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and-answer  

(圖片來源:http://goo.gl/nMR4aQ

(本文是羅胖關於凱文·凱利《必然》的第12篇讀書筆記)

2016-01-17

文/羅振宇(羅輯思維)


人類的思維模式總是向問題要答案。答案比提問更重要。

被考場折磨出來的中國人,總是向答案要正確,用正確性去刷存在感。


所以,凱文·凱利下面的這些觀點,接受起來有點困難。對中國人來說,尤為困難。

那好,我們就跟著凱文·凱利一步步地去論證——

為什麼「提問」比「回答」要重要。


一、

不可能的事情如今變得理所當然

過去,大家都認為,人們不可能分文不取地工作。即便真的不要報酬,沒有老板,
也製造不了有用的產品。然而今天,像維基百科、Youtube 這樣的基於互聯網的
經濟成果,完全是由誌願者不計報酬或是在沒有老板的情況下創造的。

過去,大家都曾經認為,人們天生希望保護隱私,但現在,從早到晚完全公開分享
這種「不可能」的事情還是出現了。

每天都有過去不可能的事變得可能,並且這種情況會持續下去。但,為什麼是現在?

是什麼打破了「可能」和「不可能」之間古老的界限?



二、     

為什麼?因為社會正在發育出新層級

在我看來,如今發生的那些「不可能」的事都體現了一種更高級的新型結構。它們是
大規模合作和大量實時社會互動的結果。

相對於一堆細胞,組織是一種更高級的新型結構;相對於人類個體,新的社會結構好
比組織。

新的層級結構會醞釀出新的事物,發生了低層級中不可能出現的行為,就好像組織能
夠做到細胞完成不了的事。維基百科、Linux、臉譜網、優步、互聯網,甚至人工智能
這類群體結構能夠完成工業時代人類無法完成的事。

長期以來,人類都在發明新的社會組織形式——從法律、法庭、灌溉系統、學校、政府、
圖書館直到文明本身這個規模最大的組織。這些社會工具讓我們成為人類,使我們的行為
從動物的視角看來是「不可能」的。

比如,人類發明了書寫記錄和法律後,在我們的近親靈長類中不可能實現的公正,才變得
「可能」。在口頭文化中,這種公正也不會出現。

灌溉和農業系統中的合作,產生了原本更加「不可能」的諸如預測、事先準備這類行為,
以及人類對未來的敏感。

人類社會向生物圈展示了各種先前不可能實現的行為。



三、

我們看到的才只是開始

人們改變社會交往方式的步伐才剛剛啟動。

人類還處於發明真正的全球組織的初期階段。一旦我們把自己置身於全球實時同步的社會,
之前不可能的事將真正開始以爆發的方式變成現實。

社會組織形式正朝著極端巨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以及極端快速(光速)的方向發生
結構性轉變,卷入其中的人類將以新的方式互相聯通。

大多數關於人類的事實都是基於個體的,可10億人互相聯通的方式或許有100萬種,其中
每種都能透露出有關我們的全新事實,創造出全新的特性。

實時、多樣以及逐漸具有全球規模的聯通方式將出現在大大小小的事物中,而我們會在一
個新的層級上運作,由此得到的「不可能」的成就會不斷讓自己感到驚訝。


四、  

不會再有什麼「正確」了

確定性自身已經不像從前那樣確定了。

對於任意一條知識,你很容易就能得到一個反對觀點。任何一個事實,都有它的反事實。
互聯網的超鏈接屬性將讓這些反事實凸顯出來。

你不能依賴專家解決問題,因為每個專家都有一個與其相對的反專家。因此,我所學到的
任何東西都會遭到無處不在的反事實的侵蝕。

相比於從專家那裡得到事實,我更願意從網絡上流動的事實中拼湊出自己認為確定的事。


五、      

科學主要增長了無知,而不是知識

科學包含一個悖論:每個答案都會孕育至少兩個新問題,因此,使用的工具越多,答案就
越多,相應的問題也會更多。

望遠鏡、放射鏡、回旋加速器、粒子加速器不僅拓展了我們的知識,還拓展了我們不知道
的東西。無論是向外探索宇宙的「暗物質」和「暗能量」,還是深入研究人類的腦科學,
我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無知。我們甚至說不出自己不知道什麼。上述的這些發明能幫助我
們窺探自己的無知。

我們曾經以為,如果知識呈指數增長,我們應該很快就能消除困惑。然而實際情況是,我
們不斷發現更大的未知領域。

因此,雖然我們的知識量呈指數增長,但是問題的數量同樣會以指數級的更快速率增長。
兩條指數曲線之間逐漸拉開的差距本身就是指數級的。這個差距就是我們的無知,它正在
呈指數增長。

換句話說,科學作為一種手段,主要增長了我們的無知而不是我們的知識。

一項技術或工具的顛覆性越強,它生成的問題越具有顛覆性。我們可以預計,人工智能、
基因操控、量子計算這些近在咫尺的未來技術將接二連三地釋放新的重要問題,即我們從
沒想過要問的問題。

事實上,我們還沒有問出最重要的那些問題。



六、   

答案很廉價,問題很值錢

每年,人們在網上的提問多達2萬億個,而搜索引擎給出了相應數量的答案。其中大部分
答案質量很高,不少答案令人拍案叫絕,而他們都是免費的!

當我們知化更多書籍、電影以及物聯網時,答案將無處不在。我們正邁向每天詢問幾百個
問題的未來生活。大多數問題和自己以及朋友相關:

    「老王在哪兒?」

    「下一班公交車是幾點?」

    「這種零食好不好?」

每個答案的「製作成本」將微不足道。搜索答案,將不再是發達國家的奢侈品,而是全世界
的必需品。

我們很快就能用交談的口吻詢問「雲端」任何問題。比如,

    誰贏得了1974年年度最佳新秀獎?

    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宇宙會一直膨脹下去嗎?

答題機器會毫不猶豫地提供關於任何主題的深刻、模糊以及複雜的事實性知識。

答案將變得廉價,而問題會變得更有價值。

巴勃羅·畢加索在1964年就聰明地預測到這個結果。他說:「計算機是無用的。
它們只能給你答案。」

因此,一個到處都是超級智能答案的世界鼓勵人們對完美問題的追求。

什麼才是完美的問題?諷刺的是,最好的問題不是能讓我們得到答案的問題,因為
答案隨處可見,答案正變得越來越廉價。



七、

什麼是好問題?

    一個好問題值得擁有100萬種好答案。

    一個好問題就像愛因斯坦小時候問自己的:「如果和光線一起旅行,你會看到什麼?」
    這個問題開啟了相對論、質能方程E=MC2以及原子時代。

    一個好問題不能被立即回答。

    一個好問題挑戰現存的答案。

    一個好問題與能否得到正確答案無關。

    一個好問題出現時,你一聽見就特別想回答,但在問題提出之前不知道自己對此很關心。

    一個好問題創造了新的思維領域。

    一個好問題重新構造自己的答案。

    一個好問題是科學、技術、藝術、政治、商業領域中創新的種子。

    一個好問題是探索、設想、猜測,帶來差異和分歧。

    一個好問題處於已知和未知的邊緣,既不愚蠢也不顯而易見。

    一個好問題不能被預測。

    一個好問題是機器將要學會的最後一樣東西。

    一個好問題代表受教育的頭腦。

    一個好問題能生成許多其他的好問題。

我們永遠需要事實、秩序以及答案。它們並沒有離開,而是和微生物以及混凝土材料
一樣,成為文明的大塊基石。

但是生活和技術中最活躍、最有價值以及最多產的那一面,將位於前沿之中,處在充斥
著不確定性、混沌、流動性以及各種問題的邊緣地帶。

能夠生成答案的技術將繼續得到重視,以至於答案會變得即時、可靠、無所不在,並且
幾乎免費。但是能夠幫助我們生成問題的技術將獲得更多青睞。

提問比回答更有力量。



八、

羅胖插嘴

舉個例子——

這兩年,「互聯網思維」這個詞很熱。

但是很快被黑得很厲害,幾乎沒有人再敢談論,幾乎誰談誰就是騙子。
我是為數不多的,至今還在津津樂道「互聯網思維」的人。

除了臉皮厚、不怕黑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這個詞對我來說,是個問題,而不是一個答案。

我們用什麼樣的認知模式才能適應這個新時代?答案每天都不一樣。

喜歡答案的人很痛苦,因為他的世界不斷崩塌。
喜歡問題的人很歡樂,因為手中的慧劍很鋒利。

當答案稀缺的時候,誰有答案誰是精英。
當問題稀缺的時候,誰問題好誰就牛逼。



來源:https://goo.gl/tS3o9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