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焦雄屏
《海角七號》證明了台灣本土市場有四億台幣的潛質,
打破了《色.戒》,打破了《功夫》,也打破了《侏儸
紀公園》。多少年來,大家都在說,電影只有受本土觀
眾歡迎才有意義,《海角七號》的熱潮對那些自詡寧可
為國外觀眾拍片的創作者無疑是當頭棒喝!
然而,台灣近七十年影史也只出了一部《海角七號》,
我們能只靠台灣市場生存嗎?
1967年代台灣電影賴瓊瑤愛情魔力之賜,大量出口東南
亞,在香港星馬造就了林青霞、林鳳嬌等超級巨星。
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浪潮席捲歐洲各大影展,高舉藝
術旗幟,載入世界影史。然而,韓國大導演姜帝圭說:
「台灣電影退步了!因為商業價值已經崩潰。」
1960年代末,香港新派武俠電影崛起,《龍門客棧》、
《大刺客》風靡高麗國,一位韓國僑民曾操著山東口音
說:「王羽在我們那裡去吃拉麵都不要錢!」
1970年代李小龍連環三腳,七腳出口世界,隻手打出「功
夫」電影類型,乃至波士比亞-小城市中心還建了他的雕
像。
1980年代港片商業再領風騷,王祖賢掛牌,在韓國賣片花
就值一百萬美元。曾幾何時,盛世不在,韓國另一位導演
林順禮說:「港片不再受歡迎。」
正當台灣坐困愁城,觀眾與市場大量流失之際,另一市場
卻悄悄崛起。中國身為金磚四國之一,在二十一世紀正以
辦奧運辦世博,外匯存底一兆八千億美元驚人之姿傲視全
球。一部《英雄》在中國市場回收三千萬美元震撼了世界
影壇,之後大片崛起,《十面埋伏》、《天下無賊》、
《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部部破億(人民幣)。
跑得最快,求生意志超強的香港電影界迅速以CEPA(更緊密
經貿夥伴關係協定)嘗試與大陸電影界合而為一。港星張曼
玉、劉德華、梁朝偉、周潤發前仆後繼投進了大陸市場,
香港導演過去不擅國語,如今個個在上「正音班」,徐克、
陳可辛、王家衛個個在京滬置產,兩地通勤,儼然成了半個
大陸人。
強力磨合的結果,港片節奏慢了,類型少了(黑幫出局,只剩
歷史宮闈),資金大了,外景多了。而大陸呢?拉拔港星,拉
高製作成本,膜拜武指袁和平、程小東,再加上美國游資與
電腦特效在裡面攪和,出現了新混血電影:《長江七號》、
《赤壁》、《無極》、《霍元甲》、《江山美人》、《三國之
見龍卸甲》,題材窄,花俏的電腦特技與紛亂之剪接,令人看
得頭昏腦脹。
老實說,型式大於內涵,人味少,花樣多,看完出得場來記
不著情節,倒讓人深深懷念起如已故謝晉那些人文基礎深層
之《芙蓉鎮》、《牧馬人》了。
好萊塢也嚇壞了,過去市場(美國)國內與國外約一比一之均
勢,如今美國市場近年成長僅七倍,海外成長了46倍,國外
儼然已是國內市場的三倍,由是他們開始傾力投資國際製
作,尤其鎖定四大全球,設分公司,偽裝國片(如《神鬼傳
奇3》竟是合作片,不是進口片),華納直接為中影橫店合作,
成立中華橫發行渠道。CAA、William Morris等跨國經紀公司
在華之戰略部署,迪士尼、福斯、Weinstein之一再扣關,帶
動了法國、德國、韓國、日本爭相前往大陸佈局之淘金熱。
台灣呢?有拜於二十年來的藍綠惡鬥,政府每由把「愛台灣」
掛在嘴上實施「反中」策略,硬是把台灣電影在華語世界邊緣
化,對外界矇然無知,高舉本土大旗將電影鎖國。於是台灣電
影越拍越小,資本十年不漲反降,題材只剩恐怖,鬼怪,同性
戀等加重辣之聳動手段。每部片上片要衝破100萬台幣票房都
費盡心力,台灣片成了紙上電影,媒體偶而有報導,可正片誰
也沒看過。出口更是乏善可陳,香港、新馬、日韓、中國全不
給面子,台灣片成了不折不扣的自娛自樂。
往後,中國必然是兵家必爭之地,如何跨地域讓別人接受我們
的口味?如何吸引中國游資與發行管道?如何打破新聞局對主
創及外景之重重限制,都是台灣片要努力的方向。據此再航向
日韓,不放棄東南亞,我們固不需像韓國一樣硬拼亞洲霸權,
然而自保與求生,在法令和行銷上都得加強。
千萬別忘記,《海角七號》不是常態,真正的規律還有待我們
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