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世界從不美好 只在平衡之中  

2015-04-10

文/熊秉元(羅輯思維)


幾十年之後,也許在一年當中的某一天裡,晚間電視新聞的最後一小段「歷史上的今
天」時,畫面上出現的是一個火災過後的景象;旁白的字幕是簡單的幾個字:臺中市
衛爾康西餐廳發生大火,奪去64條人命。

對於死難者的家屬親友而言,不論時間多麽久遠,可能心情上永遠有思之淒楚的感懷;
不過,對於社會上其他的人而言,隨著時間的消逝,也許比較容易略去情懷上的起伏
而思索這個不幸事件的意義……

在大火之前,早就有各種相關的法令:營業場所和住宅區的劃分、餐飲業的安全消防
設施等等;政府各主管機關也有層層檢查和處分的程序。不過,法令規定是一回事,
人實際上的做法是另一回事。

對業者而言,要在裝潢上符合各種規定所費不貲,而且增加營業成本;不妨走在法律
邊緣的灰色區域,然後利用一(小)部分省下來的錢去疏通環節。萬一真的違規受罰,
總可以找到民意代表出面。

對民意代表而言,為了照顧選民以維護選票,當然會義不容辭地出面說情。

對行政官僚而言,預算操在民意代表手裡,在小地方「情理兼顧」自然是利人利己。

因此,在這個由業者、民意代表、行政部門官僚所組成的「生態體系」裡,沒有人願意
(也沒有人能夠)規規矩矩地「照規定來」。這種現象,再加上一般消費者在承平日子
裡不容易有警覺之心,就剛好因循漸漬而形成一種「危險的均衡」——實際的執法水平
可能只及法令規章的60%!

一場大火等於是對這個生態造成一次沖擊,震撼而且動搖了維持這個生態的各個支柱:
對業者而言,為了能吸引消費者上門,最好主動做一些改善。對於民意代表而言,在業
者再要求說情時,也可以婉轉地告訴業者:人命關天,現在不好說情。對於負責執法的
行政部門而言,事情也比較容易處理。一方面在執法時可以要求得嚴格一些,一方面也
比較容易挺起腰桿、婉拒民意代表的說情。

因此,「大火」這個因素促成生態的轉變;在業者、民意代表、行政官員各自改過之後,
執法的水平可能嚴格了一些——由原來的60%變成70%或75%。

不過,執法程度的提升不一定能持久。當大火的記憶漸漸地模糊褪色之後,故態複萌的
種子很可能又開始悄悄地萌芽、蔓延;違規受罰的業者可能又找上民意代表,而面對選
舉的民意代表可能又會「試試看」,行政官員也可能又為預算不得不折腰……結果,執
法水平慢慢下降,可能回到65%,比大火之前好一點點;當然,也可能又落回60%,或
更低。

「衛爾康事件」,顯然是這種「生態」轉折起伏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事實上,不只「餐
飲安全」是如此,其他的社會現象也都有這種特性:社會發展的軌跡不一定是往前進展,
而大部分是鋸齒狀的進進退退。而且,在每一個環節的轉折上,背後都隱含著造成轉折
的某種內在或外在因素的刺激;否則,社會就停留在「均衡」的狀態上,不管那是一種
好的均衡或不好的均衡。

更重要的啟示,是任何一個「生態」都是由一些相關的人所支持,而人在取舍時絕大部
分都是各為其利。只有當每個人基於各為其利的考慮、彼此配合牽制、而能支持一個
「好的生態」時,令人滿意的現象才可能出現。否則,在良知道德上的呼籲,將只是一
廂情願的空谷足音而已。

 


本文引自羅輯思維正在出售的經濟學思維入門書《正義的成本》。點擊書名,收入囊中。

非常感謝大家創作或推薦好文供大家分享學習,有關稿費支付及知識產權事宜請發郵件
至dushuren@luojilab.com。

圖、文來源:http://tinyurl.com/qyuwxxl

--

(羅振宇回應)

觀察一個事件,通常有兩個角度——

1.這是好事還是壞事?該誇誰還是該怪誰?
這個角度的支點是:焦慮感和安全感。

2.此事發生之後,所屬系統的平衡有沒有被打破?新的平衡是什麽?
這個角度的支點是:理性和好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