便可。政府施政,越來越遠離民意,也不主動與虛心聽取民意,結
果造成民心背向,自食惡果。民怨劇增,在於政府設立的諮詢組織不能兼容異議,疏導怨忿。
筆者認為施政者首要之務在於重建誠信,凝聚社群共同「願景」,本港政治與民生方有出路。

  歷史學者福山 (Fukuyama) 在《誠信》一書,從寬廣的全球視野檢視,認為經濟發展與
倫理價值是分不開的;誠信乃是重要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沒有誠信,社群中各成
員甚難與他人共事,也不會為了共同目標而一致努力。回歸以來的香港,施政者只談經濟不
提倫理,忽略了凝固社群內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結果是各階層的互不信任的惡性循環。

  另一位學者加納 (John W. Gardner) 於《論領導》(On Leadership) 剖析,當社群失去
共同擁有的價值 (誠信就是其一),社群必然解體,領導的職責就倍加困難。領袖身為社群的
建造者,他必須在社群內孕育與傳遞誠信,促進各人互信互助,求同存異,尊重人權。加納
建議五項領導技巧 : 建立共識、網絡隊工、運用非職分而來的權力、建立系統與靈活彈性。

  可惜的是不少港人已對梁振英失掉信任,要重建信任確是漫漫長路。有教會領袖形容當
今特區「政府癱瘓」,難以有任何實質作為。港人既不能對政府有任何期望,而政治領袖也
不能塑造任何偉大的「願景」,我們就身處困局中。

  七一上街不表示能解決現今社會的所有問題,筆者理解每年七一遊行類似「公民嘉年華
會」,在短短路途中,了解社會中有哪些訴求;哪些口號與標語最有群眾的認同。

  堂會不會用組織名義參與,但教牧與信徒作為公民,有自由上街與否。早些日子,《基
督教週報》有篇奇文〈社會關懷與社會行動—基督徒應作世上之光〉
(第2546期13年6月9日):「福音派的神學清楚地指出,教會應有社會關懷,惟不宜直接
參與社會行動。」接著文章又指出 :「香港最近討論得熱火朝雲的『佔中運動』,是一個社
會行動。它到底能不能以『愛與和平佔領中環』,則爭論不休。倡議的一些學者也許動機良
善,但是教會千萬不要忘記,主耶穌交給教會的使命是傳揚福音。世上有太多的人等着我們
去把福音告訴他們,而傳福音亦是基督徒首要去做的事。」


佔中  

(圖片來源:http://image.wenweipo.com/2013/04/06/hk0406a2.jpg

  倘若有教會領袖認為上街就是「社會行動」,這些領袖很可能患上「思覺失調」,因為
基督信仰要求我們不是空談「社會關懷」,而要道成肉身式「社會行動」。福音派信仰與基
要派明顯的分別在於對受造世界的肯定和參與,前者選擇「進場參與」(engage),後者則
「缺席離場」。

  萊特 (Chris Wright) 於《宣教中上帝》:「基本而言,我們的使命(假設有聖經告之並証
實)指向我們作為神的子民,在神的邀請與命令下,我們的委身參與在神本身的使命,就是
在屬於神之世界的歷史中,為要成就屬神創造的救贖。」筆者出席第三屆洛桑福音大會
(2010年),大會公布的《開普敦承諾》這樣理解:「整全的使命意味著察驗、傳講並活出聖
經真理,福音就是神的好消息,是藉著十字架和復活的耶穌基督傳給我們個人、社會和受造
之物的好消息。這三方面都因罪而有破碎和痛苦;這三方面都包含在神救贖的愛和使命之內;
它們必須成爲神子民之整全使命的部分。」

  可能有教會領袖如同某位歌手一樣宣稱:「我討厭政治」,陶傑作出這樣回應: 「一個社
會走向專制,自己放棄了自由權利,靠的是這樣的愚眾。她討厭政治?她不知道:麵包比上
個月貴了一元,她喜歡吃的那家日本小餐廳結了業,或者乘地鐵,票價又貴了,這一切都是
政治。」基督徒與堂會根本不能遠離政治,有無形之手不斷進行統戰;但我們需要凡事察驗,
追求公義,堅守真理,拒絕謊言,離棄惡事。七一上街與否,只是個人的價值判斷,上街的
不論斷不上街的,不上街的也不要禁止與批評別人上街。

 

來源:http://www.hkchurch.org/GenericStyles/Content.asp?ID=11300&PaperID=0010

--

佔中02  

(圖片來源:http://www.singpao.com/xw/gat/201306/W020130615083011942348.jpg


(香港教會網頁)

2013/2/15

公民抗命──人民的道德感召

時代論壇

法律學者一個「萬人佔領中環爭普選」的公民抗命建議,在香港社會輿論裡觸發了大大小小
的連鎖討論,延綿竟月。學者明言,有關建議仍等待一個時機,就是特區政府抛出政改爛方
案,令《基本法》所承諾的普選再度落空之時。然而,在本地關注民主發展,關心香港核心
價值備受蠶蝕的朋友之間,學者的建議已觸發不少共鳴與討論,為這顆用來作政制發展談判
的「核彈」注入力量。

--

  公民抗命的本意,是公民以非暴力的形式,拒絕服從個別法律的要求,為爭取修訂法律,
好取回公民原有的權利。一方面,這明顯不是為了要推翻整個制度,而是突顯現有制度一些
荒謬之處,最終使制度得完善,參與者甚至會主動承擔破壞現有法律下的罪責。另一方面,
公民抗命要成功,重點不在於勝過政府機關的制度武力,而在於透過集體的付出,來感召更
多社會以至政府中人認同爭取的目標,以推動社會改變。因此,真正的公民抗命不會是個別
熱心群體野貓式的突襲挑釁;而是社會經討論後,凝聚集體的共識、行動和承擔。這個討論
與凝聚的過程或長或短,卻不可或缺,也讓社會大眾思考,到底不時掛在口邊的核心價值,
自己其實有多著緊,又願意作出多少承擔,擺上多少代價,身體力行,來加以捍衛和秉持。
而經過這樣的反省,社群既能聚焦力量,亦能分辨社會大小議題的優次所在,也較能辨識政
權政客的擺佈播弄,辨清時機何在,辨清甚麼是當前荒謬的癥結所在,需要靠公民抗命來取
回原本所應許的,方能扭轉。

  健全的民主政制,要靠民間社會自身對核心價值有所秉持,其力度到一地步足以向整個
政治生態施壓,促成建設性的轉變。公民抗命背後的精神,是訴諸人民的道德感召。這種
「核震懾」力量能否在民間成型,就是香港社會願意為核心價值擺上多少的指標之一。

  對於公民抗命背後的精神,教會群體其實並不全然陌生。一來,聖經不單單論及順服掌
權者(羅十三1),也提及順從公義慈受的神而不順從人,是應當的(徒五29)。而回顧過
去數十年,公民抗命這個題目在香港教會群體也曾觸發過一些關注和討論。在九七回歸之前,
《基本法》如何落實仍屬未知之數,香港社會憂心言論、結社等自由不保,教會群體亦憂慮
宗教自由不能倖免,而昔日馬丁路德金的公民抗命經驗,就不時成為如何維護人權的討論參
照。及至九七回歸後,本地人權未見立時大規模下滑,不少信徒教牧的焦點漸由「人權如何
得保障」轉移至「人權如何不被濫用」,公民抗命在教會群體中的形象亦變得不那麼鮮明。
然而,今天香港核心價值岌岌可危,社會的有心人士因為思考公民抗命,開始反省到自己能
夠為這城切實承擔多少;本地教會群體又可有思考到:我們願意為所牧養的羊群,付出多少?

  耶穌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十11)


第一三二九期,二O一三年二月十七日


來源:http://www.hkchurch.org/GenericStyles/Content.asp?ID=11220&PaperID=00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