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來源:Zaobao,此為西瓜雕刻作品─血盆大口。沒錯,這是真的西瓜!)
很多人喜歡用嘴巴論戰,尤其是網路上。
而且經常只要匿名丟出一句負面的批判話語,
又可以藏回去黑幕後方,自顧自地生活,然後享受四處的砲灰和硝煙。
(實在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心態)
相反的,面對批判與不合理對待的公眾人物,
需要用一種更大的愛心和理性進行回應。
(尤其是在對方的提問中,反而彰顯了他們「其實只想發言」,
背後卻沒有事先明白對方動機或立意的基礎.....)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談論過這一點,
這種族群,你不反擊也不是,因為難消你心頭之火,
反擊更糟,因為他們會把洞捅得更大後,人又藏到別的地方。
這篇文章,我想永遠都很值得拿出來回味。
問對方,也同時問自己。
(批判以先)http://twghome.pixnet.net/blog/post/21909191
--
學者易中天在中國發行了他的著作《品三國》,
暨幾年前相關內容的電玩的轟動後,又引起三國史的回鍋閱讀熱潮。
另外一位專攻三國歷史的八十餘歲學者朱春榮先生(筆名天行健),
則在後發行了一本《清算品三國》,
內容要對於先前易先生在該著作的撰寫中,
在學術、語言、知識、邏輯等四大部份,提出他的見解與批判。
我覺得這本書和《品三國》一樣精彩,而且也很值得一讀。
(它的厚度是《品三國》的三分之一吧,但是我對它的評價不隨厚度降低)
他說要幫《品三國》算這四筆帳,而他的討論態度與口氣,
我覺得都很有知識學者的風範,
整個過程,他從很客觀的角度來剖析中國一頭熱的「易中天現象」,
還有一切相關於《品三國》對歷史真相的分析與解讀。
正如他在序言所說的:
「光叫好不挑錯,這有失理性。...光挑錯,不叫好,這有失公正和厚道。」
整本書的討論,他也都有各項史書的憑證作為他的立論基礎。
這兩本書我都很細細閱讀,看這兩位學者的交鋒與辯證也真的是精彩至極。
我覺得這樣的討論,對於一個現象或是一個情況的解讀,才是健康的。
你要批評,或是你要發表意見,很簡單,你可以舉手,
站起來後,先微笑地說出自己的名字(表示你需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
再來開始你的長篇大論,這樣對該創作人才是尊重且理性的表現。
正如我們聽完一場演講後,
到了Q&A時間,你有問題,舉手,麥克風傳到你手中後,
第一句話,就是問候演講者,
然後說出你是誰,你從事什麼(或是你研究什麼,至少用幾句話讓對方了解你的背景)
接下來,才開始發問或是提出你的見解。
這應該是一樣的。
這樣才可以成為討論。
不論任何形式:你想使用網路、書面或是親臨現場。
闡述明白,並且為自己的發言負責,這個才叫作「態度」。
--
我看了馬世芳面對別人指責他「推崇」和「護航」,
那些「過氣」的八九零年代台灣創作人,
其實整個過程,反而讓我看到那些批判者的淺薄,
與使用「憤世嫉俗」彰顯「病態自我清高」的內心狀態。
馬世芳節錄羅大佑於1983年說過的一句話,
對這群人進行回應,也是令愛音樂的人拍手叫好的片段。
試想,台灣音樂若是沒有這群執著的戰士,
又要如何走到2009年的今天呢?
--
(以下,轉錄自馬世芳部落格)
倒也用不著動氣。批判的儘可批判,喜歡的依然喜歡,要靠區
區一個網路留言板說服想法不同的人,並不是容易的事。
但我真心希望那不喜歡李宗盛的,也可以聽聽這次的訪問,或
許,只是或許,會有一點兒意料之外的收穫。
至於那喜歡以「過氣」一辭冠在他人頭上的,我以為這往往反
而暴露了自身的無知和淺薄,這是您自己的不幸,我也幫不上
忙。
不過我猜,對於這些冷眼和譏嘲,李宗盛是不大會掛在心上
的。我猜他十分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老實說,他也從來都並
不欠我們什麼,不是嗎?
我常想到羅大佑1983年寫的這段話,事隔多年,仍然讓我感觸
良多:
「真正受過傷的人,才知道疤痕也有生命。真正為大眾創作過
的人,才知道那是如何難以攀登的山嶺。真正愛過、關懷過的
人,才知道甚麼樣的管道通往人性。因此,我想那些一心想掌
握別人的人,才終於會瞭解他們自己原來也逃離不了那個擺布
他的命運。
久違了,朋友。雖然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夠好,但起碼我知道我
進步在那裡,因為我清楚我有沒有盡力去做,所以我依然不會
塞一首不痛不癢的歌在你手裡,你會瞭解的。而我也知道下一
步我要怎麼走。(起碼我還是誠實的)
至於那些用純粹他們個人想要的看法來塑造我,然後傳播給大
眾的媒體參與者,或是爬到高不可攀的角度來審閱批判我的作
品的人,我是永遠不會對他們提出任何解釋的。因為,我太清
楚他們能付出多少、做出多少成績。而我有幾兩,他們有幾
斤,天平在你手裡,只有你有資格去秤!(唉!我怎麼竟像發起
牢騷了?)
醬缸裡傳來一股文謅謅的濃重酸氣,我們沒有時間去理會它
了,該走的路還很長、很坎坷,這個世界仍然大得我們看不
清離我們最近的地平線。開闊我們的心胸視野吧!讓我們一
起努力,讓後來的人更好走。否則,三十年風水再轉以後,
我們可別再聽到我們曾經抬頭問的那一句話:『這一大段時
間,你們到底在幹甚麼?』
而方法可能很簡單,『只要你拋開一些面子問題』。」
--
來源:
http://blog.chinatimes.com/honeypie/archive/2008/10/29/340573.html
留言列表